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事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05:17:20
陶行知的事迹
陶行知的事迹
陶行知的事迹
基本信息
姓名:陶行知 性别:男
笔名: 英文名:
生日:1891年--月--日 星座:--
血型:-- 宗教信仰:--
籍贯:国家:中国大陆 省:安徽 市:--
当前所在地:国家:中国大陆 省:-- 市:--
教育信息
毕业学校:金陵大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
学历:研究生/研究生以上
个人简介
陶行知,本名文浚,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1910年入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3年与晏阳初等
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1931年又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8年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因突发脑溢血在上海去世.
古代的孔子开私学提倡“有教无类”,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近代的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位努力践行平民教育的人物,并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创办了各类新型学校.这位被人们尊称的“当今圣人”,就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
■ 因信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后来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又改名为陶行知,并终生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求知
■ 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反对鼓吹“劳心者治人”而脱离生产劳动的不良传统.他虽是从美国归来的留学生,却脱下西服,穿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并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
陶行知的父亲靠教书为生,家境贫寒,本人全靠勤奋求学成才.他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虽然王阳明学说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陶行知却从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归国之时,正值国内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他马上以极大热情投身教育改革,并决心改变只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办学方式,用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认为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主张“到民间去”,还立下宏愿,要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提倡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
为了实践理想,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门外老山脚下的小庄创建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还改地名为“晓庄”,取日出而作之意.在这所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一起建茅屋.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生活本领”.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又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育才学校择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校内不仅教学生文化课,还努力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陶行知又派学生戴爱莲等人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学习《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在校内组织演出.他还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这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瞩目的创举,使陶行知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誉满中外.
■ 针对蒋介石以“剿匪”之名进攻苏区,陶行知在《申报》连发时评称:“今日举国之匪,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蒋介石大发雷霆,下令“申报禁止邮递”
■ “七君子事件”发生时,陶行知正出访国外.沈钧儒说:倘若陶行知留在国内,一定和我们在一起,“七君子之狱”就变成“八君子之狱”了
陶行知在投身平民教育时,也时刻关注社会上的政治运动.1930年春,晓庄师范师生为抗议英商和记洋行工人被殴,举行游行示威.时值蒋冯大战,因陶行知与冯玉祥有私交,蒋介石断定晓庄事件是响应冯玉祥的反蒋行动,遂怒令关闭晓庄师范并通缉校长,陶行知被迫流亡日本.后通缉解除,过了一年陶行知才回到上海,从此更立志反抗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在沪期间,陶行知经黄炎培举荐被聘任为国内有名的《申报》的顾问,曾化名“不除庭草斋夫”发表了大量杂文和时评.当时,蒋介石以“剿共”之名进攻共产党领导的苏区,陶行知连续发表了《剿匪与造匪》等三篇时评,语惊天下地指出:“今日举国之匪,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国民党当局很快查明这些文章出自陶行知之手,蒋介石大发雷霆,批示:“申报禁止邮递”.为申报馆的生存计,总经理史量才忍气吞声,表示今后不再续登陶行知的文章,蒋介石方解除禁令.
面对外患日深和国内的黑暗统治,陶行知感到不能只坐在校园书斋.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与宋庆龄、邹韬奋等著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7月,他担任了救国会的“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亚非26国,争取各地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斗争.途经香港时,他与沈钧儒、章乃器等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赞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这一宣言震动国内外,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热情支持.出访期间,国内发生国民党政府逮捕救国会领袖的“七君子事件”,陶行知又一次被通缉.沈钧儒后来说:倘若陶行知留在国内,一定和我们在一起,“七君子之狱”就变成“八君子之狱”了.
■ 李公朴、闻一多遭暗杀后,听说特务已经把他列为下一个对象,他马上表示“我等着第三枪”,并给育才师生致信:“为民主死一个就要加紧感召一万个人来顶补”
■ 周恩来赶到之时,陶行知的手尚有微温.在发给延安的电文中,周恩来称陶行知“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在争取民主并为群众争取教育权利的长期奋斗中,陶行知阅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和中共中央文件,在思想日益一致的基础上同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出访欧洲期间,陶行知曾三次拜谒马克思墓,并赋诗曰:“光明照万世,宏论醒在下”.他在重庆主办育才学校时,又邀请邓颖超对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抗战胜利后,陶行知作为民盟中央民主教育委员会的主任,与共产党密切合作,积极投入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他在重庆创办的社会大学成了民主人士的堡垒.1946年4月,陶行知来到上海,三个月后传来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陶行知闻讯异常激愤,到处演讲谴责.当社会上传说特务已把他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时,周恩来派秘书陈家康去报警,要他提防特务的无声手枪.陶行知当即毅然表示:“我等着第三枪!”他还给育才师生留下了一封信,发出“为民主死一个就要加紧感召一万个人来顶补”的铮铮誓言.
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1946年7月25日在上海爱棠路爱棠新村13号突然去世.惊悉噩耗后周恩来匆忙赶到,陶行知的手尚有微温.许多民主人士猜测这可能又是特务暗害,经沈钧儒行医的儿子诊断判明还属因脑溢血病亡.不过,听说蒋介石得知这一眼中钉除去曾窃喜不已.陶行知去世当日下午,周恩来便向延安发电评价:“十年来,陶先生一直跟着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假使陶先生临终时能说话,我相信他必继韬奋之后请求入党.”次日上午,上海万国殡仪馆挤满了前来悼祭的群众.中共代表团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8月1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也举行陶行知追悼会,毛泽东送的挽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陶行知投身教育,与他生长的环境息息相关.他由于有当教师的父亲,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因家境贫寒,他靠教会资助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使陶行知更深深地认识到祖国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病,并立志去改造.
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在长期的艰难跋涉中,陶行知逐步认识到,不改造旧中国黑暗的政治,就不可能真正繁荣中国的文化教育.因此,在四十年代中期他发表了《民主教育之普及》等文章,揭露和抨击国民党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这一思想,同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已是精髓相通.由于思想上的一致,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起不约而同地站到了人民革命力量的一边,成为周恩来所赞誉的“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引至:http://www.cheagle.com/ftalentinfo.exml?ID=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