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5:23:07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作文与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和语言能力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但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呈现“少作为”和“低成效”的状态:
1、作文训练的不够重视.
教师重阅读,轻写作.除了学校规定的每学期6—7篇大作文之外,教师不再对此投入时间和精力.理由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与教学投入不成正比,与其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将精力主要放在对学生的阅读训练上.
2、作文训练的无序性.
教师在作文训练中不太关注学生身处何年段,不太关注学生以往的“学得”和“习得”,在课前随意挑选个作文题目,放手让学生做,然后每次念几篇较好的文章作为评讲的对象.他们认为指导作文没有头绪,而写出好作文主要是靠学生的灵感和悟性.
3、作文训练的事倍功半.
教师对写作有一定量的训练,随笔每周,大作文定期,而教师兢兢业业地对字、词、句精批细改,教师整日埋于习作堆中,学生的习作有时不能即时反馈,学生写了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文章再拿来讲评,教师是情绪激昂,而学生早已是情绪全无.
在这些教学状态下,多数学生面对作文提不起兴趣,在过程中缺少成功感的获得,他们认为写出好作文与自己无缘,这只属于班中永远的几个精英.
而《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条更强调了语言潜能开发的重要性,而作文教学所承担的重任责无旁贷,同时《新课标》特别强调“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有所提高,实现《新课标》课程定位中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我们必须反思以往的作文教学,尝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作文教学的“有效”
从《新课标》而言,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有效实现学生进步和长远发展的教学活动.
从实践影响而言,它是基于提高教学效益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所谓效率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花最少的时间,取得质量高,令人满意的最大效果.所谓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决定某些可控制因素应该如何取值,才能使所选定的目标达到优化.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最优的”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意思.他认为,这个标准有教学效果、时间支出、精力和物资消耗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时间,既提高质量,又不增加负担.
有效的作文教学应该是在有限的时间支出,精力支出的条件下让作文水平处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相应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并能在作文训练中不仅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江绍伦认为:“由于教学是一个人际关系的过程,教师在这过程中传递情感、知觉、技能、观念以及处理各种抽象关系的方法,所以,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为了使交往富有成效,必须对合适情境中的合适的人使用合适的字眼”,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种动力活动,它的有效性取决于作为教师所承担角色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成就的目标和学校组织的性质等方面的判断.教师一定要根据以上几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条件.
三、实施作文教学“有效”的途径
有效作文教学的展开关键看教师,教师必须在与学生的有效交往中完成自己的任务判断:以下我着重谈我在作文教学中对有效教学的任务选择————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的有效;教学评价的有效.
1、教学目标的有效------作文教学呈现有序性
如今有些教师着重于学生的原生态的写作,他们放手让学生写,让学生到活生生的生活中去汲取作文养料,这值得我们借鉴,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因为我们的生活与作文训练不可能同步进行.散漫而不可捉摸的生活,给作文教学不可避免地造成随意性.另外,从我从教学校的学情来看,学生对于“怎么写”的困惑比“写什么”更大.所以,我认为,有效的作文教学必须呈现系统、有序的教学.
那么,如何呈现有序呢?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从作文能力的培养着手,将这个有序细分为:观察能力(积累素材能力)的培养——构思能力(审题布局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评价能力(自我完善修改能力)的培养.还有的教师从文体的角度来形成有序:记叙文能力的培养——说明文能力的培养——议论文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序无定法,而这个序的确定一定要针对你所面对的学生已有的学习状况而定.比如我接手高二年级以后,发现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方面已有章法,而对议论文的写作认识模糊,写出的文章会出现“非驴非马”的不知是什么文体的作文.于是我就将高二作文教学目标定在“能写规范的议论文”.为了完成这个总目标,我再细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l 学习“证明观点型”的议论文写作:比如《开卷有益》、《要慎独》------而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又要分几步:学习布局文章结构;学习组织材料论证观点;学习利用材料评析观点.
在整个议论文写作的训练过程中,这几步如地基一般尤为重要,而每一步教师可以通过几节课循序渐进地来组织教学.本着这个序,在教学中学生只要是能够完成每次作文训练的一个重点目标就算达标.这样抓住关键点,一次作文训练解决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每次作文训练中目标明确,练有所得.
l 学习“选择自己观点并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比如《知足者常乐》和《知足者不常乐》;《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
l 学习“表述自己的观点并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比如针对一则新闻或一个寓言故事自己确定观点并展开论证------
l 学习“论证比喻性论点”的议论文写作:比如《剪枝却为树成材》------
l 学习“关系类题目的写作”:比如《付出与索取》、《幸福和忧患》、《一步与一生》、《走和停》------
l 放手“话题作文的写作”:在学会了行文的章法之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利用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展现个性.话题作文的题面不直接表明立意倾向,不提出观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立意
l 强调行文的“思辨性”.这一点是对高二下学生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教师必须将“让学生的文章体现真情,展现真思,闪现思辩的光辉”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比如在写有关“爱”的话题作文时,很多学生的文章只是停留在展现爱的层面,文章呈现的只是充满了爱的一个个场景,缺少对现象背后的思考.而有些学生就拥有属于自己的较为成熟的思索:有学生从“爱”这个字的繁体字入手,繁体字的“爱”表示两只手从身体里把心捧出来,就是说爱要“用心”,然后再从心拓展为爱是真心、爱是忠心、爱是同心-----;有学生认为爱是无私付出,而有学生认为爱要双向才是完整的(思索子女只有感恩于父母,与父母之爱形成双向的回环才是完整的);有的学生开始对社会冷漠现象展开思索:“是屋外的铁门锁住了人们的爱,还是自己的心丢失了爱”;还有学生从“爱”与“喜欢”两词的区别去进行思考------
作文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次训练都应是一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达标”任务,因此教师要根据所在学校、班级学情的特点确定自己作文教学的序,让每次的作文训练都有特定的目标训练,保证作文训练的有序、科学,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2、教学方式的有效-----作文练习呈现多样性
如果作文训练只局限在两周一次的大作文,肯定是不行的.教师要多进行几十字或三四百字的小作文训练,让写作练习呈现多样性,从而实现教学方式的有效.而这关键要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资源,让我们的教材给我们的作文练习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l 遣词造句训练:这种训练需要的时间很少,教师可以利用好平日的课堂教学多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这是一种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行为,学生会逐渐对自己的语言运用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别了,哥哥》一文,可以设置这样的环节,填词句练习:
殷夫不要_______,而要_______,他想象普罗米修斯________,即使_____,也________.他的别,不是_______,而是_________.
l 以读带写训练:阅读和写作,从语言文字训练的角度看,前者着重对语言的理解,后者着重对美的感受和鉴赏.学生在阅读中所感受的美,对学生作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指导作用.教师灵活运用各种形式坚持以读带写,这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也是在有限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文字训练的有效方式.在训练中,我们可以采取这些形式:
缩写.它能训练学生精简文字的能力,这种方式较适合小说这种体裁,如《项链》等课文.
补写.这种方式较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令其能专工于人物、景物细部的描写、刻划,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如补写《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贝尔曼雨夜画树叶的情景.
改写.这也是促进学生拓展思维的方式.如将柳永的词《雨霖铃》改写为一个分别场景的描写.
仿写.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我们的语言是在不断的模仿中成长起来的.比如由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仿写《______的秋》
写串联词.这种方式更有实用性,利于调动学生兴趣.比如假设学校有一场文艺演出,让学生为主持人在《窦娥冤》和《西厢记——长亭送别》两个节目中间写一段串联词.
l 一文多题训练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可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训练的角度设置不同梯度的作文题,一文多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在阅读完梭罗的《瓦尔登湖》后我布置了三道选做题
1、概述文章的主题
2、《瓦尔登湖的美》
3、《他,是幸福的》
三个题目是按照学生的程度分为三档,1题是完成阅读任务,训练学生概括能力,2题是感受并再展现瓦尔登环境的美,3题是真正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心田.无论选做何题,训练的角度虽有不同,但每个学生都能各取所需,从而认真写作.
再比如学完《告别权力的瞬间》,我也布置了三道选做题
1、课外阅读有关华盛顿的文章,积累素材
2、半命题小作文:为官一任,就要________
3、半命题小作文:________的瞬间
这三个题目第一道是拓展学生阅读,利用课本资源积累自己的论据库;第二道训练的是议论文组织材料论证论点的能力,第三道题目针对的是记叙性文章细节描写的训练.
一文多题的训练,有时可注重学生不同的程度,有时可关注各种文体的写作,它与遣词造句、以读带写训练一起以写作多样性夯实了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成为我们教学方式的切实有效的抓手,而教师对于这种切入点更小的作文训练,更应是“观其大略”,注重讲评,而不是“精批细改,追求完美”.
3、教学评价的有效-----作文评价呈现分层性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三维课程目标,重视对作文主体的关注,提出“为学生的自主作文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从而确立了学生是作文主体的作文教学理念.如果学生的学习智力被充分地调动,就能有效地学习,而写作也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有效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以往的作文课堂训练,教师总是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去判断学生的高下.其实,这种评价欠于公平.例如,按照高考作文70分的评分标准,以往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如果得到三类上的49分应该是并未达标,而以往写作基础很差的同学如果得到49分应该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立足于促进每个学生的有效发展,实施分层性评价是一种尝试.
l 充分了解学生的写作状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我们会发现,即便是擅长写作的孩子也有个体差异,有的孩子长于抒情,有的孩子长于哲思,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写作的状况,才能进行有效地分层评价.
l 让每位学生的头顶都有一个“跳一下就能摘得到”的苹果.在以往的作文教学评价体系下,不会写作的同学怕写作文,认为自己写来写去写不好,永远写不好.而会写作文的同学每次都得到表扬,认为自己不错了,又缺乏再进一步的动力.所以,在每位学生头顶放置一个苹果,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都往上跳一跳,摘得苹果,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l 设置不同的评价奖励机制.
1、小组激励制:凡是大作文可以达到50分或者达到二类卷52分的学生可以为该小组积累分数每人3——5分.
2、印刷激励制:凡是优秀作文在全年级印刷分发,而较于以往习作有大进步的学生,作文在本班印刷分发.
3、再稿激励制:对于上次作文不达标的同学实行再稿制,与初稿相比,只要提高5分以上就进行表扬.
4、小题大做制:对于写作较差的学生发现他们行文中的某一处小的闪光点,抓住不放,大做文章,大张旗鼓地表扬.
5、面谈商讨制:对于二稿仍不过关的学生,进行面谈,鼓励其从头再来.
案例:学生钱某,原先对作文相当排斥.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他的作文在规定时间内都只能写400----500字.我发现他的理科成绩尚可,逻辑思维能力也正常,只是表达的滞后和对语文学科的不自信让他与这门学科的距离越来越远.于是在教学中我就给予他更多的关注,从他平日用的一个好词、好句开始表扬,渐渐我欣喜地发现他在行文练习中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修辞手法了.语言训练跟上了,他就能够较为通顺地表达自己原先有却说不清的想法.自信心的提升让他一天比一天对自己更有要求.原先我对他的预设目标是48分,但他表现出了不服气,还将稿件带回重改,几经反复,后来他在当堂习作有关文化遗产的话题作文中写到:“在故宫,你见到的是涌动的人群;在桂林,你见到的是‘到此一游’的字样;在周庄,你见到的是热闹的古街.而故宫宫殿的雄伟,桂林山水的甲天下,周庄古镇的娴静,这些才是你希望见到的风景吧.为什么当它们与文化遗产之名挂钩时,就物是人非了呢?其实,这在于人的心.由于权威的认定,引起了品牌效应,人人都希望一览这文化遗产,这就使人流快速地增长了.而人流的增长,就会使一些恶习被带来集中展示,这就是游客的心.当这些文化遗产被确定时,那些有头脑的精明人则会马上想到钱,把这些作为生财之道,这也就是商人之心.呜呼,如若这样,那宁可放弃这一头衔,还那些文化遗产一个清净.”他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如今人们更关注文化遗产的名而忽视其实质作法的忧虑,很有自己的见解.
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都有被认可的需求,只有当表现和评价结合起来的时候,才会真正地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一次表扬、赞赏,表面上只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但它往往会对学生内心产生深远的影响,触及学生的心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这种分层的评价方式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对写作不放弃,鼓励学生作文的热情,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鲁迅先生认为:文章该怎么做,他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作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群基础不同,禀赋不同的学生个体,我所做的尝试也就是从目标、方式、评价三方面努力,让学生能够多看多练,从而尽量达到教学效果和时间支出的最优化,让作文教学更加有效,让每个学生都能“乐于表达”,“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将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完成人生的一种成长和历练.
参考书目:
1、江绍伦《课堂教育心理学》
2、陈旭远《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3、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
4、万明华《有效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