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诚信的故事,不要太多,3,4分钟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8:09:42
讲诚信的故事,不要太多,3,4分钟的
讲诚信的故事,不要太多,3,4分钟的
讲诚信的故事,不要太多,3,4分钟的
杨震「不受四知金」 东汉名臣杨震在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他过去推荐的秀才,王密深夜带十斤黄金私赠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这番话,很羞愧地走了.杨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说明他的道德修养已达到了不自欺的「慎独」境界.只有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诚信」.
胡雪岩与「戒欺」牌匾 著名徽商胡雪岩在杭州胡庆余堂药店中,向内挂了一块「戒欺」的牌匾.他在跋文中写道:「凡贸易均著得欺字」,「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胡庆余堂药店之所以能够蜚声于海内外,生意兴隆,其秘诀就在于「戒欺」二字.这则故事说明,「戒欺」二字是企业成功的秘诀,也是企业家的无价之宝.
过而能改
《左传·宣公二年》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韩愈曰:「告我以吾过者,吾之师也.」陆九渊曰:「闻过则喜,知过不讳(忌讳),改过不惮(畏惧).」古人申居郧曰:「小人全是饰非,君子惟能改过.」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哲贤认为如何对待过错,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别之一. 中国古代哲人强调知过即改,这是诚实的一种表现.《孟子·滕文公下》载有一则寓言:有一个人每天都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有道德者的行为.」那人回答说:「那么,我打算减少一些,一个月只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停止偷鸡.」这则寓言说明,如果已经知道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就应立即改正,何必等到明年!所以,人对于过错应该「迁善如风之迅,改过如雷之烈」.一定要与过错一刀两断,彻底改正.
东坡悔续菊花诗 苏东坡与王安石私交甚厚,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词.有一次,苏东坡去王安石家拜访,恰逢王安石不在家,苏东坡只见书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诗,只有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后,心中好笑,认为菊花怎能像春天里的花一样,在一夜之间落得满地花瓣?于是,他续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讥嘲王安石. 王安石回到家看到续诗,心想:「真是少见多怪!」后来,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当团练副使.有一晚,一阵秋风过后,第二天院内菊花被刮得满地金黄.此时,苏东坡深愧自己妄自续诗,见识短浅. 回到京城后,他即当面向王安石认错.王安石称赞说:「知错能改,是难能可贵的啊!」从此以后,苏东坡十分谦虚谨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信守承诺
《左传·僖公十四年》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意思是说,若自己丧失信用,背弃邻国,遇到祸患有谁会同情自己.失去了信用,一旦祸患发生,没有人来支援自己,就必定会灭亡.由此可见,重诺守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对别人许下诺言,就须认真对待,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切勿掉以轻心,失信于人.在平日待人处事时,我们可先从守时开始做起,然后对家人、朋友信守承诺,以诚信待人. 曾子杀猪教子 曾子的妻子要去市集,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就留在家里玩,等我回来后,我就杀猪给你吃.」当妻子从集市回来,看见曾子准备杀猪.妻子连忙阻止说:「我只是跟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不能同小孩子开玩笑的,孩子年纪幼小,没有知识,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他,就等于教他学你那样骗人.母亲欺骗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并煮了猪肉给孩子吃 刘廷式坚娶盲女 刘廷式本是农家子弟,与邻女定有婚约.后离别数年,刘廷式入太学读书,并考中进士.刘廷式回乡时,准备与邻女成亲.这时才得知邻公已死,其女双目失明,家道中落.不过,刘廷式并不因此违背婚约,还选好日子准备完婚.邻女打算退婚,她说:「我如今双目失明,形同废人,门不当户不对,怎能嫁你为妻呢?」刘廷式回答说:「既然我早与邻翁有约,岂可因翁死子疾而违背婚约?」结果,二人终成眷属,家庭和睦,并生数子.
诚信待人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诚信是人的修身之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说明「诚」对于「做人」、「做事」是何等的重要! 宋就以诚感人 宋就曾在梁、楚交界处当县令,梁、楚边亭四周都种瓜.由于梁亭人勤劳,所以瓜长得很好;而楚亭人懒惰,所以瓜长得不好. 于是,楚亭人心生嫉妒和恼恨,在深夜践踏和扯断梁亭的瓜藤.梁亭人发现后,去请示县令宋就,认为要报复,去践踏楚亭瓜藤.宋就即摇摇头说:「怎么可以这样做呢?与人结怨,是招祸的门径.人家对我们不好,我们也对人家不好,这多么狭隘呢!你们如果听我的话,那应以诚感人,每夜派人暗中为楚亭浇瓜地,不要让他们知道.」 楚亭人每天早晨到瓜地一看,知道梁亭人已把瓜地浇过了,瓜长得愈来愈好.楚国县令和楚王知道这件事后,深深受到宋就以德报怨的行为所感动,自觉惭愧,就以重礼对梁王表示感谢,并请求两国交好.
言行一致
中国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礼记·中庸》曰:「言顾行,行顾言.」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诺背违」、「阳是阴非」,所以朱熹认为「信是言行相顾之谓」,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这才是「国宝」;如果「口言美,身行恶」,那是「国妖」,是君子所不取的.孔子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说,从前孔子对于人,只要听了他讲的话,就会相信他的行为;现在孔子对于人,当听了他讲的话后,还要观察他的实际行为.在这里,孔子肯定道德实践是评价诚信品格的标准. 季札赠剑 吴国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宝剑,但知它是吴国国宝,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欢这宝剑,想立即将它送给徐君,但碍于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国家,所以需要带着这宝剑以代表吴国出使.于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许下诺言:「当我结束这次行程后,我会再到徐国,届时定将这宝剑送给您.」 后来,当季札返回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来到徐君墓前,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随从连忙问道:「人都死了,还赠他宝剑干什么?」季札说:「我早在心中答应将这宝剑送给徐君,如今徐君虽已离世,但不可因此改变我的承诺,我仍要履行诺言. 破镜重圆 南朝陈国将亡时,驸马徐德言预料妻子乐昌公主将会被人掠去,于是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日后重见时的凭证,并约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卖这半面镜子,以探听对方的消息. 陈国亡后,乐昌公主为杨素所占,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卖镜,年复一年,终在某年见到一人叫卖破镜,与所藏半镜相合,于是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乐昌公主见到此诗,悲泣不食.杨素知道此事后,便让公主与徐德言重新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