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翻译以及文意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00:53:30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以及文意理解.
梦溪笔谈二则
翻译以及文意理解.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以及文意理解.
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庆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肃庆阳一带.界:地域,范围.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其:它的.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蔽地:遍地.蔽,遮盖.则:连词,相当于“就”.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之,指子方虫.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悉,都,全.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旬日:十天.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岁:年成.以:因.“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大穰:庄稼大丰收.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其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这一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钱帅:(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接.如:像. 履(旧):走,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