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15:28:05
武则天的治国措施武则天的治国措施武则天的治国措施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其父武士彟经营木材生意,后随李渊入长安,官至工部尚书.武则天14岁时被选入宫中,被唐太

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其父武士彟经营木材生意,后随李渊入长安,官至工部尚书.武则天14岁时被选入宫中,被唐太宗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唐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继位后,复召入宫,立为昭仪.武则天“奉顺上意”,深得唐高宗宠幸.她生子后,唐高宗废王皇后,改立她为正宫.从此,武则天开始踏上政治舞台,由参预政事、临朝称制直至自称皇帝.她大致在公元660年参预国政,决百司奏事.唐高宗死,唐中宗即位,她临朝称制.两个月后,她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睿宗.公元690年,她废睿宗,“革唐命改国号为周”,自称皇帝.公元705年,武则天患重病时,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诛杀专断朝政的武氏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迫使武则天传位唐中宗,不久即病死,享年83岁.武则天是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女皇帝,也是一个杰出的女皇帝.她一生实际掌握唐朝政权长达40多年,其治国思想是很丰富的.
奖励农桑,轻徭薄赋
武则天汲取唐太宗治国必须安民的经验,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公元674年,她向唐高宗提出了十二项施政措施,如“劝农桑,薄赋徭”,“省功费力役”等.后来,又规定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奖励;如“为政苟滥,户口流移”,则必加惩罚.她曾下令:“刺史县令,风化之首,宜矜恤鳏寡,敦劝农桑,均平赋役,省察奸盗.”
对民情的贫弱和疾苦,武则天比较能体察,并采取轻徭薄赋措施来减轻百姓负担.她曾向唐高宗建议免去百姓的计口钱.公元692年山东、关内发生饥荒,公元年洛水泛滥,她都及时派官吏巡察,开仓赈济.上述武则天奖励农桑、轻徭薄赋的思想及其有关法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人口的持续增长.据《唐会要》记载,在武则天当政前后的半个世纪中,人口由380万户增长到615万户.
广听劝谏,赏罚并举
武则天是一个广听劝谏的皇帝,能广泛倾听各种不同类型人的意见,然后判断是非、择善而从之.她早就向唐高宗提出建议,要“广言路,杜谗口”她自己执政以来,广开言路,大臣们都敢于劝谏,而她身体力行,能够善于纳谏.
武则天是女皇帝,在继承问题上,她变李姓的唐朝为武姓的周朝,自然想传位给武姓的人.因此,她想立自己的侄子武三思为太子,于是她同群臣商议,狄仁杰认为不可.武则天问:“为什么不可?”狄仁杰以被武则天废弃的庐陵王与武三思相比,回答说:“如果说匈奴犯边,让武三思去招募抗敌勇士,恐怕一个月也招不了千人;如果让庐陵王去,不几天就可招来五万.”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说得有道理,采纳了他的意见,重新立庐陵王为皇太子,解决了武则天身后的继承问题,还政于李氏唐朝.武则天的又一个侄子武承嗣在宰相中权力最大,大臣李昭德向武则天密言武承嗣权太重,恐养成篡夺帝位的危险,武则天不以为然.李昭德进一步提醒:“侄子对于姑姑,有儿子对父亲那般亲吗?可是,还有子杀父而篡夺其位,何况侄子呢!”武则天方才醒悟,采纳了他的意见.公元700年,武则天欲造大佛像,准备让天下僧尼出一钱以助其役.狄仁杰劝谏说:“虽敛僧钱,百未支一,但当今边境未宁,这样既费官财,又尽人力,一旦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听后十分高兴,并说:“公教我为善,我有什么理由不听从呢.”于是停止修造大佛像.
武则天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赏罚并举,“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武则天在唐太宗宫中时,唐太宗有一匹壮马,名叫狮子,非常暴烈,没有人能制服它.有一天,武则天对唐太宗说,她能制服它,但要有几件器物:铁鞭、铁挝、匕首.制服的办法是:用铁鞭抽打它,若不服,用铁挝打它的头,若再不服,用匕首割断它的喉.执政以来,武则天以制壮马的方法驾驭天下,即以严刑来控制仕途,发现不称职的官吏,便革免或杀戮.与此同时,武则天对于大臣们中肯的建议,实行奖赏.大臣朱敬针对武则天滥施威刑,建议“宜省刑尚宽”,“使天下苍生坦然大悦”,于是“太后善之,赐帛三百段”.又一次,朱敬还当面批评武则天生活腐化,宠爱男妾,武则天闻之非但不动怒,反而夸奖朱敬“非卿不闻此言”,乃“赐百段”.
打破门阀,破格举才
在用人方面,武则天打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专制,不以等级、门第、资历为

武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

全部展开

武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收起

用人先得识人,识人要有一种有效选拔人才的机制。怎么选拔人才呢?武则天把重点放在科举上。武则天对科举有三大贡献: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充分发挥了制举的作用,开创了武举。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举行的考试称为常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又叫制举。常科里比较重要的有两种,一是进士,一是明经。本来进士的级别比明经低,但从武则天开始,它逐渐变成科举考试里最重要的一科。为什么提高进士科...

全部展开

用人先得识人,识人要有一种有效选拔人才的机制。怎么选拔人才呢?武则天把重点放在科举上。武则天对科举有三大贡献: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充分发挥了制举的作用,开创了武举。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举行的考试称为常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又叫制举。常科里比较重要的有两种,一是进士,一是明经。本来进士的级别比明经低,但从武则天开始,它逐渐变成科举考试里最重要的一科。为什么提高进士科的地位呢?原因是进士科利于选拔人才。明经科主要考经典记忆,需要熟悉儒家经典,那家里得有经典。普通老百姓家藏书少,因此这种考试对世家子弟有利。而进士科考文才,这固然需要知识积累,但更重要的还是靠天赋灵气。好多寒门小户家里没有太多书,但子弟凭着灵气和天分,也能在进士科中崭露头角。相对来说,进士科也有它的公平性。这样,选拔人才的面更广了。
第二就是发挥了制举的作用。常科之外还设制举的原因有三。首先,制举和现实联系紧密,考生的实际行政能力能检验出来。其次,制举的考生范围广。第三,制举考试起效快,制举过关,马上可以当官,选拔的人才可以直接投入使用。
武则天从当太后临朝称制开始,平均一年半举行一次制举。武则天为了拉近和考生的距离,亲自主持殿试。唐朝第一次殿试是在显庆四年(659年),由唐高宗主持,但规模不大。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即将称帝,为了收买人心,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这次殿试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资治通鉴》干脆抹杀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试,称殿试是武则天开创的。
第三是开创武举。武则天认为,有些人虽然没有文化,但有胆量有武功,所以她又开创了武举。
科举考试确实选出了俊杰。载初元年的殿试就发现一名人才,叫张说,虽然刚二十二岁,但武则天一眼就看出他是个人才,亲点他为第一。张说文武双全,出将入相,前后当了三任宰相,直到玄宗朝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尽管如此,武则天觉得用人渠道还不够多,于是她又鼓励人们互相推荐和自我推荐。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下诏,让“文武九品以上官及百姓,咸令自举”。另外,武则天铸造的铜匦虽说主要为告密之用,但铜匦朝东的青色格子用来接受自荐信件。这种推荐也选出了人才。狄仁杰曾推荐自己的儿子当地官(户部)员外郎,结果很称职。狄仁杰推荐的可不光是自己的儿子,武周一朝经他推荐而当了大官的有几十人。
用人渠道多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官职不够。怎么办呢?两个办法:一是增加新的职位,二是大量试官,就是凡是自荐的或别人推荐的,先给一个官试试,看你行不行。
这样用人看似没有原则,但武则天还留了一手。试官者若不能胜任,轻者贬官,重者杀头。这样一来,真正剩下的都是经过大浪淘沙的金子了。
娄师德的忍
武则天都用了什么人才呢?
第一个是娄师德。他的特点是能忍。娄师德的弟弟到地方去当刺史,临走时,娄师德对他说:我当宰相,你当刺史,我们是光宗耀祖了,可有多少人忌恨咱们啊,你可别闯祸。他弟弟说:我一定夹紧尾巴,谁要是往我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干就是了。娄师德说:这就是闯祸呀!别人向你吐唾沫说明他恨你,你要是再擦,那就激怒他了!人家啐你,你等唾沫自己干就是了,擦它干什么!
娄师德并不是蝇营狗苟的人。狄仁杰是娄师德推荐的,但狄仁杰并不知道,觉得娄师德有些窝囊,还常挤对他,娄师德从来都不说什么。武则天看出来了,想给娄师德打抱不平。她问狄仁杰:娄师德有知人之明吗?狄仁杰说:我没看出来。武则天就说:可你正是娄师德推荐的呀!这令狄仁杰非常惭愧。娄师德一面守卫边疆,另一面还不计个人得失,举荐人才,这是很了不起的。他忍辱负重固然是为了保全自己,但客观上也维持了朝廷的稳定。用一个词给娄师德作总结,那就是仁而有忍。
徐有功的勇
第二个人是徐有功。他的特点是勇。当年越王李贞、李冲父子谋反,被株连的人很多。有个小官在李冲造反前曾帮他收过债,也跟他通过信,这个小官就被酷吏判了死刑。徐有功坚持认为这个小官并非谋反的魁首,因此不应处死。正想杀人立威的武则天就质问徐有功:那你说什么是魁首!徐有功不慌不忙,给武则天讲起课了,他说所谓“魁”,就是大帅;“首”,就是首谋。魁首是李冲,这个小官顶多算支党。当时满朝文武听着君臣两人辩论,吓得腿直发抖,可徐有功始终气定神闲。最后武则天被他说得心悦诚服,徐有功的大名从此不胫而走。
徐有功还有另一面。第一次革职之后不久,武则天又起用徐有功当侍御史。他接到任命书哭着说:“野鹿本在山间游走,可是生命却掌握在厨子手里,我就像鹿一样。陛下任命臣做法官,臣必定要守正执法,总有一天会触怒陛下,身首异处,请陛下收回成命吧!”
这说明徐有功并非不怕死,相反,他太爱自由了,正因如此,他才不能容忍有人因为他怕死而失去自由和生命。为此,他不惜自己慨然赴死。正因为有这样的司法官员,武则天时期的司法部门才没有完全被酷吏控制。

收起

堂屋6 确认他如同突然

一、广揽人才,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开创武举,还有其他选人方式
二、打击李唐及关陇贵族,士族势力大受打击
三、任用酷吏
四、发展农业生产……

广听劝谏,赏罚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