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题急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9:28:47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题急需记承天寺夜游课后题急需记承天寺夜游课后题急需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

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题急需
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题
急需

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题急需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第二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
②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实际上是用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
第二部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绘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⑵ .(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二部分答案)
1.略 2.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4.A 5、A 6.乐观、豁达 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 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 11.B 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1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4.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15.⑴月色入户,近然起行.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6、D 17.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盖竹柏影也( ) 6.但少闲人(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

全部展开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第二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
②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实际上是用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
第二部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绘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⑵ 。(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二部分答案)
1.略 2.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4.A 5、A 6.乐观、豁达 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 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 11.B 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1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4.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15.⑴月色入户,近然起行。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6、D 17.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收起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盖竹柏影也( ) 6.但少闲人(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

全部展开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盖竹柏影也( ) 6.但少闲人(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 ) 突兀层崖中( ) 即棹小舟入湖( )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更定:初更开始的时候。毳衣: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雾凇沆砀: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白:酒杯。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挐一小舟( ) 毳衣( ) 沆砀( ) 一芥(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人鸟声俱绝( ) 是日( ) 挐一小舟( ) 余舟一芥( )
3.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起

二题说的是作者 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同时这里又有自嘲、自矜、自解、自慰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