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什么要重视提高基本理论素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01:18:07
教师为什么要重视提高基本理论素养
教师为什么要重视提高基本理论素养
教师为什么要重视提高基本理论素养
我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我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工作是直接教育人的特殊职业,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极大.如果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那么把这个道理借用到教师队伍建设上,是否可以这样说:缺乏理论素养的教师是浅薄的教师,而浅薄的教师是履行不好教书育人岗位职责的.
教师强化基本理论素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提升精神境界.精神境界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建功立业之基,其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问题,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来自对纷繁复杂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考,来自对社会历史进程规律性的把握,而要达到这些,离不开对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思想成果的充分吸纳.孔子把自己思想成熟的过程总结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随着思想的逐步成熟,对各类事物看得越来越透彻,行动也越来越自觉.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不能仅仅理解为对历史进程的看法,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态度,更多的表现在日常的为人处事上.理论素养好,政治立场才会明确坚定,意志品质才会坚韧豁达,情趣品位才会纯洁高尚,人际关系才会和谐顺畅;反之,就会在许多方面经常表现出近视、狐疑、狭隘、偏执、浮躁、功利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自身,同时影响工作.汤家彦教员是心理学专家,他在讲课时就强调,善于多角度的理性思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自己的精神境界有问题,显然难以做好教学工作.
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年青一代美好的心灵.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通过具体的教学教育工作影响学生,从而造就出掌握一定文化,具备一定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社会成员.虽然每个时代的道德水平最终决定于该时代的经济关系,每—个体系的思想观念也受着复杂社会关系的影响,但是,教师的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直接的强烈的感染作用.不仅如此,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表现出的一切,都同他的教育活动—样,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说重视对学生的德育的影响至关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不但靠教师口头上的教育,还要靠老师的行为品德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与教育.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是每个学生的栖身与学习之地,学校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教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道德准则的可信,从而愿意积极行动,促成学生的言行统一.
第二是提升工作能力.对教师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素养是自身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工作能力的奠基石和顶梁柱.就像前面讲的,教师在完成具体任务和解决具体问题时,直接应用的是一系列“规则”和“技能”,但背后起作用且对工作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基本理论素养.强调理论素养,实质是强调理性思考,特别是规律性思考,避免就事论事,凭直觉、经验和感情办事.毕业于西点军校的美国著名职业培训专家凯普在《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强调:“对事物的认识越透彻,你所站的角度就越高.当你站得越高,就越能发挥自己的执行力.”举个最常见的例子:教师经常苦于缺少“笔杆子”,教师经常头疼写不出“好教案”,原因何在?根本原因在于理论素养薄弱.“教案”实质上是一个思想水平问题,如果面对教学内容,既发现不了问题,也分析不了问题,更拿不出对策,何以做好“教案”!
教师法明确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做为一名教师若想使学生对自己热爱尊重,首先自己要尊重自己的人格,我国有这样的格言:“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一名合格的老师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工作能力,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要时刻把自己的工作与集体的声誉连在一起,一堂课的好坏,—件事的成效,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无足轻重的,但对学生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一件错事不仅影响到个人,还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与教师的形象,影响到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地位,甚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创伤.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助于把教师提出的要求,灌输的思想转化为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因为实现这种转化,需要有情感的过滤和催化,也就是说,一种要求和意见如果被学生认作是出于老师的关怀和爱护,就会产生肯定的倾向而被接受.相反,同样的要求和意见.总之,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金钱、地位、名利面前不动心,这需要我们做教师的有坚定的信念,始终如一的追求,要牢记:“理智是人生的灯塔”.每一位教师要尽职尽责,鞠躯尽瘁,对得起人民赋予教师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第三是提升人格魅力.教师履行职责是以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为基础的.“启发自觉”要靠制度,靠典型,还要靠自身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这种影响力和感染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率先垂范,二是以理服人.教师的“有水平”,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有思想”,“思想”在“征服人”的同时,也使其所有者获得了一种“人格”力量.有了这种人格力量,学生对象就敬佩你、信服你,你的教学就容易取得实效.“人格的力量”来自“思想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来自哪里?主要来自基本理论素养.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就是这种理论素养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
教师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往往是多侧面、多角度的,要求你表现出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开阔的思路,否则就会丧失话语权,就没有威信.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也要求你不能功利心太强,不允许追求出名挂号,比如不能在黑板上电子投影上署名或每句写上自己的名字.优秀的教师都是甘当人梯的人,甘当人梯才能有人格魅力.
以身作则是教师职业品德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教育力量所在,教师为人师表,他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教育学生做人,教师的一言一行,政治态度,思想作风,道德品质,治学精神,行为习惯,都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在学生身上往往能看到教师的“影子”,教师的思想行为,都要接受自己学生的检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他的言教,而且还要取决于身教,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凡是不让学生做的事,教师必须带头遵守”,这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经验,它已成为教师工作的共同格言.
其一是要多读书,广泛涉猎,而且要多读原著.教师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主要存在于大量的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著述之中,看书太少,可以说是教师理论素养薄弱最主要的原因.“质”的提升离不开“量”的积累,从提高理论素养的需求看,无论是院校培养还是教育系统或学校教研室组织的理论教育学习,指定的阅读书目实在是太少了,就算全部认真学完,也远远不够用.书要尽量多读,内容也要对路.教师在教书生涯中接触的读物,通常以教材、文件和报刊文章为主体,真正的理论著述比较少,这也是理论素养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各个学科的创立和发展,都有自己的代表性著述,后人对这些著述的转述、解释和发挥,是“流”而不是“源”,掺加有他人的意图,受制于他人的水平.这种“加工物”对原著思想的反映,难免存在质量不过关的问题,有的不完整,有的不准确,似是而非的东西时有所见,有的甚至属于故意歪曲和误导.因此,多读书主要应多读原著,为帮助理解,同时读一点辅导性的参考资料.
其二是要下苦功夫,勤学不辍,持之以恒.“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一句老生常谈,可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学习最大的困难不是战胜书本,而是战胜自己.马克思一生穷困潦倒,自嘲自己是“世界上最缺乏‘货币’而研究‘货币’的人”.他买不起书,就盯在图书馆博览群书,以致把常坐位置的水泥地面磋出了脚窝窝,仅在《资本论》中,引用看过的书就有1500多种.列宁的格言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他蹲监狱时仍求学不止,用面包当墨水瓶、用牛奶当墨水写文章,仅在《列宁全集》中,引用看过的书就有16000多种.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尽人皆知.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有一句名言:“军人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应该是人类一切知识的综合”.作为教师千万不能滋生“偷懒”心理,在学习研究上放松自己.“偷懒”就要“退化”,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其三是要注意结合日常教学工作,钻研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侧重完成某一项专业教学任务,同时又要围绕中心工作和形势变化,承担多种经常性或临时性任务.无论完成哪一种任务,都需要某个或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作支撑.因此,结合完成教学工作任务钻研相关理论知识,不失为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结合任务抓学习提高,目的性强,指向性强,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日积月累,不仅可以分门别类地不断丰富理论知识,而且会产生触类旁通、量变到质变的效果,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理论素养.
其四是要结交一些有学识、有思想的“益友”,相互影响和促进.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习理论离不开经常性的研讨交流,为此需要有意识地创设和投身这样的良好氛围,其关键又在于结交一些在理论上志趣相投的“益友”.“益友”之间的交往,言谈中较少世俗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奇闻轶事、功名利禄,较多学问上的天南地北、古往今来、人杰地灵、溯本求源.人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经高人一句点拨,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除了人品上合拍儿的涵义之外,主要是指思想理念的互通,即“志同道合”.在围绕理论志趣构建人际关系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导师树立了楷模,作为教师,应该细细品味,好好学习.
有的教师或许会说,这么多的理论知识需要掌握,恐怕力所不及,难度太大.实际上教师掌握相关专业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并不是让大家成为这些学科领域或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在提高理论素养的过程中,应遵循邓小平教师强调的“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把握好三条:一是抓住要点,有所侧重.无论哪个学科,也无论其内容多么庞杂,重要知识点和基本理论观点不会太多,对这些内容的学习理解可以多下一些工夫,其他的知识点有个一般了解就行了.二是着力掌握辩证法.辩证法是最管用的,掌握不好时时处处受害.老子提倡“处下”,道理人人都懂,但一碰到具体问题,往往总想“处上”.三是注重理解.理解了的东西,记的也扎实,需要的时候就会自然在脑海中展现,至于资料性的东西,需要时到我们已经知道的地方去查就是了.
先学而后知不足,不知不足难以努力求学,这是一个矛盾.为此我倡导同仁们大家都来重视提高自已的基本理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