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各段段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22:51:59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各段段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各段段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各段段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句段品味中国语文网1、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各段段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各段段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各段段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句段品味
中国语文网
1、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品味: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2、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品味:这一段揭示出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不一样.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品味:这两段文字举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证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4、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品味:这两段文字是后面几段的总说,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
5、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品味:这一段说明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探测.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6、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品味:这一段讲的是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并讲了对选定目标、完成目标的要求.
7、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品味:这一段是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而不会做研究.这里指出了中国学生的短处及产生的不良后果.
8、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品味:这一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不但……而且……”揭示了两部分之间的递进关系.
9、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品味:这一段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10、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品味: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得出结论,向青年人提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的要求.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即实验)。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指出中国学生偏于理论,轻视实验,偏于抽象思维,不爱动手...

全部展开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即实验)。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指出中国学生偏于理论,轻视实验,偏于抽象思维,不爱动手的弱点,恰恰缺少实验精神,并举“我”的例子加以证明。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提出希望。

收起

自己做更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