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园林的造园特征与手法,哥哥姐姐帮帮忙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07:47:31
明清园林的造园特征与手法,哥哥姐姐帮帮忙忙.明清园林的造园特征与手法,哥哥姐姐帮帮忙忙.明清园林的造园特征与手法,哥哥姐姐帮帮忙忙.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它

明清园林的造园特征与手法,哥哥姐姐帮帮忙忙.
明清园林的造园特征与手法,哥哥姐姐帮帮忙忙.

明清园林的造园特征与手法,哥哥姐姐帮帮忙忙.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上林苑是汉武帝在秦时旧苑基础上扩建的,离宫别院数十所广布苑中,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许多名篇,都是这一时期问世的.
山水画为题材的创作阶段.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华林园”(即芳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时隔许久,晋简文帝游乐时还赞扬说:会心处不心在远,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闲趣.
真正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还是在隋唐之后.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唐朝王维是当时倍受推崇的一位,他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园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都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的园景,正表达出他那诗作与画作的风格.苏轼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他创作的园林艺术,也正是这样.苏州名园狮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大画家倪瓒合作建造的.倪瓒在我国绘画史上是有名的山水画大师,出于他手的造园艺术品自然不同凡响,清乾隆南巡到苏州时,看了也称赞不已.狮子林虽经多次修葺,迄今仍景象奇异.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的战乱状态,社会经济一度繁荣,加上当朝皇帝的荒淫奢糜,造园之风大兴.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在城市与乡村日益隔离的情况下,那些身居繁华都市的封建帝王和朝野达官贵人,为了逍遥玩赏大自然山水景色,便就近仿效自然山水建造园苑,不出家门,却能享“主入山门绿,水隐湖中花”的乐趣.因而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都市,也就成了皇家宫苑和王府宅第花园聚集的地方.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唐太宗“励精图治,国运昌盛”,社会进入了盛唐时代,宫廷御苑设计也愈发精致,特别是由于石雕工艺已经娴熟,宫殿建筑雕栏玉砌,格外显得华丽.“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当年唐太宗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这里的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唐王在里面“缓歌慢舞凝丝竹,尽且君王看不足”.杜甫曾有一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情五百字》的长诗,描述和痛斥了王侯权贵们的腐朽生活.
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现今开封相国寺里展出的几块湖石,形体确乎奇异不凡.苏州、扬州、北京等地也都有“花石纲”遗物,均甚奇观.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
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
一、按占有者身份分
1.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1.北方类型
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百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由于风格粗犷,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
2.江南类型
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因上述条件,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3.岭南类型
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禹的余荫山房等.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一、飞动之美
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其实不然.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瞟眇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例如,郑板桥这样描写一个院落: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题画竹石》)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天井,给了郑板桥这位画家多少丰富的感受!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
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
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Cyzanne)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像“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三、空间的美感之二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人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镜中”(王维诗句).“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诗句).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偏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先生的匠心. 因为建筑与园林结合得好,人们称之为有“书卷气的高雅建筑”,我则首先誉之为“雅洁明净,得清新之致”,两者意思是相同的.足证历代谈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而画呢?也是以南宗的文人画为蓝本.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归根到底脱不开诗文一事.这就是中国造园的主导思想.
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避嚣烦,寄情赏,既见之于行动,又出之以诗文.园林之筑,应时而生.续以隋唐、两宋、元、直至明清,皆一脉相承.白居易之筑堂庐山,名文传诵.李格非之记洛阳名园,华藻吐纳.故园之筑出于文思.园之存,赖文以传.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园实文,文实园,两者无二致也.
造园看主人.即园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自来文人画家颇多名园,因立意构思出于诗文.除了园主本身之外,造园必有清客.所谓清客,其类不一,有文人、画家、笛师、曲师、山师等等.他们相互讨论,相机献谋,为主人共商造园.不但如此,在建成以后,文酒之会,畅聚名流,赋诗品园,还有所拆改.明末张南垣,为王时敏造“乐郊园”,改作者再四.于此可得名园之成,非成于一次也.尤其在晚明更为突出.我曾经说过那时的诗文、书画、戏曲,同是一种思想感情,用不同形式表现而已.思想感情指的主导是什么?一般是指士大夫思想,而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了.园寓诗文,复再藻饰,有额有联,配以园记题咏,园与诗文合二为一.所以每当人进入中国园林,便有诗情画意之感.如果游者文化修养高,必然能吟出几句好诗来,画家也能画上几笔明清逸之笔的园景来.这些我想是每一个游者所必然产生的情景,而其产生之由就是这个道理.
汤显祖所为《牡丹亭》而“游园”、“拾画”诸折,不仅是戏曲,而且是园林文学,又是教人怎样领会中国园林的精神实质.“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靡外烟丝醉软”,“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其兴游移情之处真曲尽其妙.是情钟于园,而园必写情也, 文以情生,园固相同也.
清代钱泳在《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一言道破,造园与作诗文无异,从诗文中可悟造园法,而园林又能兴游以成诗文.诗文与造园同样要通过构思,所以我说造园一名构园.这其中还是要能表达意境.中国美学,首重意境,同一意境可以不同形式之艺术手法出之.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画有画境,音乐有音乐境,而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能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者,实以诗文造园也.
诗文言空灵,造园忌堆砌.故“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风荷举”.言园景虚胜实,论文学亦极尽空灵.中国园林能于有形之景兴无限之情,反过来又生不尽之景,恍筹交错,迷离难分,情景交融的中国造园手法.《文心雕龙》所谓“为情而造文”,我说为情而造景.情能生文,亦能生景.其源一也.
诗文兴情以造园.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名为园林,实作读书吟赏挥毫之所.故苏州网师园有看松读画轩,留园有汲古得绠处,绍兴有青藤书屋等.此有名可徵者.还有额虽未名,但实际功能与有额者相同.所以园林雅集文酒之会,成为中国游园的一种特殊方式.历史上的清代北京怡园与南京随园的雅集盛况后人传为佳话,留下了不少名篇.至于游者漫兴之作,那真太多了,随园以投赠之诗,张贴而成诗廊.
读晚明文学小品,宛如游园.而且有许多文字真不啻造园法也.这些文人往往家有名园,或参予园事,所以从明中叶后直到清初,在这段时间中,文人园可说是最发达,水平也高,名家辈出.计成《园冶》,总结反映了这时期的造园思想与造园法,而文则以典雅骈骊出之.我怀疑其书必经文人润色过,所以非仅仅匠家之书.继起者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亦典雅行文.李本文学戏曲家也.文震亨《长物志》更不用说了,文家是以书画诗文传世的,且家有名园,苏州艺圃至今犹存.至于园林记必出文人之手,抒景绘情,增色泉石.而园中匾额起点景作用,几尽人皆知的了.
中国园林必置顾曲之处,临水池馆则为其地.苏州拙政园卅六鸳鸯馆、网师园濯缨水阁尽人皆知者.当时俞振飞先生与其尊人粟庐老人客张氏补园,(补园为今拙政园西部),与吴中曲友顾曲于此,小演于此,曲与园境合而情契,故俞先生之戏具书卷气,其功力实得之文学与园林深也.其尊人墨迹属题于我,知我解意也.
造园言“得体”,此二字得假借于文学.文贵有体,园亦如是.“得体”二字,行文与构园消息相通.因此我曾以宋词喻苏州诸园:网师园如晏小山词,清新不落套;留园如吴梦窗词,七层楼台,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园中部,空灵处如闲云野鹤去来无踪,则姜白石之流了;沧浪亭有若宋诗;恰园仿佛清词,皆能从其境界中揣摩得之.设造园者无诗文基础,则人之灵感又自何来.文体不能混杂,诗词歌赋各据不同情感而成之,决不能以小令引慢为 长歌.何种感情,何种内容,成何种文体,皆有其独立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