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史与外美史的区别!中美史与外美史的具体分别~~~透视学上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22:49:01
中美史与外美史的区别!中美史与外美史的具体分别~~~透视学上的
中美史与外美史的区别!
中美史与外美史的具体分别~~~透视学上的
中美史与外美史的区别!中美史与外美史的具体分别~~~透视学上的
英国散文家兰姆在1823 年的名篇《中国古瓷》一文中,就把中国山水形容为“一个透视学之前的世界”.5 他的观察,概括了欧洲人始于明清之际对中国画表现方法的历史认识.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外学者把这视为一种“误解”,力图加以纠正.其方法就是从文献和图像两个方面寻找中国山水中的“透视学”世界,使之在和西方文艺复兴创造的视错觉空间的对比中显得“合法化”.用郭继生的话说,完成一个从“误解”到“理解”的认识过程.6
可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为什么兰姆从中国瓷碗上看到的山水,会是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绘画的非再现性视觉空间?试想,他和其他有机会接触中国艺术的欧洲人,如能在当时见到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像现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传为李成的《晴岚萧寺图》,一定会对这个神奇的“透视学世界”感到瞠目结舌.但这并不奇怪,因为按照16-19世纪欧洲知识界的普遍认识,透视学就是造型艺术的基本方法,舍此别无选择.
于是,问题就出在讨论的正题上,即兰姆为什么没有看到《晴岚萧寺图》之类杰作在18-19世纪中国美术品上的新发展呢?是谁在11世纪提倡一个“后透视学”的主张,推翻李成这样的“百代标程”,结果让兰姆把中国山水的新程式概括为是“透视学之前的世界”呢?说来让人难以置信,这个“后透视学”论者,不是别人,正是被中外科学技术史家们推崇备至的大博物学家沈括.众所周知,其《梦溪笔谈》被兰姆的英国同胞李约瑟誉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坐标”.也就是在这部巨著的第十七卷《书画》中,沈括发表了惊世骇俗的艺术评论:
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为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屋檐间,见其榱角.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也!
如果考察“仰画飞檐”的科学性,西方人在兰姆以后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不妨用尼康公司的一张广告画来做图解,可能更一目了然.它以一巨大的独眼,来呈现人们通过取景框单眼观察到的一个画面.看到的景象真不真实?当然真实,不过只有一只眼睛.试问:在此世界上,这样的独眼,究竟是例外还是共相?换言之,我们人类看世界,到底用几只眼睛?其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如沈括所提示的,“以大观小法”并不能改变他所说“画只能画一声”的静止的瞬间,但却有可能在这瞬间,努力包容大千世界.“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似此如何成画?”很明显,尼康的广告就是以幽默的形式来强调“以大观小”法的合理性.这样一来,就化解了至今依然困扰着我们的一个悖论,即:为什么科技史上的坐标人物,偏偏在作为艺术科学标志的“透视”问题上,把中国美术带往了一条所谓“反科学”的方向.
从“透视学”问题的正反两面,我们注意到,它就像一个万向节,连接了科学与艺术两大领域,表明中西艺术在完成文艺复兴的走向上所形成的历史分野.而“以大观小”法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指向.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沈括的这个坐标,把20世纪纠正西人“误解中国绘画”的努力,又作了重新的校正.换言之,这个坐标实际是开了所谓“误解论”的先河.如果套用后殖民主义的说法,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谁的“霸权话语”在起作用呢?由“透视学”问题的讨论,使我们也想到了美国人埃尔金斯1999在《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山水画》一书里关注的一个普遍西方化的中国美术研究问题.7他观察到,所有以西文发表的中国山水画论著,不论其读者为谁,都“只是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一个或一系列案例”,因为“艺术史写作的套路是属于西方的”.很遗憾埃氏没有在宋代美术这个经典时期留心“透视学”的问题,要不然的话,他的观察就会比较接近他在努力构想的“世界美术史”要意,即强调各文化传统中“本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