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GPS,地图是怎么画出来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06:52:27
古代没有GPS,地图是怎么画出来的?
古代没有GPS,地图是怎么画出来的?
古代没有GPS,地图是怎么画出来的?
制图六体
中国西晋时期地图制图学家裴秀总结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载于他所著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言中.文中说:“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有图像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准望,径路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钜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裴秀详细论述了制作地图的原则和方法.分率,即比例尺,用以区别地域长宽和面积的大小;准望,是确定各地物的方位;道里,即距离,用以确定道路的里程.高下、方邪、迂直,是校正由地面起伏、道路迂回而引起的水平直线距离的误差.裴秀指出,在运用这些原则时应因地制宜,互相参照.这样,虽有高山大海阻隔和难以达到的绝险之地,都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六体”中的高下、方邪、迂直三条,后人解释不一.一般认为,按原文并考虑到测制地图的基本法则,应理解为:将两地间的道路长度(包含道路起伏、弯曲而引起的误差)改化为水平面上的直线长度的 3个因素和方法.
制图六体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它正确的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对中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贾耽、宋代沈括、元代朱思本和明代的罗洪先等古代制图学家的著名地图,都继承了制图六体的原则.
制图六体,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
裴秀(公元224~271年)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晋武帝时官司空,后任宰相.他根据"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了魏国留下的旧图.由于旧图绘制粗略,加之地名改变,他在门客京相 的帮助下,编制了我国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地形方文图》.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即"制图六体":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
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的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么在这一处的地图精度还可以,在其它地方就会有偏差;有了方位而无道里,就不知图上各居民地之间的远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离,而不测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地图同样精度不高,不能应用.这六条原则的综合运用正确地解决了地图比例尺、方位、距离及其改化问题.所以制图六体成为我国明代以前地图制图学理论的基础,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