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到底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02:51:12
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到底是什么意思?
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到底是什么意思?
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到底是什么意思?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对孔子的这句话,与对他的许多其它话一样,后人同样众说纷纭.�� 一说,就是要在父亲死后,要遵循父亲生前定了的规矩.对一国之君而言,也是要遵循先王制定的方针政治,按“既定方针办”.三年之内不改弦易张,就称得上是“孝”了.至于三年之后如何,就不管了.�� 一说,所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是要言行一致.要按照过去在父亲生前所表示的那样去行动.如是三年,才称得上“孝”.�� 例如,南怀谨就持第二种主张.他认为第二种主张讲不通.他在《论语别裁》中说:�� “讲到这里,我们要向前辈的某些儒者、理学家、读书人告个罪了,他们的解释,又是错误的.他们说看一个人,他父母还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时候看他的行为,三年当中,没有改变他父母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叫作孝子了.问题来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这样,问题不就来了?如果遇到坏人的话,明明知道错,可推说:“孔子说的呀!圣人说的呀!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错三年呀!”这叫圣人吗?照这样讲,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学.为什么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通吗?不通!这些问题,都出在过去的误解.“ �� 我倾向于第一种说法.要知道,孔子说的话,是有特殊的对象的.不是说给普通人听的,而是说给君子以上的人听的.�� 孔子的意思是说,父亲去了,也要按照父亲的做法去行事.一是要延续父亲以前的方针政策或者处事原则,国法或家规,二是要延续和照顾父亲以前的旧情.不能说父亲过去与王家友好,与李家敌视,换成儿子做主子了,反而与王家敌视,而与李家友好.�� 三年是个约数.就是说改变父之道,要有一过程,反正不能急转弯.但将父亲的旧情了啦,就可以改弦易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