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的故事火速快点要正宗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4:34:23
慎独的故事火速快点要正宗的
慎独的故事
火速快点要正宗的
慎独的故事火速快点要正宗的
《杨震暮夜却金》: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杨震暮夜却金》讲述了杨震“暮夜”拒贿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坚决拒收重金,并且铮铮铁言,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故事虽小,其教育意义却不小.一个人,从小到大,为民为官,白天黑夜,由人无人,都能严以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有口皆碑,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思想教育素材,由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感悟杨震的话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
慎独这个词,现在不怎么常见了,但在传统文化里,特别是在讲传统伦理道德时,这是一个使用得十分普遍,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词语.
这个词最早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小心,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或不注意的时候而干坏事.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之为“慎独为入德之方”.南宋学者朱熹对这个词作过这样的说明: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
(《朱子语类》)
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以“慎独”出名的人物,名声最大的是东汉安帝时的荆州刺使杨震.这位以“性公廉,不受私谒”著称,留下了个“清廉诫四知”的典故.《后汉书·杨震传》有这样的记载:杨震去荆州赴任,道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当年举荐上来的,王密为了表示对杨震当年提挈之恩的感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拒绝接受,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你这样做是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杨震的一番话,“羞愧而出”.后人就把这件事当成“慎独”的典型,流传下
来.
大凡真正代表人类美好精神的东西,总是能跨越时代、跨越国界、跨越民族和宗教信仰界限的.慎独,这种高尚的精神情操就是这样.在法国人写的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与前面说的杨震的故事很相似,故事说:
“我的朋友到泰国旅行,在货摊看见十分可爱的小纪念品,他选中了三个后就问价,女摊贩回答是每个一百铢.他还价六十铢.说了半天,她就是不同意.最后她说:‘我每卖出一百铢,老板才能给我十铢报酬.若六十铢卖了,我就什么也赚不到.’我这位朋友听了心生一计,说:‘这样吧,你卖给我六十铢一个,我额外给你二十铢报酬,这样,比老板给你的还多,而我也少花些钱.双方都有好处.’他满以为她会立刻答应的,却见她摇摇头.他便补充上一句:‘你的老板不会知道的,别担心.’她看看我的朋友,坚决地摇摇头说:‘佛会知道.’”
杨震说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还有这位泰国女摊贩说的“佛会知道”,去掉里面的神秘成分,其实说到底了,如果是两个人办的事,那是“你知、我知”,如果是一个人办的事,那是“我知”,说“无人知道”,那是自欺欺人.所谓“慎独”,就是要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窗户纸.宋代学人陆九渊就明明白白地说过:“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这样,把慎独与诚实、不自欺欺人、无愧于心相联系,就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对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觉.
表面上的君子好当,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君子难做.“人生而有欲”,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当世,在物欲横流,惟利是得的商品大潮中,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权利场上,人人都面临着“制欲”的考验.多少人在这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落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场,这样的事例举目皆是,用不着在这里罗列了吧.如何将“欲”自觉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且能“省察于莫见莫显”之间,连不被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当个“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真君子,这
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养,过好“慎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