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名人小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19:49:42
厦门名人小传厦门名人小传厦门名人小传孟泰———爱厂如家(2004-04-2708:06:20)孟泰是河北省丰润县人.1926年到鞍山,同年入日本人经营的昭和制铁所当配管学徒工.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厦门名人小传
厦门名人小传

厦门名人小传
孟泰———爱厂如家
(2004-04-27 08:06:20)
孟泰是河北省丰润县人.1926年到鞍山,同年入日本人经营的昭和制铁所当配管学徒工.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配管组长、技术员、副技师、炼铁厂副厂长、鞍钢工会副主席等职.
1948年,国民党政府撤退前,鞍钢遭到严重破坏,高炉炉体及动力机械设备几乎被破坏洗劫得荡然无存.面对如此困难的情况,他带领工友们跑遍十里厂区,日以继夜地搜寻挖掘器材,并加以整理、分类、修复,然后储存在“孟泰仓库”中,以备急需;不向国家伸手要钱,先后恢复了一、二、四号3座高炉的生产.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鞍钢受到敌机和暗藏敌人的威胁.为防止高炉遭到破坏,他日夜守护在高炉旁,“守炉餐伴炉眠”是他当年提出的颇具影响的口号.爱厂如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便是孟泰精神.孟泰精神在鞍钢整整影响了一、两代人,并将一代代传下去.
孟泰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是中国工会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开闽王——王审知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光启元年(885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
王审知重视社会的安全、稳定工作.光启二年(886)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攻打泉州,杀了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并疏请唐朝廷委任其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转.大顺二年(891),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892),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后,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取得安定局面.随后,王氏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到统一.王审知采取种种措施,使福建境内的社会秩序得到安定、稳定,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审知很重视经济开发,主要表现:第一、发展水陆交通.天复元年(901)他在筑罗城的同时,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佑三年(906),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第二、扩大内外贸易.他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以保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同时,他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第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他为了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他重视兴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来周围20里的西湖,扩展到40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他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第四、发展手工业发展.如闽北山区,办有很多茶厂,官焙有38处,民焙有1336处.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治13所,供铸造用.在建阳,陶瓷业也较发达.在汀州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后来又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王审知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重视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后,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别对文人业士很爱惜,专门设招贤院等机构来接待他们.当时避乱入闽的有诏相溥之子王?唐相涉从弟杨沂、知名进士徐寅,还有中原人士杨承休、郑璘、韩偓、归傅懿、杨赞图、郑戬等,王审知聘任他们做闽国官员,发挥他们的才干;王审知对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礼聘他们做官,如任翁承赞为相,黄滔为节度推官等;王审知对义存、师备、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审知如此爱护文人,使当时福建,特别是福州地区诗文进步很快,陈衍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审知重视发展教育.他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选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国庠",使文化教育事业大大发展.
王审知重视搜求书籍.天佑元年(904),王审知组织了大批知识分子,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政府,充实编史资料,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为抢救和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王审知还修复和创建许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时,兴建和修复了260座寺和6座塔,这些寺塔有的为后代留下了价值的文物,也就是旅游资源之一.
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
文学大师——谢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屈全国委员会委员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儿童节出任校长.冰心4岁时随家迁往东烟台,便生活在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格,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在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冰心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辛亥革命后回到福州,1912年考入福建女子师范学校预科.1913年迁居北京.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下,她在1919年8、9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产生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等作品被认为是当时极有代表性的"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女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以《繁星》、《春水》两个集子为代表推动了新诗初期的"小诗"写作潮流.192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力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1926年她在国外学成,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同时仍创作不辍.作品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等.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她和吴文藻先生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坚持写作75年,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札》等.她创作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1995年曾因此获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
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福建泉州南安县(今福建南安东)人.本名森,字名俨,号大木.明清之际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国姓"将军忠君爱国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到日本经商,娶田川氏为妻,所以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生于日本平户(今长崎县松浦郡).明末的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郑芝龙稍后经常往来闽粤间,亦商亦盗,崇祯二年(1629年)受明朝招抚,任游击将军,又升为总兵.郑成功7岁时返国,在安平(今福建晋江安海镇)从师学习.自幼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郑芝龙后来被弘光帝封为南安伯,郑成功曾随他到南京读书.1645年,弘光政权覆灭后,郑芝龙和其弟郑鸿逵、黄道周等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做皇帝,改年号为隆武.郑芝龙被封为太师平国公,权势最大.那时,郑成功已22岁了,能文能武.郑芝龙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和为儿子争取仕途,便带郑成功拜谒隆武帝.接见之后,隆武帝见到郑成功少年英俊,谈吐不俗,满腔热忱,产生了好感.于是就问他:怎样才能挽救当前的危局.郑成功对弘光小朝廷的腐败感触很深,就用岳飞说过的"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来回答.隆武帝认为他的意见切中时弊,君臣谈得很投机.隆武帝感慨地说;"可惜我没有公主,否则就招你做驸马.你一定要尽忠报国,千万不要忘记!"当即赐他和皇帝同姓,把他的本名"森"改为"成功".此后,人们都称他为"国姓爷".
郑成功心怀忠义,肝胆照人,和他父亲的暗怀二心截然不同.隆武帝多次派郑成功带兵去援救建昌、南昌、铅山等地,他都英勇地完成了使命.1646年3月,他向隆武帝陈述抗清之策,认为必须"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可是由于实权掌握在郑芝龙手里,隆武帝的旨意如果郑芝龙不点头便行不通.郑芝龙甚至暗害与他不和的大臣.名臣黄道周因此愤然离开,自己去征募义兵抗清,不久便壮烈牺牲.有一次在便殿里,郑成功见皇帝闷闷不乐,便叩问是不是因为他父亲不尽忠的缘故,并叩头说:"臣愿以死奉卫陛下,刀山火海也决不变心."隆武帝听了很高兴,立即封年轻的郑成功为忠孝伯,拜御营军都督,挂招讨大将军印.
谏父拒降矢志抗清
郑成功奉隆武帝之命,去救赣州等地的危急,后又赴漳州、泉州等地去招募兵士,希望建立一支新军,以完成抗清复明的大业.但他父亲郑芝龙开始时只是消极抗战,后来竟暗中和已降清的洪承畴挂上钩.
1646年8月,清军入闽,郑芝龙拥兵不战.隆武帝获悉仙霞关失守,自延平出奔汀州.清军进攻计卅,隆武帝被擒身亡.20天后,福州也陷落.
汀州失守后,郑芝龙回到安平镇,和满清大臣博洛暗中联系,准备投降.郑成功坚持要抗清,痛哭流涕,多次苦谏父亲,并提出继续抗清的办法,请父亲千万不要做叫子孙后代笑骂的事,但郑艺龙不听忠告.郑成功又请他叔父郑鸿逵规劝他父亲,郑芝龙照旧不理,终于在11月中到福州降清,被执送北京.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稍后被清兵侮辱,愤恨地自杀了.
郑芝龙降清后还派人捎信给郑成功,要他一起降清.在那"父为子纲"的封建时代,儿子应当绝对服从父亲,但郑成功仍坚持抗清,他回复说:"只听说父亲应该教子尽忠,没听说有教子投降敌人的."整军经武不断出征
郑成功听说清兵到处烧杀淫掠、母亲在家乡死节的事,悲愤万分,他先后在孔庙和母亲坟前祭告,表示报仇决心.接着,他与陈辉、洪政等人招集旧部,并招贤纳士,起兵海上,誓师抗清.他以厦门、金门,还有闽粤交界处的南澳岛为基地,开始了扩大力量整军经武的活动.
郑成功从23岁到32岁这近十年期间,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和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加紧了扩军练兵活动.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清廷和他父亲的诱降活动,还不断出击清军,成为东南人民抗清复明的一面旗帜.
1656年7月,郑成功派遣中提督甘辉为元帅率军北上,首先从海上攻克闽安镇.接着,郑成功亲率大队舟师进逼福州城,入南台,夺居其桥,登岸扎营,分兵守乌龙江、洪塘、水口、连江岭等地.他派人侦知福州城大兵少,就命令攻打.由于传令的船只丢失谕帖,大部队未到,只有南台、潭尾处打了一阵,获胜.可是郑成功未防福州外围清兵骁骑驰援,只好退保闽安镇和罗星塔一带.他亲自察看地势,决定在此建立抗清基地,下令增筑土堡寨城.另外,他派兵攻克连江县,屯兵北岭以窥福州,还巡视闽清永福港肖家渡,派设水师.年底,进攻罗源、宁德,袭杀清军.直到1657年9月,闽安镇失守,才回师厦门.这一年,南明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
郑成功在福建奋战多年后,决定兴师北上.1658年农历七月,他率兵十余万,大小战船数十艘,联合鲁王部将张煌言的抗清队伍,开始北伐.翌年五月,再率兵由舟山出发,连克瓜州、镇江,进逼南京.他曾满怀激情写了一首诗:"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由于他屡战屡胜,麻痹轻敌,战略失策,在南京大败,只好退出长江,回到厦门.
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郑成功回到厦门后,曾奋起反击清廷大军的进攻,守住厦门.清军主将达素兵败回福州后自杀.但此时,清朝在全国已逐渐形成统一局面,可以集中更多兵力围剿郑成功.面对这种局势,郑成功经周密的思考,决定收复台湾,以作为长期的抗清基地.这也是他多年的愿望.
台湾于1624年和1626年先后遭到荷兰殖民者和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642年,荷兰殖民者打败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全岛,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于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率领250O0名官兵,大小战舰数百艘,从福建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于四月一日(4月29日)到达台湾西南的鹿耳门港外.因遇上涨潮,有人引航,船队迅速直抵赤嵌城附近的禾寮港靠岸.荷兰殖民者发现,惊呼"神兵从天而降".在海战中,郑军用火船击沉荷兰主要舰只赫克托号船;在陆战中,又击毙荷兰侵略军头目汤玛斯•贝德尔和110余名官兵.郑成功指挥围攻赤嵌城,用断水的办法逼迫荷军守将描难实可于五月四日率军出降.郑成功一面指挥军队围困荷兰殖民者首府台湾城(今台湾安平),一面在已收复地区加强政治、经济建设.在围困台湾城八个月后,于顺治十八年(1662年)十二月初,用火炮轰击并占领台湾城东的乌特利堡,逼攻台湾城.十三日(2月1日),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献城投降.郑成功终于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盘踞38年的台湾岛.他在《复台》一诗中写道:"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