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出身来历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3:37:44
孔子的出身来历是什么?孔子的出身来历是什么?孔子的出身来历是什么?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

孔子的出身来历是什么?
孔子的出身来历是什么?

孔子的出身来历是什么?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刚刚上映.电影未映,“舆论”已先声夺人,其中媒体热炒学者鲍鹏山炮轰《孔子》的话题,就是一例. 其实,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以来,就不断有人在做普及孔子的工作,包括编写《弟子规》之类.普及文本中的孔子,与真实的孔子会有些区别,但普及总比骂倒要好. 电影《孔子》是一种艺术化的普及,要想评判它普及得好不好,就应该先知道关于孔子的真实历史. 先搞清楚孔子的名字 《论语·子路》里说“必也正名乎”,这是孔子为政之道的首要一条.我们不妨也跟从之,先搞清楚孔子的姓名再说. 我国上古时代的人既有姓,也有氏.姓是远祖的姓,氏则相当于分支一族的“小姓”,多取自地名或官职名.后来,小姓就渐渐取代了大姓. 孔子的姓,追溯到先祖是“子”.其远祖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商朝灭亡后被封为宋国的宗室.孔氏一族,是自孔子的六世祖起,才姓的孔.孔子的曾祖父因躲避内乱,举家移居到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从此孔家就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名,叫做“丘”,他法定的姓名应为“孔丘”. 丘这个名有些来历,相传是孔子之母去附近的尼丘山祈祷,然后就怀了孔子,因而得名.又一说是,因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凹下,酷似尼丘山,故取名为丘. 至于我们通常所称的“孔子”,是春秋时代人们对学问高深之人的尊称,比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等都是. 孔子的父亲,史籍上习惯称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的一名低级武官,武功超群且十分英勇,曾在一次战斗中,用双手托起城门的千斤闸门,掩护战友撤退.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有人根据这个“野合”,判断孔子是一个私生子.不过也有人解释说,是因为叔梁纥在64岁时,娶了20岁的年轻女子颜氏,两人年龄过于悬殊,与礼不合,所以被称作“野”. 孔子在家里男孩中排行第二,因此他的字,叫“仲尼”.仲,就是“第二”的意思. 1974年“批林批孔”时,批判者们根据这个“仲尼”,送给了孔子一个蔑称,叫做“孔老二”.现今45岁以上者,对此当有印象. 他并不讳言草根出身 孔子的生年,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是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今年是他诞生2561周年.孔子生在东周的春秋末期,那时文化多姿多彩,他的家乡鲁国又是出了名的礼仪之邦,这对于他后来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年轻时的孔子仪表堂堂,膂力过人,据说身高1.96米,乡邻都亲切地呼其为“长人”.他通晓“六艺”(诗书礼乐骑射),而绝无文弱书生的迂腐气. 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了,家境随之堕入贫困.到17岁时,母亲颜氏又去世了.从此,他就只能靠自己的本事去打拼. 孔子并不讳言自己的苦出身,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据说还做过乡间乐队的吹鼓手,别人家有丧事,他就要去帮忙.后来他投到大夫季孙氏门下,做了一名“委吏”(管理仓库),稍后又任“乘田”(管理牛羊),都是不起眼的小官. 生活虽苦,但他志向远大,15岁时即“志于学”,到20岁时就以“博学好礼”而闻名鲁国.他的儿子出生时,连国君鲁昭公都派人前来道贺,送了他两条大鲤鱼.孔子就将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孔鲤”,以资纪念. 学者鲍鹏山炮轰《孔子》有“六宗罪”,其中一条就是说,电影里孔鲤第一次出场时,字幕错打成了“孔锂”.这个小错误,是错得很不应该. 孔子发愤苦读,果然“三十而立”,开始自己授徒讲学了.凡有送上一点“束修”(作为见面礼的腊肉)的,他就收为学生,连一些鲁国大夫也前来向他学习礼仪.孔子办学,打破了以往“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开了私学的先河. 机智果敢地处理外交事务 自鲁宣公之后,鲁国的国政,就操控在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的手中.因为三人都是鲁桓公的孙子,故称为“三桓”.孔子对三家的这种僭越行为,表示很愤慨.后来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就去了齐国.齐景公很欣赏孔子,曾向孔子问政.孔子说了他对于理想秩序的理解,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然后又说“政在节财”,表达了他关于廉洁施政的理念. 可惜齐国的国政也操于权臣之手,孔子没有找到仕进之途,便又返回鲁国,“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各国都有前来求学的学生. 一直到鲁定公九年(前501年),51岁的孔子才被任用,当上了“中都宰”.中都,在今山东省的汶上县;“宰”就相当于县长.因为政绩突出,第二年就跃升为司空(建设部长),随后改任大司寇(司法部长). 不久,齐鲁两国的国君举行“夹谷之会”,孔子担任鲁定公的助手.在外交活动中,孔子机智果敢,粉碎了齐国想用武力劫持鲁定公的阴谋,还迫使齐国归还了侵占的汶阳之地. 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准备抑制“三桓”势力,提出了“隳三都”的计划,要拆掉“三桓”在各自私邑逾制修建的大城,但最终只拆了两座城墙,余下一家因进行了激烈反抗,故而没拆成. 周游列国“若丧家之狗” 在鲁国,孔子感到终究难以施展政治抱负,于是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10多名弟子,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是年,孔子已经55岁了. 孔子先到了卫国.刚开始受到卫灵公的礼遇,但后来卫灵公听信谗言,对孔子起了疑心,孔子为避祸而前往晋国,结果在路上两次被困,又逢晋国发生内乱,只得再返回卫国.在此期间,他出于礼节上的考虑,去见过卫灵公的夫人、美貌而多情的南子.此事的内幕扑朔迷离,至今还引得众说纷纭. 孔子终究还是离开了卫国,经曹、宋、郑至宋.宋国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又微服跑到了陈国,这一年孔子已60岁了.在陈国住了三年后,遇到吴国来攻,孔子只好又带着弟子离开. 据《史记》记载:最后是楚昭王慕名来聘孔子,陈、蔡两国的大夫怕楚国一旦重用孔子,将对本国不利,就指使服劳役的人围困孔子,致使孔子师徒绝粮七日.最后子贡去找到了楚国人,楚国人扬言要派兵来迎孔子,师徒们才得以脱身.楚昭王以隆重的礼节迎接了孔子,但并未给他官做.不久楚昭王死,孔子就在 64岁时又返回卫国,受到“养贤”的礼遇,但仍不见用.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弟子冉有回到鲁国任职,率军战胜齐军.在冉有的努力下,鲁国君臣将孔子迎回,尊以“国老”,但终未重用. 自强不息的理想主义者 孔子晚年专注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让孔子很有些伤感的是,孔鲤、颜回、子路竟先于他而离世.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病逝,享年73岁. 孔子一生安贫乐道,在周游途中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在周游列国时,几次被困,险些丧命,但他并不灰心,仍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有郑国人说他“累累(颓丧、憔悴)若丧家之狗”,他欣然大笑,说:“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意思是说:模样是小问题.不过说我像丧家犬,确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其时奴隶制的政治经济秩序已不能维持,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纷纷登上舞台,诸侯互相征伐,宫廷篡弑迭起.在一片混乱之下,孔子渴慕西周之礼,希望建立以“仁”为中心的社会秩序.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为政以德”.他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将德与礼施之于民,打破“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消除贵族和庶民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 孔子整理了大量典籍,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此外,孔门弟子还根据孔子的言论编撰了《论语》一书,囊括了孔子思想的精华.孔子死后,他的弟子热心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政治思想,他的关于“仁”的伦理观,以及他的“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了全民族的精神遗产. 孔子的一生,是勤于思考、自强不息的一生,后世尊他为“至圣”、“万世师表”,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