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郁达夫的小说在风格上有何不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2:52:08
鲁迅与郁达夫的小说在风格上有何不同鲁迅与郁达夫的小说在风格上有何不同鲁迅与郁达夫的小说在风格上有何不同主要从两个角度:1、郁达夫的忧郁伤感和鲁迅的忧愤深广2、抒情风格的大相径庭鲁迅和郁达夫都是中国现代

鲁迅与郁达夫的小说在风格上有何不同
鲁迅与郁达夫的小说在风格上有何不同

鲁迅与郁达夫的小说在风格上有何不同
主要从两个角度:1、郁达夫的忧郁伤感和鲁迅的忧愤深广
2、抒情风格的大相径庭
鲁迅和郁达夫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初期的小说大师,都是浙江人,都曾经留学日本,但两人的艺术风格迥然不同,鲁迅的小说创作是属于现实主义,感情基调显得“忧愤深广”,而郁达夫的小说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强调主观表现,注重抒情色彩,笔下的人物大多怀才不遇,显得忧郁伤感.我们可以就具体的作品来展开对比,领略各自的异同:
  在郁达夫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一些文静、敏感、忧郁、被情欲所困惑而又很少宣泄的“零余者”们.他们都带有几分困顿、憔悴遮掩不住的才子气,总是在津津玩味自身的疲惫.他们大多孤高傲世,称自己是“弱者”、是“无用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悲悲切切、踯躇踽行.他们宁肯自虐或自我毁灭,也不会作困兽犹斗状的绝望反抗…….《沉沦》中的主人公“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没有朋友又与家人不和,同时又对国事忧心忡忡等重压之下,“他”陷入了自大狂与忧郁狂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在心灵极度寂寞难耐的时刻,“他”渴望得到异性的慰藉,于是便去逛妓院,又因侍女称他是“支那人”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最后从妓院中醒来,心中充满了愧疚,觉得自己无耻卑下,在自怨自怜中,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物在郁达夫的笔下可以说比比皆是:《南迁》中的伊人,同样也是一个感伤主义者.他酗酒纵情,病态遍体.在日本留学时,因不堪忍受凌辱而忧郁成疾,他的反抗 ,也只是对权势的诅咒而已.《茫茫夜》中的于质夫亦如此.他从日本归国之前,决心戒烟戒酒戒女人,决心痛改旧习重作新人 ,但回到上海之后,反而变本加厉.再如《血泪》中的达;《茑萝行》中的“我”;《烟影》中的文朴;《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
   他们都是各种各样的“零余者”形象.他们一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被社会排挤,政治地位低下,生活困窘潦倒.有的怀才不遇,有的愤世嫉俗,有的孤高自许,有的自暴自弃.他们的结局往往是因极度的失望而颓废堕落,有的甚至走上绝路,终至“沉沦”.这正是当时许多青年人所患上的“时代病”,其症状就是抑郁、苦闷、孤独、绝望.当时的年轻一代生命力正值旺盛时期,却受到社会的摧残,热血碰着冰冷的现实,犹如岩浆在地底下奔突,没有一个喷发口.他们一方面无力自拔,一方面没有勇气去同恶势力斗争,唯有诅咒、抱怨,唯有在“沉沦”的斜坡上往下滑去.他们是因看不见光明而失望,不甘沉沦而沉沦.
   其实,他们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沉沦》中的“他”经常感慨:“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你怎么不强大起来!”直到最后,他心力交疲,决定自绝于大海的时候,他还发出满腔的悲愤,面对隔岸的故国喊道:“祖国呵祖国!我的死是你害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就是沉沦者的反抗.郁达夫的思维特质决定了他们的反抗决不会有惊心动魄的血肉之拚,更不会有你死我活的惨烈之搏,这些文弱之士只能以其变态的心理和行为来反抗那个变态的社会.这种反抗是注定要失败的,这种失败注定会带来痛苦,而这种文人的痛苦,不是战斗而败的痛苦,而是不战就败的痛苦.
  
   《〈呐喊〉自序》是鲁迅作品中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我们要理解鲁迅忧愤深广的思想就从这篇序文入手.这篇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对游荡在当时背景中的自我灵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这篇序文里, “医病”这一问题,成了作者用于表述过去的一个基本线索.首先是为父亲买药医病,结果,“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接着是上日本的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但作者看到的“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国看客.作者从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的不再是身体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症.作者由关注身体的病痛到关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进程.鲁迅显然意识到,要救治精神上的病痛,是多么的不易.他所走入的必将是一条寂寞孤单的路途.作品又恰当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说的缘由:“铁屋子”作为作者对传统中国社会的象征,它既显现了鲁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时也昭示了作者要领着国人从精神上走出它的决心.于是,“呐喊”就成为作者从深寂孤苦中所喷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愤.鲁迅在《呐喊》这篇集子里,收录了自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15篇短篇小说,结集为《呐喊》(后来再版时抽出了《不周山》),所以现在流行的版本只有14篇:《狂人日记》《一件小事》《风波》《故乡》《药》《孔乙己》《阿Q正传》《白光》《明天》《社戏》《兔和猫》《鸭的喜剧》《端午节》《头发的故事》.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虽然是一个短篇小说集,但《呐喊》整本书却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那就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思考.大致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狂人日记》.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以一个“迫害狂”的眼光和感觉观察周围的人,他觉得到处都是吃人的人,时时刻刻处在一种被吃的恐怖之中.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叛逆和反抗:踹过陈年古久先生的流水账簿.最后他竟然从历史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就揭示出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其实是一个吃人的历史,不仅统治者吃人,被统治者在吃人,而觉醒者也在不自觉地吃人,吃人的历史悠久而长远,这一秘密的发现是何等振聋发聩.不过,鲁迅到底还是留下了一点亮色:不吃人的人还是有的,大概只有孩子了,所以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其他的小说像《孔乙己》对科举制度和等级制度的批判,《故乡》中封建意识对人性的戕害,都表现出了鲁迅不遗余力的批判精神.
  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这方面可以重点阅读《药》、《风波》和《阿Q正传》等篇.国民性是鲁迅一生关注的问题,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沉重的失望,其忧虑和批判也更加深刻.《阿Q正传》描写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上都受到极度戕害的农民阿Q的悲惨命运和麻木灵魂.阿Q是个彻头彻尾的无产者,他没有任何财产,甚至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他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而又自轻自贱.最可悲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没有了做人的尊严.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向往革命,但革命真的到来了,他却悲哀地发现统治者只是换了一个名称,赵老太爷和假洋鬼子仍然做他们的“人上人”,最后糊里糊涂的被送上刑场死掉了.阿Q是一个典型,是一个几千年封建制度戕害下彻底丧失了人的价值的农民典型.鲁迅对于他们,是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的.《药》以两条线索写了愚昧民众华老栓一家和革命者夏瑜的悲剧命运,突出了觉悟者与不觉悟的民众之间的思想隔膜.夏瑜为了民众被统治者所杀,这是一个悲剧,但更大的悲剧莫过于夏瑜为民众所流的血却成为民众治病的药.《风波》就像一出独幕话剧,围绕皇帝重坐龙廷这一事件在小村引起的波澜,各种人物相继登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民众仍不觉悟的现实.
  在鲁迅的这类小说中,看客的形象经常出现,别人的痛苦、别人流的血都成为麻木群众无聊生活中的调味品,这种赤裸裸的真实读来让人感到有一种切肤之痛.鲁迅的笔下似乎都是一些丑陋的中国人,他所刻画的都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什么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健忘症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都揭露无遗,似乎他在有意地丑化国人,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你会发现即使到了现代社会,这些劣根性还顽固地存在着,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这又是何等的深刻.
  当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因为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得封建的宗法制度和礼教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蒙蔽了中国的民众,才造成国民的诸多弊病;而辛亥革命不注重思想的改造,对于民众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所以在他的小说中这两方面的内容往往同时存在.像《狂人日记》中,狂人所到之处,无人不在小声议论他,在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麻痹下,他们不自觉地成了杀人的帮凶;而孔乙己虽然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但周围人的冷漠也构成了他悲剧产生的土壤.
  
    最后,鲁迅的小说,和郁达夫的小说,都带有程度不同的抒情风格,然而由于两位作家个性、气质的不同,同是抒情小说,抒情的风格却大相径庭,从而成为现代文学文坛两种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的抒情小说.鲁迅小说的抒情,是经过理性的深思熟虑的、是受理性控制的、更富于艺术节制感和分寸感的抒情.鲁迅总是把叙述、议论、抒情揉合起来,也把各种复杂的感情揉合起来,时而通过环境气氛,时而通过揉进各种复杂感情的意象,来传达作家要抒发的感情.因此,鲁迅小说的抒情风格更深沉,更耐人寻味,常常给读者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这种深不可测,也使一般的读者不容易认识、理解和把握,自然也不容易欣赏.
    郁达夫小说的抒情风格,是毫无顾忌地袒露自己的感情世界,不仅直抒胸臆,而且甚至还带着一种夸张的意味,从而带上他自己的独特的个性.郁达夫小说的抒情,从来不受自己理性的控制,也不想用什么艺术的分寸感、距离感来限制自己;相反,他总是对自己笔下的零余者产生认同感,因为零余者就是他的自叙传,郁达夫把自己进入创作状态的激发的强烈的感情,一股脑儿全装进主人公的形象中去,淋漓尽致,一泻无余,毫无保留,这才感受到创作的快意.因此,郁达夫的抒情小说风格,具有某种直观性,容易感觉到,虽然也不一定就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然而却直接拨动读者的感情,更容易引起青年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