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对自己的利与弊和对历史 人民的利与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23:23:09
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对自己的利与弊和对历史 人民的利与弊
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对自己的利与弊和对历史 人民的利与弊
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对自己的利与弊和对历史 人民的利与弊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利害.
1对隋炀帝的利与害.
A:利,历史上,为了树立李世民的大唐盛世,把杨广贬低了,以抬高李世民的大唐盛世.实际上,杨广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的人.他甚至说是好大喜功的人.
这一点.我们不能因为他好色的本性而忽略.大运河的开凿,我认为基本上对他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我个人认为.他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中央集权.如果地方一但有战事.他控制的中央军可以从水路很快的进入到战争区.这一点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时候,是很重要的.
B:害,要说对隋炀帝的害.那就是国家的灭亡.他三征高丽,修大运河.掏空了国库,以至于当地方发生叛乱时.中央根本无力平定.并且造成了民怨四起.失去了民心.
2对百娃的利于害.
A:对当时的百娃的利于害
⑴利.无有.当时百姓任何好处.
⑵害.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却是一场灾难.隋炀帝强徵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使成千上万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徵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夥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了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
B:对后世百姓的利于害.
⑴害:对后世百姓的害.我实在想不出对后世的百姓有什么害.如果非说有的话那就是看有没有破球生态环境,也许是有的.可上千年的历史书上并没有说.那我就当没有啦.哈~~~
⑵利:要说对后世的利,那可不是只言片语就可以说完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唐盛世的开创.
后人总是把大唐盛世的丰功伟绩归功于李世民头上.而忽略了大运河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杨广的大运河等等措施,李世民哪里那么快的就来个盛世?清朝的皇帝各个勤政,也是到了康熙时代才有了盛世的.李世民就是上帝下凡,也不可能要那么快的时间里整出一个空间绝后的世界中心来.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在历史上,大运河曾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中国交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它自北而南穿过的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都是物产富饶、经济发达的地区.沿岸的北京、天津、德川、徐州、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和杭州等众多的城市,犹如一颗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运河之滨.大运河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和工程技术专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又一象征.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它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运河是利用许多天然河流、湖泊开凿成的人工运河.因其水量的大部分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因此各段的流向很不一致.大运河各段之间高差悬殊,全线各段“三起三落”.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制定了改造京杭运河的计划,大运河的主要河段成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重要通道.
对隋炀帝的评价:
修建畅通国家命脉(修通运河)、(修建东都)
隋文帝杨坚曾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公元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公元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在江苏的镇江)到达余杭(现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在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地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隋炀帝为中国后代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他对中国的功绩是不朽的、是很难有人比拟的.只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劳民伤财导致灭国.如此浩大的工程谁修建都不讨好,谁建都会伤国体.有谁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还有谁敢做如此大的手笔?大概只有气魄同样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派军灭了吐谷浑.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使之归入中国统治之下.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出行绝不是游山玩水,个人玩乐的.因为西部自古大漠边关、自然条件环境恶劣,隋炀帝还曾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此峡谷海拔三千多米,终年温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也大都失散.隋炀帝也狼狈不堪,在路上吃近苦头.隋炀帝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义重大.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隋扬帝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中原与西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万国博览会.游人及车马长达数十百里,这是举世创举.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仅使张掖的国际贸易市场更加繁荣昌盛,还促进了中原一带贸易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如关中的歧州(今陕西凤翔)、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等.从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龟兹、疏勒、于阗、康国、安国、米国、吐火罗等国家的商贾使者来往于长安、洛阳一带,络绎不绝.隋炀帝还派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从安国带回五色盐.又派云骑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国时,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随至中原.随后隋朝成为更开放的国度.
即使是隋朝灭亡前夕,各国也还臣服于大隋王朝.还给隋朝进贡送贺礼.“(大业)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靺鞨、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并遣使朝贡.”——《隋书》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这是隋炀帝在这次西巡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成为千古名篇.“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另一首隋炀帝写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足以显示他的文采.“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隋炀诗文远宗潘、陆,一洗浮荡之言.惟录事研词,尚近南方之体.”隋炀帝的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炀帝此次西巡开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国、开展贸易、扬我国威、畅通丝路.乃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
公元610年(大业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隋炀帝除向西北开拓疆土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北边有五原郡(内蒙后套一带).此外隋朝还把强大的突厥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两部,并在和东突厥的战斗中取得胜利.这也为以后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有些现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看出.
大运河开通以后,南北交通方便多了。南方的稻米、丝绸源源北运,供给北方。隋朝在河南的许多两藏,储藏了南方云来的大量粮食。运河的开通,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发展。
但是运河的开通对当时的劳动人民来说是异常灾难,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隋朝的灭亡,也有这条河的缘故。...
全部展开
大运河开通以后,南北交通方便多了。南方的稻米、丝绸源源北运,供给北方。隋朝在河南的许多两藏,储藏了南方云来的大量粮食。运河的开通,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发展。
但是运河的开通对当时的劳动人民来说是异常灾难,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隋朝的灭亡,也有这条河的缘故。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