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六国论求苏轼六国论的点评啊!要写出哪些是活用、通假、古今异议和特殊句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04:53:24
苏轼的六国论求苏轼六国论的点评啊!要写出哪些是活用、通假、古今异议和特殊句式,
苏轼的六国论
求苏轼六国论的点评啊!要写出哪些是活用、通假、古今异议和特殊句式,
苏轼的六国论求苏轼六国论的点评啊!要写出哪些是活用、通假、古今异议和特殊句式,
注释
1.率:一律,一概.2.判:确定,断定.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 魏世家》和《战国策 魏策》.4.终:最后.5.与:亲附、亲近.6.既:已经.7.免:幸免.8.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9.速:招致.10.再:两次.11.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12.洎:及,等到.13.谗:小人的坏话.14.殆:几乎.15.智力:智谋和力量.16.使:假如.1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1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19.事:侍奉.20.礼:礼待.名为动.2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22.势:形势.2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2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月,每月,名为状.以,而.25.为:治理 26.劫:胁迫,挟制.27.势弱于秦.于:比.2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29.苟以天下之大 以:凭着.30.故事:旧例.特殊用法
一、一词多类 一词多义 以: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 ( 来)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后:这样以后.兵: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事: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犹: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始: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二、古今异义 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古义:结交 今义:和 9、速: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三、成语 如弃草芥:芥,小草.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抱薪救火: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四、特殊句式(介后=状后) 1.赵尝五战于秦 介后 2.洎牧以谗诛 被动 3.齐人勿附于秦 介后 4.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 5.其势弱于秦 介后 6.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 7.破灭之道也 判断 8.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省略句 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判断句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省略句 1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省略句 12.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 1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省略 14.是又在六国下矣 判断句
五、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每天 、每月.名作状.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状,按理来说.始速祸焉.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六、通假字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 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 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 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