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救命啊.人教版的内容,也可以是历史课上的笔记,也可以是读完近代历史书籍的感悟,笔记之类的,给我写范例,我想参考下.初中水品就好了,简单易懂的.不要写文章,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03:39:04
近代史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救命啊.人教版的内容,也可以是历史课上的笔记,也可以是读完近代历史书籍的感悟,笔记之类的,给我写范例,我想参考下.初中水品就好了,简单易懂的.不要写文章,一近代史读书笔

近代史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救命啊.人教版的内容,也可以是历史课上的笔记,也可以是读完近代历史书籍的感悟,笔记之类的,给我写范例,我想参考下.初中水品就好了,简单易懂的.不要写文章,一
近代史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救命啊.
人教版的内容,也可以是历史课上的笔记,也可以是读完近代历史书籍的感悟,笔记之类的,给我写范例,我想参考下.初中水品就好了,简单易懂的.不要写文章,一堆堆大道理,要用历史语言陈述一些史实.发表对屈辱近代史的看法.

近代史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救命啊.人教版的内容,也可以是历史课上的笔记,也可以是读完近代历史书籍的感悟,笔记之类的,给我写范例,我想参考下.初中水品就好了,简单易懂的.不要写文章,一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
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家.曾国藩读书,却不读死书,他跳出了困住传统知识分子的思维泥沼.他明白,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之下,谁能更好地利用、挖掘出别人所没有利用到的潜力,势必能高人一头.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孔孟之道、家族观念、以身作则,全成了他的湘军的兵刃.其实洪、曾二人是相当相似的,他们都懂得建军之本为人心,也懂得如何利用人心.然而曾国藩始终高洪秀全一筹,他在精神层面给与众将士感召之余,更从客观实际出发,务虚不忘务实,才是其制胜的关键.救中国于内忧之中后,他亦欲救华夏于外患之外.利用平内乱所取得的资本,他开始了其革新与守旧并举的尝试.但他始终是有局限性的,恪守儒道,因而无法开拓,能胜洪之天平天国,却未必能胜西方之坚船利炮.那么革新与守旧矛盾乎?看似是不矛盾的,但是想做好却是相当不容易的.依我看来,矫枉必先过正.决不存在一步登天的改良,新理念的诞生必然要伴随着旧观点的破除,至于恢复传统之良性则需留待之后进行,否则结果只有四个字:积弊难除.
之后的中国又一次迎来了变革,恭亲王、文祥、左宗棠、胡林翼这些名字推动了又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最终的风暴中心,无疑落在了李鸿章的肩膀之上.这次变革与以往之最大不同即是终于认清了一点:强大国力,不但需要改革军务器械,也需要依托科学的思维方式.确定了目标,于是步步向前进,近代化学校、机构纷纷应运而生.一切似乎就要走向成功,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一轮的变革,以甲午之战中国完败日本而告终.这一战成为了又一重大的分水岭,一败涂地之后,清政府难逃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那么这一战为什么会败呢?为什么蒸蒸日上的国家会败得如此惨呢?蒋先生的观点很明朗:“政治领袖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方面,虽然改革领袖们最终意识到了改革才是硬道理,但是他们的改革终究是不彻底的.他们能作为领袖引领改革,因为他们很好地结合了传统与近代,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为之束缚,虽然比之曾国藩又进一步,但仍然做不到彻底的改革.而这也正是为何李鸿章如先知般地看清中日时局,却最终难逃甲午完败的原因.与其把这场失败归结为是天灾人祸的叠加,不如说是历史的必然.即使没有士大夫的妄动,没有慈禧太后的飞扬跋扈,也未必能扭转这段历史悲剧.历史的巨轮只是无情地碾过那些先驱,清政府运行的轨迹却只改变了分毫.之后是被列强瓜分,李鸿章毕竟还只是个人,对于国际局势的判断终究出现了致命的错误,《中俄密约》铸成了他终身的打错.但试想,倘若换一个识局势而动的人,结果又会怎样呢?结局未必真会改变,因为评判标准由后人而定,只以成败论英雄,而失败却早已注定.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