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蜜蜂是怎么飞回来的?——《蜜蜂》教学片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19:08:08
谁知道蜜蜂是怎么飞回来的?——《蜜蜂》教学片段
谁知道蜜蜂是怎么飞回来的?——《蜜蜂》教学片段
谁知道蜜蜂是怎么飞回来的?——《蜜蜂》教学片段
蜜蜂是怎么飞回来的?——《蜜蜂》教学片段《蜜蜂》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蜜蜂有无辨别方向能力的过程,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和探索精神.蜜蜂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小昆虫,他们也很想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因此学习兴趣特别浓厚,整堂课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对法布尔的试验啧啧称赞,对蜜蜂怎么飞回来的议论不休,课近尾声,我把学习的焦点引向了试验的结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同学们,究竟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呢?你是怎样推断出来的?”“我觉得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我是从作者的试验结果推断出来的,因为作者带出去的二十只蜜蜂有十七只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王崇政肯定地说.“我认为蜜蜂的嗅觉非常灵敏,在打开袋子后,它能闻到蜂箱的味道,就顺着这个味道回家了.”讲桌前的韩乐飞断断续续地说着,话音刚落,立即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呢!一向不参与回答的他今天竟让大家刮目相看了.接着,孔耀轩话音随起:“老师,是不是袋子坏了个洞,蜜蜂就记清了回家的路线了呢?”这个想法引来一阵大笑,虽然不无道理,但是部分学生立刻反驳:法布尔做试验前一定做了精心的准备,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状况.还有更奇怪的想法:“我认为是不是蜜蜂很通人性,它们跟踪了法布尔,随着他回家了呢?”“我也认为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而且我还知道它回到家不是靠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本能.”高彩荀马上站起来表示赞同,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样认为呢?”我反问道.“因为前面写着作者把蜜蜂装在纸袋里,走了两里多路才放出来的.就是说蜜蜂根本没有看到我走过的路,也不可能闻到花香,沿途路况很复杂,蜜蜂在袋子里待了那么长时间,不可能了解的.它被放飞以后什么都不能依靠,可它还是回来了,说明它回来不是靠记忆力.而是它本身,就像我们人类一样,本身就具有一些本领,蜜蜂自己一定具有一种辨别方向的本领.”他回答的特别流利,语气也很坚定.“是呀,只有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才会有所发现.法布尔对待科学是很严肃的,对试验的结果既有肯定,也有怀疑,更说明他——”我还没讲完,学生就跟着说:“说明他很诚实.”“他实事求是.”“说的太好了!”我很惊喜,“正像你们说的那样,法布尔就是这样一个对待科学严肃认真的人,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孩子们个个专心致志地听着,补充着,我很开心,想不到我的学生有这么大的潜质,我又很欣慰,因为我选择的方法是对的,我真正看到了学生绽开的童心.话题转到了课外——你对蜜蜂有哪些了解?刷刷刷,只听得纸张(搜集的资料)翻动的声音,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来,于是,又是一片言词交错不绝于耳.孩子们离开了座位,有的学蜜蜂跳圆圈舞,有的扭动屁股挑起了摆尾舞,动作像模像样,孩子们的快乐笑声在教室里回荡着…… 反思教学——课堂细节,关注你的学生 课堂教学中,往往有一些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行为、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提出异议,给预设的课堂教学“添乱”,但这恰恰是孩子智慧创新的火花.如果老师不留意这些细节,不注重培养孩子提出独特的见解的意识,而是严加训斥,或草草应付,都有可能夭折一朵“创新的鲜花”.本课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的质疑,对学生的“挑战”巧妙地、及时有效地因势利导,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答案便在辩论中产生了,预设和课堂生成也达到了最佳点.课堂中我们是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这样的细节的,只有被关注、被珍视,才能展现一个生命涌动的“过程”.“教学细节”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作为教师,我们要主动创设、积极捕捉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伟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生成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