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理学发展的政治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06:58:25
北宋理学发展的政治背景
北宋理学发展的政治背景
北宋理学发展的政治背景
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最重要的儒家学派,学者以“理”或“道”为哲学基本范畴,探讨“性命义理”,故称“理学”,又称“道学”.理学起于北宋,盛于南宋宋理宗赵昀时,曾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后经金、元、至明末清初逐渐衰落.
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1017~1073),道州(今湖南道县)濂溪人,也称濂溪先生.他吸取道家学说,糅合《周易》,初步建立了一套综合探讨宇宙本原、万物生成、人性、封建伦常等问题的理论体系,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后来成为理学家的经典文献.与周敦颐约略同时的理学家邵雍、张载等.程颢、程颐兄弟,开始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略为系统的理气说、有对论、人性论、格物致知说等.南宋朱熹主要继承和发展二程的学说,又吸取北宋其他理学家的某些学说,完成了集大成的历史使命.故宋代理学又被人们或称为程朱理学.宋理宗以后约五十多年的时间里,程朱学说被定为官方哲学,获得迅速传播.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经学为基础,兼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基本上可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程颢、程颐及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学派,称为“程朱理学”;一派是以南宋陆九渊为首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即“心学”.谈宋代理学的从来都把周敦颐列为首位,实际上,周敦颐虽撰写过《太极图说》和《通书》,他的学术思想在北宋并无传人(程颢、程颐全不传他之学).南宋朱熹对其著作大力阐明之后,才为世人所注意.所以在北宋学术思想领域内,周敦颐是全然没有地位的. 张载反对“有生于无”的思想,提出“太虚”即“元气”、“气”,是万物生成的本源.晚年融合《易》、《礼》和《中庸》的思想,撰《西铭》,把天、地、君、亲合为一体,以及事天、地、君、亲之道,综述了义理和伦常,备受理学家的赞赏.
程颢、程颐,世称“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两人观点基本一致,其著作后人辑为《二程全书》.他们提出“理”(又称“天理”)或“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体,常自称其学为“道学”,通常称为“理学”.他们认为“理”是永恒存在、无所不包的,先有“理”,然后产生万物,而又统辖万物.这显然是受佛教“真如”、“佛性”(意为最后的真理)说的影响.人性说等则有道家的影响.二程理学当时没有多大影响.大致到南宋孝宗时,程颐的四传弟子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理学才大为兴盛.朱熹的论著很多,有文集、语类和《四书集注》等.二程创立的理学,经过朱熹的发展和阐述,成为更精致、更系统、更富哲理的新儒家学派,世称程朱理学或程朱学派.宋理宗时,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元、明、清时期,在思想文化界更居于统治地位.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号为“心学”,是理学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的创立者.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本心”即是真理,可以采用“易简工夫”,只要“根本者立”,再“发明人之本心”,即在自省上下功夫,“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就可成为圣贤.深受佛教禅宗“一悟即至佛地”的“顿悟”说的影响.他反对朱熹那套博览群书,“格物致知”的做法,认为是“支离”.朱熹讥讽陆学过于简易, 是“禅学”. 这就是淳熙二年(1175),两人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进行的“鹅湖之会”争论的主要内容.
宋代理学之起源
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的发达.
宋代理学的起源有两个思想的背景:一是外来的影响、一是内在的变化.
外来的影响:就是无形中受到「佛」、「道」的影响.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影响最为大.儒家思想一向以现实社会的伦理纲常为主,论者遂以为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难以满足好学深思之士进一步探究的欲求.因此唐代儒学虽为政府倡导,实际影响却远不及佛学深远.宋初学者戒五代之混乱,为挽回世道人心,重新提倡儒学,并为能与佛学相抗衡,特别著意於儒家思想的「形上学」体系的建立,同时亦吸收「道教」中关於宇宙的本体的概念,作为建构理学「宇宙论」、「本体论」的重要部份.但是理学家著述立法的目的,在於救世济民,寻求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人生,故此仍以伦理为主.故儒、道、佛三种思想揉合的结果,乃产生「理学」.
内在的变化:就是儒家本身的思想变化.儒学自两汉以迄隋唐,已由孔、孟、荀的儒家之学变为经学.而且所谓经学,从西汉、东汉到唐代,亦已由注重「微言大义」的今文学经,一变而为专重训诂考据的古文经学.又由笺注经传的「注」,再变为「注」作「注」的「疏」了,致力於文字训诂名物,考据章句分析,已有偏重书本研究之嫌,去孔、孟、荀「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日远.而且经生喜欢自夸博学,笺注日趋繁锁,而唐人作疏,例不破注,即注有纰漏,亦必曲说以为弥补.这种繁屑的讲疏,有遗孔孟遗意,忽略先哲经传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遂末,正是经学末流之弊.到韩愈、李翱的作「原道」、「复性」,儒家思想开始转向一新的路向.韩愈的「原道」指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并感慨地说:「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真传焉!」从此孟子的地位提高,《孟子》一书亦得与《论语》并列.同时「原道」又引《大学》:「明明德」、「正心诚意」之说,表而出之.李翱之「复性书」三篇:上篇论性、情及圣人.中篇论修本成圣之法.下篇论人必须修养,其思想备受佛学的影响,为儒家学说开创一条新途径,更走向「经学」的境界.
所谓「理学」,便是「体认性命之学,而求配当事物之理,合天理物理而一之.」的一种学问.《宋史‧道学传》云:「道学之名,古无是也……孟子没后无传,至宋中叶周敦颐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阴阳五行之理,命於天而性於人者,了若指掌.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情.程颐、程颢受业周氏,表章大学、中庸与论、孟并行……迄宋南渡,朱熹得程氏之传……大体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说明宋代理学发展的大概.而在黄宗羲等人所辑的《宋元学案》中所记,宋代的理学家著名的有,胡瑗、孙复、司马光、邵雍、张载等人.但宋初诸儒的思想理论,还是陈义粗浅,未能深入精微之处,所谓理学,也末建立起来.故宋初诸儒努力的结果,只是开其风气,为理学家铺平道路而已!及至周敦颐起,凭其博大精深之学识,碓切地发挥儒家「心性学」之精微处,而后理学始成立.故周敦颐实是称为理学创始者,传之程颐、程颢而定理学之基础.
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除了上述的思想的背景外,其实还有一些的客观因素影响的.分述如下:
(一) 宋代君主的提倡:由於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社会风气及士人的道德尽败坏,朝秦暮楚的臣子屡见不鲜,如有历四朝之丞相冯道,厚颜无耻,自称「常乐老人」,尝唾面自乾,士子风败坏至此;而且由於政治风气亦为之腐化,篡弑的行为,无日无之,严重影响政府运作.故宋代统一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君主大倡重视气节,及重文轻武之政策,故理学中的修身思想正合於时势也.
(二) 私人教学之风盛:於宋代,私人讲学之风极盛,盖由於唐末五代以来,社会动乱,累世经学之家遭受打击,而流落民间,而且部份大儒者亦为了逃避战乱,又无心政治,故纷纷逃入山林开馆受学.此等私人讲学所多重视者为「修身」之学,而少谈治世之学,并且重视发扬经义的研究,重视道德教育.盖由於时势所限也,而此种修身之学术,也正合於理学者之要求.
(三) 印刷术的发展:唐宋以前的书籍都由手抄,故流传不广,而至唐代已发展出雕版印刷术,至宋代毕升发明了活版印刷术,使到书籍流行更广,理学传播更易、更广,此亦为促进理学之发展也.
宋代理学重要学派学说之大要
宋代理学之宗派,就地域而分论者,以为濂、洛、关、闽四派.濂学的开宗者为周敦颐.洛学的代表则为程颐、程颢兄弟.关派则关中的张载.闽派为侨居建州的朱熹.此外尚有邵雍的百源学,陆九渊的象山学说等,合之便构成宋学的整个系统.
(A) 濂派–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及《通书》,是为濂派.其学说乃源自道家太极阴阳五行之说,从宇宙观讲到人生观.他认为宇宙的起源,乃由於「无极而太极」.「太极」是宇宙的本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阴静而生金、木、水、火、土五气,分布四时行焉.」太极为理,阴阳五行为气(阴阳为二气,五行为五气).阴阳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此为周敦颐宇宙论之要旨.在人生方面,周敦颐认为阴阳五行配合得最恰当的就是人,所以万物中以人最为灵秀,禀太极之理,其五行之性,接受太极「纯粹至善」的理,故人之「性」亦本来是善.宇宙既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则人亦有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五常.其见诸实施则不外乎仁义二者(所以配阴阳).仁义之性皆是善的,然用之不得其当,则皆可以变为恶,所以人要不离乎中正,以立「人极」(做人的标准).欲立人极,必须主静无欲,故圣人能主静,而立人极,故其德与天地冥合为一.周敦颐的学说已将宇宙论与修身为人之道揉合一起,由是规模逐渐碓立.
(B) 关派–张载,世称横渠先生,著有《东铭》、《西铭》、《正蒙》等书.其学说从现象的开展立论,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都由於「气」的聚散动静.一气之中又有「阴阳二性」,气之涵有阴性的,是静沉而下降的;气亦有阳性的,是动浮而上升的.气有聚散,气聚则物盛,气散则物毁.气的聚散有一定的规律,故物的成有一定的秩序.此则所谓「理」.人亦由气聚而成,故亦得「性」的部份.故人具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人与万物俱生於天地之间,天地是人与物的父母,人就应该努力破除「我」与「非我」的界限,而使个体和天地万物合一,为达此目的,首先要变化「气质之性」,使之恢复为原来的「天地之性」.「天地之性」就是朱子所说之「理」.张载在《西铭》一文中,阐明吾人对宇宙所应持的态度,以为「吾人之体即宇宙之体」,「吾人之性即宇宙之性」,吾人应该视宇宙为父母,应以事父母之道事之,应视天下人皆为兄弟,天下之物皆如同类.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故张载是碓立「气」在理学中心地位的理学家.
(C) 洛派–程颢、程颐,程颢世称明道先生,程颐世称伊川先生,著有《语录》一书.二程幼年曾受学周敦颐,后居洛阳,是为洛派.宋代理学虽创始於周敦颐,而能碓定宋代理学地位者,则为程氏两兄弟.
二程认为「一物须有一理」,天下万物皆可用理去理解,而且永远不变,「放诸四海皆准」.吾人心中能具备众理,故曰:「万物皆备於我.」而人心既具众理,即能应万事,故:「叔然不动,感而遂通.」於是程颐由此衍出「用敬致知」之说,他认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一方面用敬涵养,勿使非僻之心生.一方面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以穷其理,而求贯通.然吾人心中本具众理,故格物以穷理,实穷吾人心中之理,「性」又是「理」,穷理亦即尽「性」.
至於程颢则衍出「识仁」之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此所谓仁,即万物一体之仁,浑然与万物同体,就是仁者的仁.吾人识得此理之后,即常记而不忘一切行事,皆本此心作之,此即所谓以「诚敬存之」.如此久而久之,自可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到达万物一体的境界后,则吾人之性即得到最大的发展,是谓尽性,将性发展到至善.
(D) 闽派–朱熹,学者称之为紫阳先生,为南宋人,讲学於闽,成闽派.朱子思想宏大,集北宋理学的大盛,使之融合为一,再上接孔孟组成一大理学系统.
朱子的宇宙观,是以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本,而融合邵雍、张载与二程之说,而提出一个「理」和「气」.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有一个「理」的存在,这个客观的「理」就是「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而「太极只是极好至善的道理」,及至表现而为具体的形象,则有赖於「气」,曰:「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由此而解释到人身的形成,「理」与「气」合构而成人,而「气」中之「理」,即人之「性」.他又认为气有清浊,禀气清者,为圣人;禀气浊者,为愚人.人之所以明德修身,就是用来涤除此「浊气」.
根据上述原则,朱子乃提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的主张.他认为修养的目的在於「存天理,去人欲」.方法便是要在「持敬」与「致知」方面用力.「持敬」所以专心致志,「致知」在於「格物」,即「物而穷其理,穷理以故其知」.若能将宇宙事物一一研究,用力既久,自能豁然贯通.至此时,则万物之理皆在吾性中,「众物之表裏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E) 百源学–邵雍,学者称之为康节先生.其学说从宇宙论推论到人生观,认为人为万物之一,亦万物之灵,而「人心」为一切的主体,宇宙万物万事的变化,皆由於人心的观察而生.所谓「万化万事生於心」,而以心为「太极」,因此人要「养心」、「去利欲」,而任「至诚」,则宇宙之道,无所不通,亦可穷天地性理之奥.
(F) 象山学–陆九渊,学者称之为象山先生.陆九渊特别著重於持敬的内在工夫,主张「心即理」,不容有二.以即物穷理为支离破碎,而教人先发明其本心之明,而后博览以应万物之变.尝曰:「学苟知本,六经皆我驻脚.」与朱子读书穷理的见解,大异其趣,下开明代王阳明之心学.
(G) 淅东派–吕祖谦,学者称之为东莱先生,与朱陆同时.吕祖谦虽讲理学,然重视学以致用,论者称之为「事功派」.此外叶通与陈亮亦同样反对正心诚意之学,而提倡事功.浙东派为宋思想界一大转变.
综合上述各派之学理内容分析,实可分为「象数」、「理气」与「心性」三种主要派系.趋向「象数」者,本《周易》象数之义及道教所传的图书而立论,如周敦颐、张载等的理学属於「象数」这一派.另趋向於「理气」与「心性」者,理论多根据《四书》以发挥,程颐、程颢与朱熹以「理」为形式法则,「气」为实质内容,皆为「理气派」之代表人物.陆九渊之学说,重在探讨主观之心,阐发天赋之性,得「宇宙则吾心」之论,为「心性」派之代表.有宋一代的理学家,其所发挥者都不外循著这种以「象数」、「理气」、「心性」三种趋势而行.
理学之影响
宋明理学对后世影响甚大,由朱熹发展并集大成的理学,成为其后几百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元朝恢复科举以朱熹的《四书集注》来考试文人,明清两代也以朱熹的思想为科举的标准答案,康熙在《朱子全书》作序说:“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之规……虽圣人复起,必不能逾也.
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轻视一切权威,谓“六经皆我注脚”.王守仁讲求理于心.陆王强调主观意志、自立精神、独立意识,不依赖别人不迷信权威、不拘于习俗、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凝固了的程朱理学都起着冲击和破坏的作用,对封建朝代的异端思想家、改革家都有启迪作用,对近代、现代的革命人士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看,宋明理学存在着浓厚的泛道德主义倾向,自始就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理想超越现实的弊端,特别是理学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统治者以其道德说教进行片面利用,致使伦理异化,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扼杀人的本性的武器,使之愈益教条化和僵化,必然受至历史的批判.
纵观宋明理学的思想,宋明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它以儒家思想为本体,汲取易学、佛学、道学中某些思想养料以丰富儒学理论,建立了以“理”或“心”、“气”为本位,以“格物致知”或“穷理尽性”“致良知”为方法,以“内圣外王”为目的哲学理论体系,使它具有在哲学思维的深度上、理论体系的严密精致上超过先秦子学、汉唐经学的成就与特色.宋明理学还是一种以道德为本体的人文主义哲学,确立道德为主体的独立性,执着地追求人生精神价值,对培养气节情操,发奋立志,重视品德,以理统情等主体意识结构以及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对宋明理学,应当进行切实的分析,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求真务实”之原则,结合我国当代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吸取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文化,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