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政治从消费者的角度说明怎样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10:23:39
运用政治从消费者的角度说明怎样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运用政治从消费者的角度说明怎样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运用政治从消费者的角度说明怎样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高度,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出发,深刻理解发展的内涵:发展是经济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经济社会全面的发展,经济社会协调的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出发,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全面生产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出发,提高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的能力;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正确认识经济增长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与作用.
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协调问题,有些是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有些则和我们头脑中不科学的发展观念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高度出发,才能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出发,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轻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倾向,是一种片面的发展观念,它离开了唯物辩证法,陷入了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误区.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又不是事物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的,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不断推陈出新的运动状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事物发展如此,社会发展也是如此.
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运用唯物辩证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要认识到社会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各类社会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社会健康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并找出办法解决这些矛盾.
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全面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有机组成要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辩证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相对平衡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畸形的、单一要素突进的发展.社会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面兼顾社会发展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只有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各构成要素全面发展,社会整体才能进步.
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协调的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普遍原则就是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离开与它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更谈不上发展.普遍联系,实质上是讲事物的发展必然是兼顾的、对称的、照顾它方的发展,否则就是畸形的发展,甚至是倒退和停顿.辩证的发展内在地要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保证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稳定等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的实现.
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包括社会发展,一定要有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否则发展将难以为继.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是保持社会资源的可持续性.社会资源可分为物的资源、人才资源、政治资源三个部分.因此,保持物的资源、人才资源、政治资源的可持续性,是辩证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出发,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分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强调历史决定论.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的生产力,社会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经济、物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把握社会发展,首要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二是强调历史辩证法.不能仅仅把社会发展的因素归结为生产力、经济、物质,还要讲人的作用,讲自然、人口、法律、政治、文化、思想等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在阐述经济社会发展时,总是既强调社会发展的重点方面,又强调其他方面因素的反作用;既强调自然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经济、物质的最终决定作用,也强调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社会各个因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全面发展,在理论上的一个根源就是没有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决定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物质文明决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精神对物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从而对生产力起制约和反作用,政治、文化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对经济、物质文明起制约和反作用.按照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经济增长是基础和前提,但它只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忽视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最终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为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只讲物质生产而不讲其他,是理论上的又一个误区.马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产;二是人自身的生产,即人口的生产;三是精神生产,主要指思想、观念、意识、宗教、法、道德、理论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四是社会关系的生产.以上四方面的生产相互渗透、相互关联,构成马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学习马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可以划清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同“经济是唯一决定因素”的庸俗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区别,可以搞清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生产不是指单一的物质生产而是包括人、精神、文化、社会关系的生产.
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弄清发展的目的、动力、主体是什么.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只重视物,不重视人,是人的缺位理论.这是错误的.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正是从这样的历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均表明,必须以人为本,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满足人的民主权利、公平公正要求、素质全面提高、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出发,自觉地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片面的发展观还可以从认识论上找到其产生的根源.片面的发展观实质上脱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一些领导干部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盲目追求“政绩”,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有关.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当然人又不是无条件地受制于客观规律,对于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规律的作用,认为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这是历史唯心主义;认为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毫无作为,没有主观创造性,这是庸俗唯物主义.人们只有尊重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社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如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政治发展规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规律,等等.这些规律昭示人们,只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类文明才能进步.违背这些规律,社会发展必然出现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澄清关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糊认识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相协调的基本要求,澄清了关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些模糊认识.
没有经济增长不行,没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行.在发展理论的术语中,增长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展所包含的内容要比增长丰富得多、复杂得多.增长只是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发展则是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教育、科技、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经济社会的综合进步过程.
与经济增长相关联,没有GDP指标不行,没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指标也不行.经济增长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必然涉及对GDP的看法.既不宜片面关注GDP增长,也不能忽视GDP增长的积极意义.GDP是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在正常情况下,GDP增长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相对于改革开放前的忽视经济增长,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这是一个进步,具有积极意义.但GDP指标也有局限性,如不能全面反映增长的质量、产业结构、社会人文发展和环保状况等.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使人们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有经济总量的增加,但经济总量增加不一定带来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科学地使用GDP,逐步完善GDP考核指标体系.
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还要注意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理由,忽视和否定经济增长的作用;一种是用经济增长目标替代社会发展目标.经济不发展,天下不会太平;社会问题不解决,也不可能长治久安,甚至会酿成严重危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点决不能动摇.但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一些拉美国家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70%,但由于贫富差距过大,频发经济社会危机,发展严重受挫.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快速增长,市场的消极影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为了防止陷入“拉美陷阱”,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