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入手,分析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以及失败原因,今天我们在名族复兴道路上如何认识中体西用?(需要详细论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21:01:55
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入手,分析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以及失败原因,今天我们在名族复兴道路上如何认识中体西用?(需要详细论述)
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入手,分析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以及失败原因,今天我们在名族复兴道路上如何认识中体西用?(需要详细论述)
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入手,分析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以及失败原因,今天我们在名族复兴道路上如何认识中体西用?(需要详细论述)
晚清思想家和文史学家魏源(1794-1857年)就是从思想层面为洋务运动及其工业教育打下基石的启蒙者.魏源根据林则徐的实践和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对外方针和指导思想.1842年,魏源在林则徐译成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他在该书的《叙》中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4]“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封建统治者中的先进人物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认识、态度和行动纲领.它的前提是从技术层面承认西方国家已经长于中国,而且认识到列强正在依恃这种“长技”,使朝野上下沾沾自喜、虚骄自大的“天朝上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险,依靠中国固有的技术手段已无法“制御”.要想有效地抵抗列强,摆脱深重的社会危机,必须学习列强的先进技术.
然而,在这些饱览中国传统典籍、赞赏儒家道德礼仪、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并竭力维护专制社会秩序的官宦士大夫看来,拥有“长技”并不能改变“夷”的鄙陋类属,“师”的对象是“夷之长技”而非“夷”本身,目的是为了“制夷”而非从文物制度上“变夏为夷”.虽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提出来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并无多少人热烈响应,但它终成为洋务派开展洋务活动并兴办以军事制造、机械工艺学堂为核心的工业专门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后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文教方针和指导思想的雏形.
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魏源提出了建立中国现代军工企业和国防军队的初步设想.“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师夷长技”就应该建立自己的造船造炮工厂,并以西人为师,学习西洋各国的造船造炮技术,以及在新式装备下的阵仗之法.他建议朝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夷目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不仅如此,还要“延西洋柁师教行船演炮之法,如钦天监夷官之例,而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4].中国人自己一旦学会以后,就可“不必仰赖于外夷”了.后来洋务派的早期事业基本上就是这一构想的忠实实践.魏源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人应该学习西方近代制造技术,可谓是中国近代工业教育思想的先驱.
魏源主要以学者的角色担当社会责任,作为思想家为社会寻找出路.因此,他很自然地将视野投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反思和检省,开始产生教育走向现实、服务社会的实践思想萌芽,这一点十分明显地体现在他把西方近代工业技术与科举考试联系起来的设想上.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三·议战》中,魏源提出:“今宜于闽粤二省,武试增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能驾驶飓涛,能熟风云沙线,能枪炮有准的者,为行伍出身.”[4]虽然这里直接提到的是将科举选拔制度与近代工业技能挂钩,但在教育已成为科举附庸的时代里,如果科举选拔中加入近代工业技能元素,其对传统教育的改造与突破意义及其深刻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在国门完全被打破初期,很多人只感受到了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军事威力,还没有意识到西方廉价的民用工业产品更大的杀伤力,所以这里也仅涉及到军事工业知识和技能.实际上,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之初,人们也还是单纯从解决军需入手近代工业的.洋务派开始意识到民用工业生产和相应技术人才在与列强竞争中的重要性,已经是19世纪70年代末的事情了.
失败原因:第一,洋务派欲以先进的生产方式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是注定要失败的.第二,洋务派所建立的近代工业,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势力的压迫,使洋务运动举步维艰,最后导致破产.第三,企业中近代的生产力与腐朽的封建管理方式不相适应,使之不能长久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