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为什么没有都反对将“过”和“不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2:12:33
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为什么没有都反对将“过”和“不及”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为什么没有都反对将“过”和“不及”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

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为什么没有都反对将“过”和“不及”
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为什么没有都反对将“过”和“不及”

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为什么没有都反对将“过”和“不及”
楼主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是被现代教育蛊惑所致.
孔子的中庸,是“合(中)天德,而用(庸)之”,也就是后来王阳明的“致良知”,这个不是思想,而是一种实践,不断地实践才能致良知、中庸、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而西方尤其是古希腊传下来的的哲学思想,都是辩论、思辨、思考的东西,除了耍耍嘴皮子、动动脑筋,对现实基本没用处.
即使黑格尔提出辩证法,仍然停留在思辨、形式层面,到马克思才引入实践这个提法.也就是说,马克思以前的西方哲学,就是一部闲扯淡的历史.但是马克思也没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死后,西方的哲学像现象学、语言分析、结构、解构,其实还是在闲扯淡.
总而言之,东方的儒释道都不是思想,它里面的概念仅仅是提示,不能去推理、归纳、演绎、证明,他仅仅是提示你如何去实践、然后达到他希望的境界:比如儒家的“致良知”、“止于至善”,道家的“守中”、“庖丁解牛”,佛家的“明心见性”、“开悟”.
而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是从辩论出发,是非明确,真假唯一,非此即彼,不东就西.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被黑格尔的辩证法终结了,但是黑格尔仍然还是在纸上谈论辩证法,仍然没把哲学引入实践.后来马克思引入实践,但马克思不彻底,或者说机会还没到,直到现代哲学把哲学彻底解构了.
真正的智慧,不需要去推理,人人都具备,儒释道就是让你达到这样的境界.
而西方传统的哲学,认为智慧必须先进行探讨、推理,然后得出结论,那才是智慧.

  LZ的问题其实是学术界不断争论的话题,因为其实没有谁能为这样两个几千年前的人的只言片语给出翔实而可信的解释。
  崇拜亚里士多德的人,将他的中道哲学放大,说是开启了辨证的先河。严格讲,亚里士多德只是在人本的角度(或延伸到社会领域),用中道的概念去解说道德问题,其本质还是在于从自我需求和道德两个角度出发,避免引申到一个悖论中的方法,可以理解为折中。(这里一定会有些言必及希腊的朋友们说这个...

全部展开

  LZ的问题其实是学术界不断争论的话题,因为其实没有谁能为这样两个几千年前的人的只言片语给出翔实而可信的解释。
  崇拜亚里士多德的人,将他的中道哲学放大,说是开启了辨证的先河。严格讲,亚里士多德只是在人本的角度(或延伸到社会领域),用中道的概念去解说道德问题,其本质还是在于从自我需求和道德两个角度出发,避免引申到一个悖论中的方法,可以理解为折中。(这里一定会有些言必及希腊的朋友们说这个讲法太武断,也会举些示例证明,其实不妨还原到古希腊时期那种诡辩的社会辩论方式中,就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只是就这一问题,简单地阐述,而没有系统、理论的学说,单纯是为了应对问答而抛出的概念而已)
  奉行儒家学说的朋友,会告诉你所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其实这话不是孔子说的,是宋代理学的儒门说的。孔子的中庸理念不是针对某一具体事物,而是一种哲学观点及在这种观点之上的行事方式。简单来说,孔子提的中庸思想,是与道家、阴阳家一同,在继承和学习上古《易》时形成的,其核心还在于调和、制衡、互补,而不是后世大多数人理解的既不左,又不右的无原则主义。
  至于LZ说的“过”和“不及”,亚里士多德不这么讲是因为他直接在自我需求和道德之间给出一个明确的点,在那一个点上才中;而对于孔子而言,中庸之道在于“和”,在于“易”,不能一动不动,一方动则另一方也动,而在动的过程中讲究“度”而已,也就无所谓“过”或“不及”。
  希望能帮到LZ吧。

收起

智慧都是相似的,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也是相近的。
但中庸并不是简单的调和或者折中,而是恰到好处,不取极端。
就如吃饭,饥饿和吃撑了是两个极端,最佳的是8分饱,并不是5分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