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1 21:02:00
桃花源记中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桃花源记中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桃花源记中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

桃花源记中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桃花源记中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桃花源记中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此文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现入选于人教社初语二册).要学深学透这篇千古名作,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作者生平.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卒后世称“靖节先生”.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已没落.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十分不利的.这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到了陶渊明时代,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东晋政治又极端的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直到29岁陶渊明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便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他又作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地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二、关注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内容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四、至今沿用的成语.
《桃花源记》中共有三个成语至今沿用.它们分别是: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成语的意思已有所变化,我们大多使用它们的比喻义或引申义.“世外桃源”现在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无人问津”指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如果同学们在作文时能适当地使用这些成语,那么你的文章定会锦上添花,生动有味.由此可见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对提高我们的语言和文学素养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