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帮我写《读马克思全集有感》 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5:33:18
谁帮我写《读马克思全集有感》 论文
谁帮我写《读马克思全集有感》 论文
谁帮我写《读马克思全集有感》 论文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甄别》,是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两位唯物主义家的比较研究,也是马克思对“原子论”哲学的初步理论探索.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显示了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唯物主义中和谐内涵的独特解读.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理论的最大 差别在于,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除了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直线下落和相互排斥运动以外,原子的运动起因在于它是偏离直线的存在.这种原子偏斜说饱受当时和之后学者的诟病.西塞罗、普罗塔克、莱布尼茨等学者都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只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拙劣的抄袭.然而,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引起了马克思的莫大兴趣,通过对两位自然哲学家理论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马克思否定了人们对伊壁鸠鲁的误解. 马克思看到,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对原子理解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直线运动、排斥运动只是产生在原子间的外在的、强制性的运动,经过无穷递推也无法解释产生于原子本身概念规定的、自为的运动是什么.“德谟克利特只是从现象世界的差别的形成这个角度,而不是从原子本身来考察原子的特性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文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41页)更为重要的是,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直线运动和排斥运动的理论,只把原子看成是被一个定在所规定的另一个定在,是单纯由空间规定的彼此外在的关系,这就忽略了原子本身的坚实性、原子的内部矛盾,从而摒弃了原子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就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因为通过偏斜,形式规定显现出来了,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矛盾也实现了.”(同上,第38页) 对原子理解的不同出发点,形成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对于原子构成世界的理论差异.马克思通过对卢克莱修对伊壁鸠鲁的评价间接表达了自己原子偏斜创造世界的观点,认为正是由于原子的偏斜,原子间才有了冲击与碰撞,世界才得以形成.世界的多样性在原子偏斜理论中得到了最原初的论证.在这一点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直线下落的结论是无法达到的.“把作为‘本原’即原则的原子同作为‘元素’即基础的原子区别开来,这是伊壁鸠鲁的贡献.”(同上,第49页)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两位哲学家生活的进一步解读,逐步为我们剥开了他们的唯物主义中人与世界对抗抑或和谐的关系的微妙差别.德谟克利特从世界多样性的现象来界定原子,从外在空间规定和“元素”的意义上来理解原子,看不到原子本身具有的自在自为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无法真正把握世界多样性的和谐内涵.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下降只作直线运动,这种思想折射到他对世界的理解中表现为单一、表面.他看到的只是必然性统治了世界,人受到必然性规律的支配无可奈何.伊壁鸠鲁从原子作为本原的角度来理解世界,规定了原子本身在直线运动外还会发生一点点偏斜,原子具有自在自为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伊壁鸠鲁的这种思想反映到对世界与人的关系的把握上,即相信世界在原子的偏斜运动中产生必然性的同时也产生着偶然性,人本身上是自由的. 马克思还注意到,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同样是唯物主义者,但是,由于对世界多样性的不同理解而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德谟克利特认为人为必然性所支配,人的感觉妨碍了对必然性规律的认识,感性世界是主观假象,他怀疑所有感觉到的东西.德谟克利特的一生是对世界充满怀疑与探索的一生.他致力于追求超越感性知觉的真实性,一生的足迹走遍半个世界,求学不倦.为了不使感性的目光蒙蔽了理智,他甚至弄瞎了眼睛,最后,带着对知识的绝望离开了人世.伊壁鸠鲁则恰恰相反,他认为人面对世界并非完全是必然性的奴隶,世界充满偶然性,人在世界面前能够获得愉悦.他热爱哲学,热爱思考,相信自己对事物的感觉与思考,致力于从哲学思考中获得快乐,伊壁鸠鲁认为快乐的最终目的“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04页.),追求肉体与精神的和谐.伊壁鸠鲁寻求生活的自足,一生仅为探望朋友外出了两次,在临终前,他洗了热水澡,喝了葡萄酒,安然而平静地离开了世界.伊壁鸠鲁由于其对快乐的理解与生活的方式被称作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非常欣赏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认识到,伊壁鸠鲁唯物主义对偶然性的认识直接导致了伊壁鸠鲁不为实在的可能性所局限,更注重对抽象可能性的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由于这种抽象的可能性得到了和解.抽象可能性赋予了人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人能够以自己的尺度来认识、改造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可以是相互融合的、发展与和谐的,体现了主体对世界的能动性.略去伊壁鸠鲁唯物主义中关于感性知觉理解的不足之处,马克思的论文始终关注这种主体能动性,并给予了高度赞扬:“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文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63页.)在这种主体能动性中,伊壁鸠鲁实践着自己的人生快乐哲学,对世界的认识与作用成为他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的快乐来源,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再是对抗的,世界具有了人的温度,人赋予了世界自己的理解与要求.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伊壁鸠鲁唯物主义和谐内涵的解读贯穿到他之后对唯物主义的探索中.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提出“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中文第1版,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版,第163页),表达了他对唯物主义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愿望.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等人的“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为了在自己的领域内克服敌视人的毫无血肉的精神,唯物主义只好抑制自己的情欲,当一个禁欲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中文第1版,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版,第164页)马克思一直没有放弃人在唯物主义中的地位,他认同一种具有人的生命与感觉的唯物主义,认同人能获得幸福生活的唯物主义,这就是和谐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追求一种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的和谐境界,并将其融入到社会实践与革命中.只有关注人、重视人与世界和谐关系的唯物主义才能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与更持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