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在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21:35:07
新闻传播在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新闻传播在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新闻传播在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下面的文章中找点你需要的吧:摘要: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为什么能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这

新闻传播在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新闻传播在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新闻传播在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在下面的文章中找点你需要的吧:
摘要: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为什么能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这固然与案件本身的扑朔迷离有关;与社会的复杂心理有关;同时,也与新闻传媒,尤其是网络新闻传播有关.网络新闻传播已走进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宝马撞人案”提醒我们或说忠告我们,务必寻求与中国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新闻传播思维,建设中国政治民主的通衢,正视网络传播的技术属性,发挥网络传播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网络传播、公共领域、内爆、交往理性
2004年,新春伊始,哈尔滨“宝马撞人案”成了八大网站的关注热点.只要网民点击163(网易)、sina(新浪)、sohu(搜狐)、people(人民网)、yahoo(雅虎)、xinhua(新华网)、qianlong(千龙网)、dayoo (大洋网),每个网站都设有“宝马案”专题.据《沈阳今报》 报道,1月4日,该报关于哈市“宝马撞人案”可能重新调查的消息见报后,从上午11时至晚上8时,新浪网的网友跟帖量就突破了 1万条,据说创下了该网站的当日单击新闻网友跟帖量之最.1月8日,《北京晚报》报道:记者今天得到消息,黑龙江省“宝马撞人案”在新浪、搜狐网上的点击率名列第一,超过非典.
已结案于2003年12月20日的一起交通肇事案为什么会在新的一年里再出转折,掀起轩然大波?显然,它的社会触动点已远远超出了普通的交通肇事范畴,这其中的新闻传播轨迹同样值得探讨.
一、“宝马撞人案”典型地具备了新闻传播的价值要素.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但不是所有的事实都能成为新闻,这是新闻传播的公理.生活中的事实只有具备了成为新闻的诸多价值要素才有可能成为新闻.比如冲突;比如疑惑;比如重要.“宝马案”恰恰具备了这些价值要素.“宝马案”的主角,撞人者与被撞者的社会力量对比太强烈了,冲突太明显了.一个是卖大葱的农妇,一个是开着名贵车的城市女人;一个代表着只能维持温饱的社会底层,一个代表着具有“为富不仁”嫌疑的富裕阶层;一个已失去生命、不可能再开口了,一个尚有可能寻求各种理由减轻罪责.事件本身所含有的冲突性质导致了公众对事件判决结果的疑惑,进而引发了事件朝着重要性、影响力方向发展.查阅跟帖最多的几天,人们说得最多的,还是“肇事者背后”如何如何、有着什么“身份”背景、量刑的根据、驾驶证的获取渠道等等,最后直指司法公正.“此案我不管她是否是什么人的儿媳,不管她是否说了扎死你那句话,我甚至不关心她是不是故意杀人.我关心的是司法是否公正.”(南方周末2004、1、8刘鉴强文 《宝马案疑云》)
二、“宝马撞人案”典型地再现了现阶段新闻传播的复杂流程,网络传播功能凸显出来.
“宝马撞人案”一波三折,它的传播流程耐人寻味.实事求是地看,新闻传媒在媒介框架内能做的事都做了.此案的新闻报道经历了三个时间段,而且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交错进行.
第一阶段.从案发到审判,即2003年10月16日至12月20日.这一阶段,黑龙江当地媒体对事件进行了及时、准确的报道.案发当天,黑龙江交通台就进行了突发事件性的报道.10月18日,《黑龙江晨报》的连续报道紧随其上,一直到审判出了结果(12月21日),晨报还发表了署名“景天光”的述评.评论写道:“该判的判了,死的死了,只有“宝马”疯了.“作为评论,倾向性非常鲜明.
审判当日,黑龙江电视台法制频道打破固定节目安排,以强大的阵容对这次庭审进行了现场直播.据直播负责人介绍,这次庭审直播该频道共出动了20人的转播队伍,在法庭上设置了5个不同机位,从各个角度关注了庭审.当时,省城几乎所有新闻媒体的记者都到了,有的新闻媒体更是兵分几路,希望能够捕捉到更多的有价值的消息.(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庭审电视画面,就是由黑龙江电视台法制频道纪录的宝贵现场资料.)
第二阶段.从“判二缓三”结果出来到网络传播的越来越热,即12月20日以后至2004年1月8日.这一阶段,外地传统媒体的大举进入与当地媒体的集体沉默形成鲜明的对照;传统的三大媒体的平淡与网络上民意诉求的强烈形成鲜明的对照.12月21日到1月8日,网上的评论文章越来越多,而且,还衍生出了不少近年少见的有意思的副产品.比如,以此为核心的网络诗歌.在时评如潮的时代,诗歌本是稀有的产品,但这件事显然激发了许多民间诗人的激情:“你是不是如同我的母亲——致宝马事件里的农妇……”人们提出了“宝马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这一严峻问题.网络媒体的“热”与当地媒体的“冷”造成了反差.“宝马案”审完后,当地传统媒体不再进行任何报道;网络媒体中,当地最大的两家,黑龙江信息港和哈尔滨信息港也基本无声.我们查阅了1月8日之前的这两家网站,黑龙江信息港只在国内要闻上滚了两条,哈尔滨信息港一条也没有.很明显,这不会是媒体人对新闻的迟钝所为.1月2日,《沈阳今报》记者来到了代家庄(农妇生前的家),进行了异地第一手材料的采访,瞬间在网络上掀起了更大的关注风潮,把“宝马案”的传播推向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1月9日以后.这一阶段,各大传统主流媒体在网络传播的强力冲击下开始介入,使得“宝马案”的重新审理日趋明朗.
1月9日23:40,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纪录》播出:“宝马撞人事件说法太多太复杂”的专题报道. 1月10日,新华网登出“新华视点”记者徐益军、邱焕庆、梁书斌的报道:《探究真像——哈尔滨宝马肇事案为何一波三折?》
这两家主流媒体的报道让网上纷争一时的情绪有所缓解,尤其是新华社稿件的客观、公正让带有“仇富心理”的网上质疑归于理性.
纵观这三个传播阶段,纵观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交错,现阶段新闻传播流程的复杂性极略见一斑.本地媒体对本地新闻报道的局限有时比外地媒体要大;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信息公开性方面的不可抗衡等都一一凸显出来.
三、网络新闻传播是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意见表达平台,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何以变成举国关注的敏感大事?这里面折射的问题确实很多.
首先,它是2003年中国民本政治思潮的延续.绝不能孤立地看待“宝马案”,孤立地看待人们在寒冷的冬季里迸发的热情,而要把它与孙志刚案件、刘涌案的重审、保护人权和私有财产等条款写进宪法修正案连在一起.是的,2003年呈现出来的图景,不仅仅有领导层一系列的“亲民”举动,更有在经济变革和权力觉醒基础上喷薄而出的民间力量.在一系列让人回味的事件中,公众的角色十分醒目.网民们对一个农妇的关注,实质上是对普通人的生命的关注,是对自我生存环境的衡量,是对社会公正的切身感受.
其次,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分层的现状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25年的经济改革,不可回避的是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一个社会结构和利益明显分化的社会,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有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现在比较突出的劳资矛盾就是证明.回到“宝马案”上,当“王子犯法,能否与庶民同罪”这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疑问撞上了少数富豪为富不仁、权钱交易、操纵司法的现实阴影时,无数的讨伐声就顺着“宝马车撞人案”这一抉口喷发出来,积攒了一段时间的社会情绪找到了一个总爆发的导火索,难以描摹的种种不平衡心理夹杂其中.
(一)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这其中,大众传播,特别是网络传播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公共领域.就像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所认为的那样,它是“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向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能就是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对市场的经济进行管理,公共领域就必须对此做出评价:国家行为是否符合市民社会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社会法治化、民主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功能完善、制度健全的公共领域必不可少,它由公共领域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中介地位所决定.中国市民社会力量的大小决定着公共领域舆论批判与监督的力度,这种力量不仅仅是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与方式.一个成熟的公共领域,首先要有一个成熟的市民群体.所为成熟的市民群体,不仅指经济上富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对公共事务保持热切关注的态度,特别是要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以来,市民社会的崛起是中国社会形态的根本性变化,但与相对成熟的市民社会还有距离,因而,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任重道远.基于此,脱胎于戏院、茶楼、文学沙龙的公共领域,在今天的现代社会里已演变为大众传播的方式,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已成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表达意见的平台,而同时,它们也成为民主化进程的重要载体.
网络媒体是传统媒体的集大成者,它的传播手段具有极大的兼容性:不仅有报纸媒体的文字、图片,也有广播媒体的声音,还有电视媒体的图像,更具有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交互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互动,虚拟社区的去身份的交流,使之成为有史以来最优秀、最具发展潜力的媒体.正因为网络提供给人们的交互性是空前的,所以,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承载着政治、经济、娱乐各个方面信息的电视、网络、通讯系统宛如宇宙大爆炸,无终止地向外扩张.在这种“外爆”的冲击下,以往由印刷文字隔离开来的美学、政治、经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等级界限被打破了,人们会栖息在一个相互交叠的社会,没有文化等级也没有领域分工,过去人们之间水平的和垂直的界限都会重新予以建构.是的,信息不仅会“外爆”,而且还会改变已有的社会结构,会“内爆”.内爆就是消除区别的过程,各领域相互渗透,政治的、公共领域的、商业的.内爆的发生意味着产生更具参与性和交互性的全球性交往形式,增加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感.网络传播的技术特质决定了它是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天然平台.经济改革碰到诸多问题的中国现阶段决定了它是公众意见表达、聚集的“内爆”之地.
(二)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建立双向互动的政府信息沟通渠道和信息发布机制,不仅是对公众民意诉求渴望和知情权的尊重,更是一个高效、负责的政府应有的职责和法定义务.
其实,在“宝马案”之前,通过网络媒体爆出的具有冲击力的新闻就可圈可点.前有人民网的南丹透水案,后有对刘涌案的重申呼声,孙志刚案虽由纸质媒介首发,但网络媒体的接应也是声势浩大.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对重大事件的信息处理的思维定势该变一变了.社会发展到今天,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不一致性已成定局,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将会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社会现象.目前,我们的社会中,利益表达的渠道还是太狭窄.否则,就不会有因拆迁导致的极端行为等.我们不应当把利益表达和社会抗拒看得过于敏感而讳莫如深,而应当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加以规范和疏导.这样,才能降低其对社会生活冲击的程度.而利用网络媒体的快速与公开特性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宝马撞人案”在网民中引起轩然大波,除了质疑量刑的标准外,更多的集中在撞人者的“身份”上.一个最为典型的说法是:苏秀文是黑龙江省级高官的儿媳.北京晚报1月8日报道:“昨天,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韩桂芝再次回应网上传言,澄清“宝马”车撞人案的昭示着苏绣文不是自己的儿媳,并希望“宝马”撞人事件要迅速查明并尽快公布,还老百姓一个明白,也还她本人一个明白.
这已是2003年10月16日哈尔滨市苏秀文驾驶宝马连撞13人,致使1人死亡、12人受伤一事发生以来,韩桂芝第二次向公众重申肇事者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而在此前,同样因网上传言被动地卷入此案件的黑龙江省人大副主任马淑洁也出面澄清苏秀文不是自己的儿媳.“——这恐怕是中国公众第一次听到一个省的高级领导面对媒体的公开辟谣了.猜疑、传言的传播方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人们心目中传言的事件是重要的;二是人们关注的重要事件的信息不明确.无业的苏秀文开着宝马车,案件发生了,民间和网上的猜测也开始了.由于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导致民间和互联网上的言论,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长达两个月内没有权威披露消息,于是,相当一部分民众按照生活经验断定,一定是有关部门控制了事实真相.以至于权威说法姗姗来迟时更加触动了民众的逆反情绪,被民众怀疑为是故意掩盖事实.由此,苏绣文的身份问题从原来的私人问题转化成了一个影响重大的公共问题.由此,社会公信力的成本代价太大了.一方面是网友中激进情绪的与日俱增,更有的网友发动签名,声称“看达到100万的时候有没有人会重视?”而另一方面则是有关方面应对的消极和缺失.这种后果的危害性,绝不仅仅局限在这个案子的审理上——对“民愤”的不加引导,非理性的因素将不仅仅存在于民间,更可能会进入日后的审理判决——“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可以说,流传甚广的网上流言已经给司法独立造成了巨大压力,它的冲动和盲目已经使它背离了理性的知情权和舆论监督.
面对网络,无论网民还是政府都需要重新学习,需要交往理性的建立,需要用透明的权力机制解决社会矛盾.树立起政府与法律出于为维护正义和公平而产生的权威性.危机公关方显英雄本色,希冀在“宝马案”的重申过程中,在司法部门的公证评判下,网络传媒能够以理性、建设性的精神为中国的政治民主进步尽份力.
让我们以新华社的消息《互联网日渐走入中国政治生活》作为本文的结尾:
在成为中国人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和娱乐的工具后,互联网正日渐走入中国的政治生活.
深圳市人大代表大会近日在“深圳政府在线”网站上发布通知,向公众征集对2004年立法工作的建议.市民可以发电子邮件、写信或者打电话提供建议.
北京市政府近日也在“首都之窗”网站上发布通知,就2004年计划为市民办的56件实事征集社会建议.
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全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互联网征集民意已经成为很经常的一种做法.
“许多地方的政府已经把互联网视为提高决策水平的有效手段”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周胜说.
除了就具体项目征集社会建议外,一些地方的政府还通过网上论坛、在线交流和网上民意调查等手段加强与民众的交流.
在安徽省芜湖市,市民可以将生活中遭遇的困难、不平以及对政府工作的建议写到政府网站上的“市民心声”论坛上,由论坛版主转给相关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将通过论坛对市民提出的问题做反馈.
在一些网站的组织下,卫生部、教育部和外交部等政府部门的一些官员还参加过网上访谈,通过网络就热点话题与公众作交流.
2003年12月23日,外交部长李肇星同时通过外交部网站的“中国外交论坛”和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与公众进行在线交流,最高再现人数达4万人.
网上名字为“天蓝蓝海蓝蓝”的网民对这件事发表看法:新闻里外长首次网坛,感觉令人振奋.这是新政府新气象的又一大看点.
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中国大多数地市级以上政府已经建立了网站,市政府事务的透明度的已大大增强.
通过政府网站,公众可以查询现行的法规和政策、政府部门设置及联系办法、地方发展现状和规划、公共收入和开支、以及政府工作动态等大量的政府及公共事务信息.
“通过互联网,中国人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了解政府的运作,政府的行为也越来越被置于阳光下.”周胜说.
截至2003年11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超过7800万,居世界第二位.
参考文献:
1、德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 汪晖译.在《天涯》1999年第3期,第139页.
2、德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加 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163(网易)、sina(新浪)、sohu(搜)、people(人民网)、yahoo(雅虎)、xinhua(新华网)、qianlong(千龙网)、dayoo (大洋网)的宝马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