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21:33:30
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内容主题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编辑本段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由于左丘明双眼失明而史记中,左丘与明之间有一块破损,所以也有可能叫左丘)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四年(前453年),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书名原为《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包括国别体、编年体和纪传体.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
编辑本段原文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编辑本段译文注释
注释
春秋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标题是编者加的.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ao),故又称“长勺之战”. 【 1】我:指鲁国 【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 3】 伐(fá):讨伐,攻打. 【 4】师:军队.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根据鲁史《春秋左氏传》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 5】
公:指鲁庄公. 【 6】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 7】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 8】间(jiàn):参与. 【 9】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 9】乃:于是,就. 【10】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 【11】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不. 专,独自占有. 【12】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3】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4】徧(biàn):通“遍”,遍及,普遍. 【15】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祭.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16】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7】必以信:一定凭借实情(禀告神).信,实情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信任. 【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0】狱:案件. 【21】虽:即使. 【22】察:明察. 【23】情:根据实情判断. 【24】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事情.忠,尽力竭力.属,一类事. 【25】可以一战:可以与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6】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7】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8】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29】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30】败绩:大败. 【31】驰之:驱车追赶齐军. 【32】辙(zhé):车轮在地上轧出的痕迹. 【33】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横木. 【34】逐:追赶、追击. 【35】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克,战胜 【36】故:原因,缘故. 【37】夫(fú)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38】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鼓,击鼓进军. 【39】再:第二次击鼓. 【40】竭:(士气)竭尽.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1】测:估计,推测. 【42】伏:埋伏. 【43】辙:车辙,车轮滚过地面的痕迹 【44】靡(mǐ):倒下. 【45】公将鼓之:之,音节助词.
译文单句对照
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将来攻打鲁国, 伐:进攻,攻打. 齐师:齐国的军队. 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将:将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乡亲们说:“当权者自会谋划如何迎敌,你又何必参与呢?” 间:参与. 谋:谋划.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说:“当权者太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入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 肉食者:吃肉的人的人,此指当权者. 鄙 :浅陋,无知.乃:于是,就. 以:用,凭,靠. 远谋:深谋远虑.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从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专:独自专有. 安:有“养”的意思,此指养生的东西. 衣:衣服.食:食物.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小小恩惠不可能遍及所有人的,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徧:同“遍”遍及,普遍.惠:恩惠.弗:不. 从:听从,跟从.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对神说实话.” 牺牲,猪、牛、羊等祭品.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报夸大.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小的信用,不能取得让神灵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孚:受到……信任. 福:赐福,保佑.信:信用.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合理判决.” 狱:诉讼案件. 虽:即使. 必:一定. 以:根据. 情:实情. 察:明察.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忠:本职,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属:类. 请:请允许. 从:跟从.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鼓: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不可以击鼓进军.”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准备驾车马追赶齐军. 驰:驱车(追赶).败绩:大败.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不可以.”他下马看齐军车轮辗出的痕迹. 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下:下车. 视:察看.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又登上扶手远看齐军的撤退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遂:于是,就. 逐:追击.望:了望,眺望. 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既克:已经战胜.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便衰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 作:振作.再:第二次. 衰:衰弱. 竭:尽.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齐国这种大国,难以预测,我恐怕他们在那儿有伏兵. 盈:满,充沛.这里指士气旺盛.克:战胜.测:估计.惧:担心.伏:埋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子杂乱,战旗倒下,所以下令追击齐军.” 靡:倒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将来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当权者自会谋划如何迎敌,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太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入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从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小恩惠不可能遍及所有人的,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灵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合理判决.”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请允许我跟随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击鼓进军.”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准备驾车马追赶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马看齐军车轮辗出的痕迹.又登上扶手远看齐军的撤退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便衰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齐国这种大国,难以预测,我恐怕他们在那儿有伏兵.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子杂乱,战旗倒下,所以下令追击齐军.”
古今异义
1.又何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2.小大之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3.弗敢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4.必以(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 5.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 6. 肉食者,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8.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10.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古义:养 今义:安稳) 13.弗敢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 14.神弗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一词多义
1 故: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所以 (故逐之) 2 从:听 (民弗从) 跟随 (战则请从) 3 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 (吾视其辙乱) 4 以:凭借 (何以战) 按照 (必以信) 5 请:请求 (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 (战则请从)
通假字
1.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例句: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例句:击鼓. 3.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 4.公与之乘: 动词用作状语,乘战车,坐战车
编辑本段对比阅读
【原文】 晋明帝年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洛阳)消息,潸然(流泪貌)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显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文】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编辑本段文章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有很高的作战才能.“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编辑本段研讨与练习
一、理清课文思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思路、层次,以利背诵.) 参考答案: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战前与鲁庄公的对话,战中准确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战后论述战争原理详写,与曹刿的远谋无关的战争的规模,战争的情形一概不提,请见、从战等一笔带过,这样写有利于突出曹刿军事家的形象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此题意在让学生整理过去接触过的文言词的义项,积累文言词.)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成年.)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 四、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联系古今类似战例,融汇贯通,从而悟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战例如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从文中出现的成语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
【读音】yī gǔ zuò qì 【释义】 “鼓”,敲战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指一往直前. 初听这话,还是~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近义词】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 一蹶不振 【歇后语】 水里的蛤蟆 【灯谜】 通风;风箱;皮老虎 【英文】 press on to the finish without letup 衣食所安 【读音】yī shí suǒ ān【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养生的东西 【释义】形容:国民群体的一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辙乱旗靡 【读音】zhé luàn qí mǐ 【解释】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示例】阵势一动,~,眼见得无法支持,纷纷败走.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七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编辑本段人物分析
【曹刿】曹刿是一个有爱国之心而且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并有着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洞察力的人. 【鲁庄公】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在政治上的无能;战场上他急切求成,胜利后,不知道胜利的原因,说明他对军事的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他有所感悟,明白了民心向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并在作战过程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是一位明智的国君.
中心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说明了要取信于民以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战争胜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