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比海瑞还清廉的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7:38:17
历史上有没有比海瑞还清廉的官历史上有没有比海瑞还清廉的官历史上有没有比海瑞还清廉的官很多,子罕,公仪休,刘宠,杨震,包拯.不贪为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这个成语来源

历史上有没有比海瑞还清廉的官
历史上有没有比海瑞还清廉的官

历史上有没有比海瑞还清廉的官
很多,
子罕,公仪休,刘宠,杨震,包拯.
不贪为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宋国有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当权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给做玉器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贡献的.”子罕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是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
那人听后跪下磕头,说:“我是个小小老百姓,藏着这么贵重的宝物,实在不安全,献给您也是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于是在本城找个地方让其住下,介绍加工买卖玉石的商行帮他把玉琢磨好,卖了个好价钱,然后让他带着钱回家做老板去了.
【念楼曰】 鲁襄公十五年即公元前五五七年,距今已二千五百五十八年.那时的大官对来行贿者的态度,比今之成克杰、胡长清辈为何如?亚里士多德云:“德性生于天成,成于习惯.”若不相信人性越来越坏的说法,那么社会习惯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风气”,影响可就太大了.
【《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公仪休
常常见人在文章中感叹,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公仆,觉悟怎么还没有某某古人高呢?我对这种感叹向来就不以为然,所谓“觉悟”,指的是一个人由模糊而认清,由迷惑而明白,都是就具体的人对具体的事而言的.相对于某件具体的事情的认识,今人并不一定就比古人高明.不信,我们就来看一个例子.
《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公仪休在鲁国为相,这个公仪休在饮食方面最大的爱好就是吃鱼.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按咱们今人的“理解”,一个堂堂相国,收人一条鱼算什么,让人直接拎到厨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坚决不受.他的弟子们都劝他,你老人家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如今人家送上门来了你怎么反而不要呢?公仪休解释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的.你们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这条鱼而导致有朝一日丢了相位,虽然我喜欢吃鱼,却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如果我不收这条鱼,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够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就公仪休拒鱼这件事来说,这公仪休相国的“觉悟”还真比今天的有些“人民公仆”高.(换成今天的某些领导,你那条大鱼就是用纯金打造的他也敢收!)公仪休的“觉悟”之高,首先高在他的明智上.
“鱼我所欲也,相位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相位也.”公仪休在拒鱼时念没念叨这段话我们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公相国终究为自己的前程果断克制了爱鱼之念,他的这一抉择无疑是明智的.无论今人古人,总有许多人一旦利益障目,就变得是非不明鼠目寸光,被眼前利益牵着鼻子走,以致做了眼前利益的牺牲品.而公仪休始终没忘记凡事要权衡利弊得失,懂得不能因小失大、不能因贪图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道理.公仪休面对眼前利益的清醒和明智,和今日官场那些一朝大权在握,便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谋私,迫不及待大捞特捞,最终身败名裂、身陷囹圄的短视之徒相比,是不是要胜出多多?
公仪休的“觉悟”更体现在他老人家对法制对规则的敬畏上.实事求是地说,公仪休并不是不爱人家送上门来的这条鱼,他之所以没有收下这条送上门来的不义之鱼,是因为他不愿意冒丢官弃职的风险;也就是说,作为相国的他还有所畏惧.收下一条鱼,也许还不至于被免官去爵,公仪休却把它看作是对法制和规则的破坏.有了这样的开头,以后的事情就难以预料了.正是对法制和规则的敬畏,促使公仪休行事谨慎,利益当头时能三思而行,自觉用法制和规则来约束自己.“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公仪休于此论大概是深有体会的.“欺公”的人也许能得逞于一时,却往往难有善终.“惧法”的人也许会有诸多的牵绊,却能生活得坦坦荡荡,不必时时惧怕法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御种种诱惑,最终顺利绕过人生路上诸多私欲的陷阱.
今人说的“觉悟”,常常与“阶级”结合起来,被想当然地加了太多的意识形态的东西,仿佛一说“觉悟”,就上升到了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的高度.如此一来,当然就以为今人的“觉悟”要比古人高了.其实,在共产主义道德还只是一种美好追求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应回到“觉悟”的本义上.做到不被眼前利益蒙蔽心灵、敬畏法律和规则是最高的“觉悟”.
刘宠
刘宠,字祖荣,东汉牟平人.是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的后代.青年时期,刘宠因“明经”被举荐为孝廉,出任济南郡东平陵县令,政绩有声.后升任豫章、会稽太守,简除烦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政绩卓著.后升职入京,山阴县(会稽郡首县,今浙江绍兴)有五六位须眉皓白的老人,特意从乡下远来给他送行,每人带百文钱赠他.刘宠不肯接受,只从许多钱中挑选一个最大的收下,以作纪念,后人便称他为“一钱太守”.清代监察御史杨维乔在诗中写道:“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
刘宠入京后,历任宗正大鸿胪、司空、司徒太尉等职.一次他出京到外地,路经亭舍,想进去休息片刻,管亭舍的官吏拒而不纳,说:“我们这里特意整顿洒扫一番,专门等待刘宠大人的到来,你有什么资格来住呢!”刘宠听了,一言不发,悄然离去.时人称颂他是一位忠厚长者.
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刘宠被免职,返回乡里.后卒于家中,葬牟平莒岛(现养马岛).其一生清廉俭朴,在《后汉书·循吏传》中被奉为楷模.清代著名文人宋克智在诗中写道:“冷落东牟汉室亲,坚持清节作名臣.到今千有余年后,占得吾乡第一人.”
无私无畏的杨震
提起东汉人杨震,不少人感到陌生,有些人只是对他的却金“四知”熟悉.这个史料,在反腐败的文章里是经常被引用的.
还是从这个史料入手,来认识杨震吧.杨震在出仕东莱太守期间,因公务途径昌邑.县令王密本是荆州的茂才,曾得到杨震的推荐.这天已夜里,王密谒见杨震时,从怀里取出金10斤相赠.杨震毅然拒绝,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还是推却不受,严肃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见他如此廉正挚诚,只好羞愧地出门而去.
杨震是宏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曾执教讲学20余年,年50始出仕,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他是大器晚成,虽50岁才当官,但官运亨通.按说,这么大的年纪才当上官,是很不容易的,用今天某些贪官的话讲,有权不用就会过期作废.但他却为政清廉,无私无畏,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直至被诬自杀.
在廉洁方面,却金说“四知”,只是杨震不接受私人馈赠的一个例子.是不是他的薪水很高?非也.杨震的生活并不富裕,他的家人,经常吃青菜和粗粮,出门皆以步代车.亲朋故旧诚意劝他,要他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趁当官之际开办私人产业,从中牟取利润.但是,杨震始终没有同意.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意思是不给子孙购置产业,而是留下了清白廉正的名声,不也是十分丰厚的遗产吗!
无私方能无畏.尽管杨震谓位列三公,但他从不阿谀权贵,也不愿慷公家之慨去讨好他人,而是正色当朝,纠偏纠妄.汉安帝的奶母王圣,仗着抚养安帝有功,不但自己为非作歹,而且怂恿女儿佰荣在宫里恣意骄淫,行贿受贿.杨震为此上疏安帝,要求“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断绝佰荣,莫使往来”.但是,由于安帝的屁护,王圣阿母和女儿佰荣更是肆无忌弹.佰荣又与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瓌私通.刘瓌娶佰荣为妻以后,也因而得以袭刘护之职而擢位侍中.对此,杨震义愤填膺,再次上疏诤谏,指出刘瓌拜官封侯“不合经义”,要求将侍中之位传袭给刘护的同母弟刘威.但安帝不仅置之不理,反而在中常侍樊丰和侍中周广、谢恽等人的煽动下,为王圣阿母大修第宅.
延光三年,樊丰等人趁安帝东巡泰山的机会,伪诏争相修建住宅.不久,樊丰等人听说杨震在调查此事,害怕真情泄漏,便共同造谣中伤杨震,又奏请安帝收回杨震的太尉印绶,将他遗返原籍.当杨震行之城西几阳亭时,慷慨地对子侄和随从们说:“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家次,勿设祭祠.”说罢,饮鸩酒而死,年70有余.可以说,杨震的自杀,不是自身有罪的畏罪自杀,也不是走投无路的无奈自杀,而是以自己的死来抗争社会的不公.
好在历史是公正的.顺帝时,杨震得到平反.朝廷为嘉奖他的忠贞,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今陕西潼关关西大道北),并立于石上,其碑至今犹存.杨震虽然已死了1876年了,但他和他的却金“四知”,仍被世人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