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的《两小儿辩日》到底想说明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8:29:43
列子的《两小儿辩日》到底想说明什么?列子的《两小儿辩日》到底想说明什么?列子的《两小儿辩日》到底想说明什么?不久前,一天晚饭的时候,正在读初一的女儿兴致不是很高,她平时最喜欢我烧的菜了.仔细一问,是当

列子的《两小儿辩日》到底想说明什么?
列子的《两小儿辩日》到底想说明什么?

列子的《两小儿辩日》到底想说明什么?
不久前,一天晚饭的时候,正在读初一的女儿兴致不是很高,她平时最喜欢我烧的菜了.仔细一问,是当天在语文课上受到老师的批评,感到委屈.原因是女儿在学习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课堂讨论中,提出了和老师不同的观点.
《两小儿辩日》是选自《列子.汤问》的一篇短文,以对话的形式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据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原文如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相信很多人都学过这篇短文,或听过这个故事.
按传统思维的“正统解释”,《两小儿辩日》大概有三层意思,第一,通过故事赞扬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第二,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再博学的人也不能事事尽知,告诉人们学无止境的道理;第三,推崇孔子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体现了孔子谦虚谨慎态度.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自由,百家争鸣,极大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哲学发展.而影响深远、占主导地位的是儒道两家.两家的思想在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上有着巨大差异,很多时候是相互对立,互争高下.孔子是儒家的创始者,抱着教化天下的雄心,极力宣扬仁义礼智,致力于爱人与修身正己,主张尊王与施行仁政.儒家以“圣人”为追求的最高目标,肯定“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事业,正面倡导仁义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否定和贬斥颓废的人生态度;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把“隐士”作为理想人格,追求的是一种清静无为的境界,抱着不为外界所动,不与世俗同流的人生态度.他们不肯定什么,而是否定一切要肯定的,《老子》第十八章中就提到“大道废、有仁义”,道家鄙视“圣人”,《老子》第十九章中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庄子·胠箧(qūqiè)》,中也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情绪化观点,他们都通过对仁义礼的否定来肯定他们向往的人生境界,这是其一.另外,道家也有很多具有睿智思想和博学多闻的杰出人物,可列子为何偏偏拿孔子说事儿呢?
女儿认为这篇短文的原意并不是赞扬孔子,而是道家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对孔子进行贬低.在春秋时代,科学技术水平还极为低下,太阳早晨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孔子不知道,而列子更不知道.两小儿的笑,反映的是列子的心里“狡黠”的笑,“孰为汝多知乎?”这一句,更充分表明了作者别有用心的态度.由此可见,列子《两小儿辩日》是以讽刺孔子“孰为汝多知乎?”,达到丑化圣人的目的.
如果只就单纯的一篇文章,抛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两小儿辩日》的这种解释是非常完美的.但是由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几乎每个老师都把《两小儿辩日》解释为宣扬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倒是有点牵强附会.当孩子长大以后,当他们了解了这些,就会反思过去所受过的教育的正确性,那岂教育不是一种悲哀!
女儿是冤枉的,我也为她的知识丰富,敢于有与众不同的理解,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感到自豪!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