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孝孺的历史定位,明史中的描写贴近真实吗?还是月关的描写更靠谱一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21:46:02
关于方孝孺的历史定位,明史中的描写贴近真实吗?还是月关的描写更靠谱一些?关于方孝孺的历史定位,明史中的描写贴近真实吗?还是月关的描写更靠谱一些?关于方孝孺的历史定位,明史中的描写贴近真实吗?还是月关的

关于方孝孺的历史定位,明史中的描写贴近真实吗?还是月关的描写更靠谱一些?
关于方孝孺的历史定位,明史中的描写贴近真实吗?还是月关的描写更靠谱一些?

关于方孝孺的历史定位,明史中的描写贴近真实吗?还是月关的描写更靠谱一些?
《明史》曲笔中的方孝孺——所谓的气节之臣,其实全无气节
风流情圣花和尚
  
  要剖析方孝孺这个人物,不能只看《方孝孺传》,必需要结合《成祖本纪》才见得真切.在《明史》中,《成祖本纪》与《方孝孺传》中有着相当微妙的矛盾之处,关于这点,则无非必是史家的春秋笔法了.春秋笔法,所述虽为史实,但不能以表面文字看,必需要加以分析,做合理推断.
  
  成祖本纪:是日,王分命诸将守城及皇城,还驻龙江,下令抚安军瘛4笏髌胩⒒谱映巍⒎叫⑷娴任迨嗳耍衿湫彰患槌肌1钔跞撼忌媳砣敖<核龋踮诵⒘辍H撼急阜荩畋︾簦敉蛩辍M跎璺钐斓罴椿实畚弧8粗芡鯓⑵胪鯓_爵.壬申,葬建文皇帝.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
  
  ——也即是说,方孝孺死时,成祖已经登基为皇帝了,这草诏一事何来?方孝孺与齐泰,黄子澄皆为钦定奸臣,是必杀无敕的,而且与齐泰,黄子澄皆死于丁丑日,但永乐帝已于己巳就即位了,相隔为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整整七日.
  
  
  方孝孺传: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照此论,永乐似乎有放过方孝孺一马的意思,然后让他起草登基诏书,但这个方孝孺不肯,还挺威武地辱骂永乐帝,然后永乐帝就发怒了,一气之下把方灭了.也即是说,方孝孺死于永乐帝未登基时.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明史》本身是没有错讹的,只是其运用了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始于孔夫子,历代史家皆有延用.《明史》运用这种笔法来记述史实,本身也无可厚非,可恨的是某些人别有用心的误导.
  
  那么,真实的方孝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明实录》的记载是说南京城破,方孝孺被捉,在燕王面前卑躬曲膝,希望得到饶恕,但燕王并没有同意,而是最终与齐泰、黄子澄被明正典刑.这个记载,也许某些人会说是永乐改史造成的,然而,这种结果却是有着非常明确的真实性.那好吧,咱们估且不以此为准,就《明史》而论,虽然未必能得出方孝孺卑躬曲膝的结果,但至少,也能证明此人并非什么气节忠臣,而有关于他的传说,大多属于伪造.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成祖本纪中的记载,方孝孺的死期能精确到丁丑日,方孝孺传中不具备如此精确的时间概念,也只能根据所发生的事情来定一下位,即南京城破以后,永乐登基以前.
  
  再看这两段行文.成祖本纪简单,直接,明了,甚至近乎流水帐.方孝孺传则曲折,生动,渲染力强.两相比较,不论辞彩,只说记述事情的笔法,明显方孝孺传的文学性更强.比如说,先是姚广孝交待云云,做一伏笔,然后,就要正面描写方孝孺与永乐帝之间的冲突了,这一段极富戏剧效果.
  
  于是,我们不难从其中发现问题.第一,为何成组本纪可以精确地以六十花甲日来定位时间,方孝孺传中却含糊带过?第二,既然姚广孝交待过不要杀方孝孺,而且还要厚待,燕王也答应了,为什么永乐还要钦定他为奸臣?钦定的奸臣,不杀,还要厚待,还要令其草拟登基诏书,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所以,如果真有姚广孝交待,燕王答应这件事,那么,方孝孺就不会被钦定为奸臣,并一进南京就索要.
  
  方孝孺什么时候死对于永乐帝都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总之无非是一个钦定奸臣,早死晚死都没关系.但是对于方孝孺来说,就影响大大了.因为,南京城破,殉节自杀的大臣不是没有,而且也不只一个,但是其中没有一个是方孝孺.那么,做为江南士人精神领袖的方孝孺,如此份量的一个人,怎么可以不殉节呢?在某些人的思想意识里,他是不应该活到永乐帝登基以后的,他们无法容忍这个事实.
  
  伯齐以不食周粟著称,为气节之典范,方大儒是何许人?岂会食燕粟,想想都是罪过.但是,方大儒城破之日并没有殉节,反而被“燕贼”抓去,这怎么也要有个说道吧,于是,方大儒的英勇事迹就出炉了——原来,他忍一时之辱,是为了替建文的子弟张目.建文虽“死”,有子弟存焉,他是为存一念而护“正统”.当终于知道自己的目的无法达到时,方才绝望地且哭且骂,以至最后被敌人以酷刑害死.一副末世孤忠之臣的形像也就此诞生了出来……
  
  一个直笔,一个曲笔,这本来并非太复杂的事情……
  
  在《明史》的记载中,方孝孺死期有出入,这出入说明了什么,是怎么来的,我们需要具体分析.那么即便方孝孺晚死,他反正也是被永乐帝下令杀的.若说永乐改史,方孝孺早死几天,晚死几天,对永乐帝能有什么好处?改史的自也是见过,但没见这么无聊地改,如果说他恐惧于杀死方孝孺这个“大贤”,那么完全可以给方孝孺一个自然死亡,比如,死于乱军之中,被火烧死等等……又岂会给改成一星期后明正典刑?相反,真正在乎方孝孺死期的人并非永乐帝,而是方孝孺及其追随者……
  
  永乐帝榜方孝孺为奸臣也是有原因的,同样,在《明史》的《成祖本纪》与《方孝孺传》的对比参照下,这个原因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非常正常.处死方孝孺并非永乐帝一怒之下的举动,而是早就有这种打算,所以榜其为奸臣再正常也不过.
  
  燕王起兵时,无疑是被逼迫的.纵使府中早有筹备,也只是见诸王惨相,以防万一,况燕为北防重地,养军备亦不足奇.
  
  燕王举事初,以靖难为名,称齐泰,黄子澄为首恶,而此二人伏诛,万事皆休,以《明史》论来,也充份体现了燕王之意不过诛齐黄,清君侧,以息国难.至于方孝孺被榜为奸臣,当自此始.
  
  成祖本纪:
  
  癸丑,至大名,闻齐泰、黄子澄已罢,上书请召还吴杰、平安、盛庸兵.天子使大理少卿薛岩来报,谕王释甲,王不奉诏. 夏五月,杰、安、庸分兵断燕饷道,王遣指挥武胜上书,诘其故.天子怒,下胜狱.王遂遣李远略沛县,焚粮舟万计. 秋七月己丑,掠彰德.丙申,降林县.平安乘虚捣北平,王遣刘江迎战,安败走.房昭屯易州西水寨,攻保定,王引兵围之. 冬十月丁巳,都指挥花英援昭,败之峨眉山下,斩首万级,昭弃寨走.己卯,还北平.十一月乙巳,王自为文祭南北阵亡将士.当是时,王称兵三年矣.亲战阵,冒矢石,以身先士卒,常乘胜逐北,然亦屡濒于危.所克城邑,兵去旋复为朝廷守,仅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无何,中官被黜者来奔,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王乃慨然曰:“频年用兵,何时已平?要当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十二月丙寅,复出师.
  
  ——燕王闻说齐泰,黄子澄被罢,上书让建文收兵,建文让燕王缴械,彼此间互不信任,燕王不缴械,建文也不收兵,反而吴杰,平安,盛庸还有举动.于是燕王派出使者武胜上书,问原因,本来准备和谈了嘛,还搞军事行动,但是建文的举动是把使者武胜抓了起来.既然建文已经撕破了脸,还有什么好说的,那只好接着打了.燕王退回北平后,祭过阵亡将士,重整兵马,自此已经下定决心,要来个鱼死网破,走上一条最终的不归路,胜,便取而代之,败,家破人亡,再没什么好说的了.于是,十二月丙寅,复出师.
  
  在这里,方孝孺又扮演了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请看方孝孺传: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王闻齐、黄已窜,上书请罢盛庸、吴杰、平安兵.孝孺建议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急令辽东诸将入山海关攻永平;真定诸将渡卢沟捣北平,彼必归救.我以大兵蹑其后,可成擒也.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尽赦燕罪,使罢兵归籓.又为宣谕数千言授嵓,持至燕军中,密散诸将士.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五月,吴杰、平安、盛庸发兵扰燕饷道.燕王复遣指挥武胜上书,伸前请.帝将许之.孝孺曰:“兵罢,不可复聚,愿毋为所惑.”帝乃诛胜以绝燕.未几,燕兵掠沛县,烧粮艘.时河北师老无功,而德州又馈饷道绝,孝孺深以为忧.以燕世子仁厚,其弟高煦狡谲,有宠于燕王,尝欲夺嫡,谋以计间之,使内乱.乃建议白帝:遣锦衣卫千户张安赍玺书往北平,赐世子.世子得书不启封,并安送燕军前.间不得行.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燕王不听.
  
  ——原来方孝孺就是在此间做梗者.燕王先时让建文收兵,方孝孺就在里边搅混水,让建文假意敕燕王,其实非要达到擒拿的目的不可.奸文方是明白的虚情假意,而燕王方面则是颇多顾虑.而方孝孺还出了个馊主意.乃至于“又为宣谕数千言授嵓,持至燕军中,密散诸将士.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意图通过薛嵓来收买燕军将士,明显居心不良,但是这个薛嵓却没敢执行.然后因为盛庸,平安,吴杰等人有行动,燕王派武胜去问奸文原因,奸文本来想答应合好,又是这个方孝孺从中做梗,原来武胜不只被抓,还给杀了.从此,燕王与奸文的叔侄之情,君臣之义彻底绝裂.悉是拜方大儒所赐. 方孝孺还要搞离间,让朱高炽充大头,结果朱大头连看都没看,直接把那东西交给燕王了……对此种种,燕王将如何视方孝孺?方孝孺种种手段,无非欲置燕王于死地……
  
  通过以上原因,燕王破南京,大索奸臣,榜上不独有齐泰,黄子澄,而且有方孝孺,可以说是完全都在情理之中.
  
  据此种种观来,非明史不实,只是其笔有曲,俺只做剖析而已.方孝孺之举,未必就是忠于建文,恐是为邀功.而建文混沌,不可救药,乃至失势.燕王一直以来其实非主动,胜算亦不大,直捣金陵无非破釜沉舟,做最后一番挣扎.因为持久下去,空疲其军,空扰其民,他已无别路可走.

  成祖本纪:是日,王分命诸将守城及皇城,还驻龙江,下令抚安军瘛4笏髌胩⒒谱映巍⒎叫⑷娴任迨嗳耍衿湫彰患槌肌1钔跞撼忌媳砣敖<核龋踮诵⒘辍H撼急阜荩畋︾簦敉蛩辍M跎ᛎ...

全部展开

  成祖本纪:是日,王分命诸将守城及皇城,还驻龙江,下令抚安军瘛4笏髌胩⒒谱映巍⒎叫⑷娴任迨嗳耍衿湫彰患槌肌1钔跞撼忌媳砣敖<核龋踮诵⒘辍H撼急阜荩畋︾簦敉蛩辍M跎璺钐斓罴椿实畚弧8粗芡鯓⑵胪鯓_爵。壬申,葬建文皇帝。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

收起

方孝孺确实是典型的忠臣误国,书生无用型的。但是月关写锦衣夜行总要分出个善恶吧,然后他的刻意美化了朱棣这一边,部分的粉饰了历史。

不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