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有哪些城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2:40:31
中国西部地区有哪些城市?中国西部地区有哪些城市?中国西部地区有哪些城市?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9个省(区).1997年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决定设立重庆市为直

中国西部地区有哪些城市?
中国西部地区有哪些城市?

中国西部地区有哪些城市?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9个省(区).
1997年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决定设立重庆市为直辖市,并划入西部地区后,西部地区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就由9个增加为10个省(区、市).
由于内蒙古和广西两个自治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正好相当于上述西部10省(市、区)的平均状况,2000年国家制定的在西部大开发中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又增加了内蒙古和广西.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从生产拉动型向需求拉动型转化,需求的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有利于刺激消费需求,有利于刺激投资需求,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已成为共识.
与发达省市相比,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还非常低,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城市化滞后对经济增长有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滞后通过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影响经济增长.由于技术落后,农村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低,且增长缓慢,农民的需求能力也就十分低下.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向城市转移,就会增加农民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根据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计,我们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应该处在零甚至负的水平上.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不会减少农业产出,甚至还会增加农业产出.农业人口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减少,农业人均产出反而会增加,农民人均收人随之增加,农村人均需求也随之增加.
  由于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存在着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劳动生产率高的非农业部门,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城市化滞后通过抑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前受供给短缺制约,现在已转变为受需求不足制约.因此,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而城市化滞后不利于有效需求的扩大.城市化滞后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最终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1.压抑了一部分农村消费需求.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日益扩大,农村需求不足成为我市总需求不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增长放慢,对一般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使一些已经致富的农民无法城市化.城市既是一个“生产中心”,也是一个“消费中心”.由子这部分人不能城市化,他们的消费方式仍然是农村式的或传统式的,而非现代式的.城市人口在其生活达到小康之后,对耐用消费品(汽车、住房)、教育投资以及文化娱乐的消费将明显增加.由于城市化受阻,农村这一部分潜在需求没能转化为现实需求.城乡二元结构失衡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市总需求扩大的重要因素.
  2.城市化滞后对城市经济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我国长期存在的阻碍城市化的传统户籍制度和相关政策,既抑制了城市公共投资的增长,也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人口和社会生产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人们称之为城市化过程),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会反过来带动国民经济迅猛增长.一旦城市化进程开始,市场力量势必把更多的人口与企业吸引到城市里来.企业之所以被吸引过来,是因为城市提供了大规模的本地市场、大量的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发达的第三产业和配套产业.企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对个人而言,城市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完善的安全保障以及待遇较高的工作.
  综上所述,一旦城市化进程启动,就会形成自发的市场力量,促使人口和其他要素不断流入城市,带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协调好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由前述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分析可知,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互动关系.因此,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须协调发展.在处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过冷或过热和滞后或超前的问题都曾出现过.而不论是非城市化,还是超城市化,都不利于社会、经济以及城市的发展.因此,协调好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制定科学的城市体系发展规划,建立合理的城镇结构和布局.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为此,应依据本身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区位、环境和资源等条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独具特色的城市体系发展规划.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城市的城镇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避免出现盲目提高城市建设标准和片面扩大城市规模.其次,城市体系发展规划要与相临地区的城市体系发展规划相衔接,避免在各个地区形成“小而全”的封闭式城市体系,避免在宏观上产生新的城市体系的结构偏差和布局失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比较优势.
  (三)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优化制度环境.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人为造成了城乡分割.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会遇到不少的制度障碍.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住房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滞后,这些制度不能满足城乡之间人口合理流动的需要.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不规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有后顾之忧.乡镇企业制度落后,产权不清,使其难以突破地域性和政企不分的约束,阻碍了企业向小城镇适度集中.政府管理体制落后,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必须突破这些制度障碍,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优化制度环境.
  (四)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铺摊子、上规模.应注意城市功能的调整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是那些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的项目.如人户电网线路的改造,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水源设施、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在中央财力投人有限的情况下,可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通过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如向中央申请批准发行城建债券;以BOT方式吸收社会资金和外资;富裕地区农村可采取由农民出资建城,采取有偿进人、有偿使用设施等市场化的做法.另外,在进行城市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加强对社会资金的使用监管,必须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
  (五)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摈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首先要以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其次,严格实施现有的法律和法规,加强城市管理,强化执法力度,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肃性.第三,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人的素质,加强全市人民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使可持续发展观念深人人心.最后,通过优惠政策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使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