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7 10:14:37
怎样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怎样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怎样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及其一元化指导地位.2005-11-1

怎样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
怎样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

怎样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及其一元化指导地位
.
2005-11-17 贾松青

为什么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在现阶段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这是一个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真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之所以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不仅是由于它的哲学基础的牢靠性,决定了它的理论生命力;而且是由于它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本质,决定了它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心骨";还是由于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发展体系,决定了它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导航灯". 

一、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化指导地位的牢固性

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两大关系时,是从厘清和回答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开始的.马克思在通过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代表的历史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论战和评析中,依据自然科学史的广泛材料,考察当时工人运动的实践活动,揭示出事物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的实质,以卓越非凡的智慧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最高哲学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也就是首先认定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科学的.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实事求是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这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对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和扬弃中确立的.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来,始终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它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个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不断开辟唯物辩证法的认识新领域,以崭新的科学姿态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的思想武器,指导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它深刻地揭示了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确立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和反作用,阐发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和个别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从而进一步创造了阶级、政党、国家、民主、法律等一系列关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正是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智慧之光,始终不渝的照耀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前进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之树之所以常青,不仅在于它的创始人解决了哲学领域里的"两条基本路线"问题,奠定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为人类,主要是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不断地武装和激励着后人沿着创始人指引的正确路线坚定不移地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作斗争,从而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以毛泽东、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路线,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灵魂,自觉地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贯穿于党的思想路线之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且善于在这种伟大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党从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出这样一个十分正确的结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就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总结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概括和提炼出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又根据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和拨乱反正的需要,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里强调的"解放思想"的根本点,仍然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决思想上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一切"左"的和右的思想倾向,其精神实质,仍然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六大在总结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历史任务,又进一步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里的"与时俱进"强调的是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坚持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出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其本质意义仍然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总起来说,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精髓.过去,我们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胜利,是靠实事求是,今天,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发展,仍然要靠实事求是.因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灵魂,是指引我们党不断走向胜利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点.

二、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特质--科学社会主义的合规律性,决定了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化指导地位的主导性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古典哲学和古典经济学的合理因素,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精炼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体系.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者,精辟地说明无产阶级实现革命和专政的道路,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原则,尖锐地批判了当时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流派,高瞻远瞩地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命运归宿,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客观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社会主义提供考察社会本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进一步指出,在阶级社会里,这些规律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新旧社会的更替是阶级斗争的直接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力量,而不是那些个别英雄人物.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真正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特殊的本质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和解决这一历史任务的根本道路.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理论基石,才使科学社会主义根本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才使科学社会主义能够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才使科学社会主义能够为无产阶级指明斗争的目的、性质、道路和手段,才使科学社会主义能够凝聚所有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创建新世界,才使科学社会主义能够成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理论纲领.

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说话,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的强大生命力来自它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宏篇巨著使工人们看到了他们陷于悲惨处境的"秘密",使工人们看到了他们被压迫被剥削的根源.因此,在他们领导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中,被当时的工人阶级誉为"有阶级觉悟的无产者所信任的国际伟人".这样,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创建初期就成了指引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去争取解放的理论武器,赢得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充分信任.正如恩格斯在1881年所说:"马克思由于自己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就已经赢得了这样的地位,各国工人运动的最优秀的人物都充分信任他.他们在紧要关头都向他请教,而且总是发现他的建议是最好的.所以,并不是马克思把自己的意见,更谈不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这些人自己来向他求教的." 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它的生命力越发显得强大,引导着共产主义理论不仅在欧洲传播,而且在亚洲、美洲、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都传播开来,直至变成了许多国家无产者砸碎旧世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和人民民主政权的伟大实践指导思想.尽管二十世纪末期出现了苏联、东欧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崩溃,但它并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更不能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相反,它恰恰说明,谁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谁就会在实践上把无产阶级和人民的政权引向歧途,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历史是最好的"镜子",苏联、东欧的剧变,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上了生动的一课,它以丢掉人民民主政权的惨痛教训告诫人们,惟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永葆革命的青春.时至今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事实,并没有改变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崇拜,丝毫没有削弱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思想体系的真理光芒.反而,进一步激励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了谋求本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去奋斗.

三、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标志--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决定了它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化指导地位的持续性

科学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该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学说从诞生到今天,不断的指导着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着英勇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它本身又不断地从各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实践的土壤中吸取丰富的养料来补充、丰富和发展自己.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对伟大实践的创造性概括,必然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在俄国,列宁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国胜利的理论, 并将它付诸实践,不断地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毛泽东在他的《实践论》、《矛盾论》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著作中, 深刻地阐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他在总结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 肯定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并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改革开放以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论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邓小平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恢复和坚持了实践的观点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以及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行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既要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又要超越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中国共产党人实现这种超越,首先要实现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超越,即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和实践空间,与时俱进,敢于超越前人,又为后人必然超越现代人开辟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中国的社会主义如何战胜挑战,除了要有坚定的信念,更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发展与理论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展现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通过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如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主要观点的"三大规律"认识论思想; 以"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价值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这些思想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现代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创新、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进一步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而且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种吸引力和感召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以先进的意识形态的无形力量吸引着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去拼搏、去奋斗.不仅如此,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还因其极大的吸引力影响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记得前苏联的一位共产党人在谈到中国的发展和前苏联的改革时认为,中国和前苏联的最大不同在于中国有了邓小平理论.由此可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吸引力之一斑.

人类社会实践无止境,科学理论的创新无止境.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私有财产等内容写入宪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紧密结合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总结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创建廉正建设新机制等新思想、新理论,迈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步伐,推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

当前,在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前景无限广阔.作为理论研究和理论教育的工作系统,既要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也要积极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活动,敢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社会发展的新规律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新问题,敢于创造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新话语,自觉做到敢于讲真话,又善于讲新话;敢于讲实话,又善于讲"老祖宗"的话;既要善于讲西方先进的"洋话",更要善于讲中国特色的"土话".从而,自觉地做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积极参与和推进理论创新.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作出科学回答.近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又为理论创新提出了很多重大课题,如经济建设方面要突出回答"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如何发展" 的问题;政治建设方面要突出回答"靠谁执政"、"为谁执政"、"如何执政"的问题;文化建设方面要突出回答"靠谁繁荣"、"为谁繁荣"、"如何繁荣"的问题;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要突出回答“靠谁和谐”、"为谁和谐"、"如何和谐"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关注和回答的重大问题.作为地方社会科学院, 我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从总体上要面对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要坚持四个"着眼于":一是着眼于大事,努力研究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二是着眼于世界,要以全球的眼光去审视和研究世界文明的冲突和交融,文明共享与文明的自我认同;三是着眼于长远,也就是理论研究工作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作风,多一些战略性、宏观性的研究;四是着眼于当代,立足于实际,开展应用性研究,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探索成果和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