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300字就行~今晚的作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30 03:25:5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300字就行~今晚的作业,《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300字就行~今晚的作业,《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300字就行~今晚的作业,这是20年前的文章了,文章说当时的中国学生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300字就行~今晚的作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
300字就行~今晚的作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300字就行~今晚的作业,
这是20年前的文章了,文章说当时的中国学生欠缺“格物致知”的精神,但如今,我认为这种精神依然欠缺.
文章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考试都得接近满分,而实际生活中会的东西很少,我就这样,学习考试不错,但生活独立能力基本没有.我也想改变,想学些生活技能,却又迫于学习升学的压力,每天有很多作业,根本闲不出时间.
文章还说中国学生只是又抽象的思维理论,缺乏动手能力,我也是这样,什么乱七八糟的物理化学定理都背过了,但是是怎么得出来的?就不知道了,只是看课本上的实验及插图去猜想,而不是去实验室亲自做试验,不是我们不想去,而是学习进度紧,没空儿,所以,文章中说的实验应该积极动手,而不该消极观察我们就做得不好.
文章中提到学习是为了适应一种社会制度,我想现在也是如此,因为历史政治中很多都是歌颂执政党的政策的.
20年前,丁肇中就提出了“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其实,在2000多年前,《中庸》和《大学》就早已经提出了,可现在我觉得还是略有欠缺.
我觉得,学习的定理知识不仅仅考试的,是应该应用到生活中去的,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对中国来说是很重要的,这种精神我想中国也早晚会有.

如是像呆若木鸡似的去看任何一件事,我想成果并没有想象中完美,反而,你用大脑带着双手一起上场,用大脑想想,再用双手实践,可能获得的成果会更美好些。
  格物致知就是从探查物体而获得知识。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而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亦将是而变得简单。国外的那些人在小时候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

全部展开

如是像呆若木鸡似的去看任何一件事,我想成果并没有想象中完美,反而,你用大脑带着双手一起上场,用大脑想想,再用双手实践,可能获得的成果会更美好些。
  格物致知就是从探查物体而获得知识。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而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亦将是而变得简单。国外的那些人在小时候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双手来实践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意义并没有被那些爱动手的实践者所淹没,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
  明朝的理论家――王阳明,空有一幅聪明的大脑,却没有爱动手实践的爱好,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又一次,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就决定要“格”院子的竹子,他就搬了一条板凳坐在院子里面,看着竹子硬想了七天,却并没有很好的答案,他并没有用自己的手去实践,只考自己的头脑去硬想,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最后因为头痛受不了,而失败。明显,他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这样的做法,显然在当时社会是很多人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想要观察竹子的结构或它的生长过程,就必须得用手去把叶子切下来,然后拿到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绝不是像王阳明那样坐在板凳上空想,袖手旁观是绝对得不到理想中的成果。
  实践不是毫不选择的测量,它需要事先的准备与计划。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以作为整个实验的明确中心,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实验者的眼力、毅力和勇气。
  我们不能盲目的接受权威,我们要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力。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让人能大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目的,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格物致知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