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功绩和不足之处同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21:17:21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功绩和不足之处同上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功绩和不足之处
同上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功绩和不足之处同上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占有显著而醒目的一页,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出生在东周末年.当时东周已经开始衰败,有7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他们之间发生了历时几百年的“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征战,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在当时的分裂割据局面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后,秦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到战国末年(秦始皇诞生)时,秦国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已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基本条件.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亲政后,选拔了许多得力武将,对其它六个国施展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各个击破的策略,于公元前221年灭掉了最后一个国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即秦王朝,自号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方面废除了商周以来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宣布郡官职位不能继承,国家大事由皇帝亲自主持,重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官定期调动位置,以防他们建立势力范围;修建驰道、直道,连通首都与各郡.秦始皇所确立的这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政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此外,秦始皇还推行了许多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措施.他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融合和文明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秦始皇时期,改革后的小篆文字及隶书文字开始兴起,并完成了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变.以后虽改朝换代,各地语言不同,发音各异,但统一的文字却把整个中华民族始终联系在一起.他所改制的方孔圆钱形制在中国货币史上沿用了两千年之久.
这位皇帝在公元前213年,为了推行新王朝制度,采纳了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工、兵、农书、法书、医书和秦朝史籍之外的各国史书和其它书籍,使全国各地纷纷燃起了烧书的烈火.焚书的第二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打击异端思想,借故将在咸阳的460余名读书人活埋,将其余的人全部流放到边远山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焚书坑儒”不仅将中华民族千余年文化发展的结晶付之一矩,更严重的恶果是扼杀了学术探讨的自由,中断了春秋以来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而且从此开了中国历代王朝大兴“文字狱”的先河.
在对外政策上,秦始皇开展对南方和中国所属其它地区的大规模征战.在南方征服了“百越”,在北方沉重打击了“匈奴”.为了阻止“匈奴”对北方边境的骚扰,秦始皇调拔大批人力物力,在燕、赵、秦原修筑长城的基础上,重新修补,新筑,把北方长城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巨大高墙,这就是代表中国悠久历史见证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为了求得长生不死药,不惜数次花费巨万钱财,还将3000童男童女送去葬身海底,尸喂鱼鳖;为修自己一座陵墓,发70万刑徒,终年累月地去营造;修阿房宫、筑长城、击匈奴、戍边塞……这些都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人民在横征暴敛,苛捐重税和无休止的徭役下已无法生活下去.剌杀秦始皇的事多次发生,但都未成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公元前209年,农民陈胜、吴广带领广大不堪忍受剥削的农民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秦王朝很快就崩溃灭亡了.
秦始皇既是中国历史长河转折点上的伟人,又是后人眼中的暴君.
在汉朝除了高祖刘邦,最有名的就是武帝刘彻了.但就成就而言,武帝又超过了刘邦.西汉在武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
少年皇帝的雄心
金屋藏娇
武帝出生于公元前156年,父亲就是汉景帝刘启,碰巧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等他出生时就已经是皇子了.武帝的母亲是王美人,美人是嫔妃的一种等级.后来传说在武帝母亲怀孕时梦见了太阳钻入怀中,汉景帝听说了,很高兴,认为是个吉利的梦,预示着小孩子将来会有大作为.
但刘彻的母亲因为不是皇后,所以她生的儿子按照封建时期的规定不能继承皇位,不过,后来他终于如愿地当上了太子,最终登上了皇位.
在武帝四岁时,景帝封他为胶东王,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刘荣.后来,武帝的命运转折靠了景帝的姐姐长公主的帮助.长公主有个女儿叫陈阿娇,开始长公主是想把自己的女儿许给太子刘荣,将来太子一即位,女儿就是皇后了.但是太子的母亲栗姬却不领情,这使长公主非常生气,从此与栗姬作对.这使武帝成了获利的"渔翁".
长公主将目光转向了平时也很喜欢的武帝,但武帝的父亲景帝不太支持.长公主便想办法促成了此事:有一次,她在景帝的面前故意问武帝愿不愿意要阿娇做他的妻子?武帝也很喜欢阿娇,见姑姑问,便很大方地说:"以后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要亲自建造一栋金屋子送给她."父亲景帝见武帝和阿娇也很般配,便同意了这门亲事.
时来运转做太子
长公主并不是一般的公主,他在景帝时也算得上是个很有地位的人物,她对景帝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她的极力策划和帮助,加上武帝自己的表现,景帝最终选择了武帝这个才华出众的儿子做了太子,同时,武帝的母亲王美人也被升为皇后.此时的武帝刚刚七岁.
武帝做了太子后,更加勤奋学习,景帝还给他请了很有学识的卫绾做他的老师.武帝的学习范围很广,包括了骑马、射箭和经学与文学.
改革受阻
到了公元前140年,十六岁的汉武帝正式继承了皇位,他雄心勃勃地想将文景之治的盛世继续下去,但在初期却遇到了阻力.这主要是当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即武帝的爷爷汉文帝的皇后.从她做皇后到这时,已经有了四十年,本家族在朝廷的势力很是庞大.按照规定,分封的一些王与侯都要到各地自己的封地去,但窦氏的亲属们都不愿意到那些边远的地方去,都留在京城.互相勾结,违法乱纪的事经常发生.对于窦氏来说,她和武帝的治国思想也有很大的区别.
窦氏喜欢的还是在汉朝初年很盛行的黄老思想,即远古的黄帝和近世老子的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这是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基本治国思想,这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现.但到了武帝时期,因为分封的诸侯王们对抗中央,所以迫切要求加强中央的权利来压制地方势力.这是武帝和窦氏太皇太后的思想分歧.
武帝即位后便开始实行自己的政治方略: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掌管朝中大权,如让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军权.同时,许多的儒生也被他重用.为了更多地选拔人才,武帝还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当时叫做"贤良方正".有名的董仲舒就是在这次推荐考试中得了第一名.武帝召见他,探询治国的良策.董仲舒便将自己的一整套经过发展的儒家治国思想说给武帝听,武帝非常赞赏.
但武帝此时还没有力量和自己的奶奶窦氏较量,在他任命的重臣赵绾提出窦氏不应在干涉朝政时,惹恼了窦氏.窦氏逼迫武帝废除了刚刚实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自己任命的丞相和太尉也被迫罢免,有的大臣被逼死狱中.然后,窦氏宠信的人接替了这些重要职位,听从窦氏的命令.这对武帝是一个打击,但武帝有年龄的优势,他没有从此消沉,而是养精蓄锐,等待着时机.
四年之后,即公元前135年,窦氏去世,时机终于来了,武帝马上将窦氏的人一律罢免,将田蚡重新重用,做了丞相.治国思想也采用了儒家的主张,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对付地方的豪强势力.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融进了法家和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首先是思想上的统一,即独尊儒家的学说.其他有宣扬君主权利来自上天的赐予,使皇权神化,以及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先对百姓进行教育,教育无效时再用刑罚来镇压,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在被武帝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武帝的骄人政绩
汉武帝的政绩主要包括了加强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改革,以及经济制度和对外关系.
加强中央集权
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汉武帝做了很多工作.
当时的丞相负责管理文武百官,实权很大,所以皇帝有时就不如丞相的权力大,这是皇帝们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在武帝即位后,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主要是削弱相权.
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还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这就是原来做丞相的都是开国的功臣,而现在他们基本上都已经年老,或者去世.武帝便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来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们,掌握国家政权,同时通过打击丞相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在公元前124年,武帝便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来做丞相,这样就改变了以前总是由贵族来做丞相的惯例.
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措施就是颁布了《推恩令》.在高祖刘邦时期,曾经封了很多刘姓的王,叫做同姓王,但后来这些同姓王的后裔却横行乡里,对抗中央,不肯听从中央的命令.为了彻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武帝就颁布了这项命令,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
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公元前106年,武帝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刺史在六个方面对地方进行监督,即"以六条问事":一是豪强占田超过了限制数量,而且恃强凌弱;二是郡守不遵守诏书、法令,欺压百姓,横行地方,贪污腐败;三是郡守审判案件不体恤百姓,草菅人命,随意赏罚,被百姓所嫉恨;四是选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排斥贤能之人,任用小人做官;五是郡守的子弟们仗势欺人,郡守也为子弟向下属求情,使下属枉法办事;六是郡守不忠于皇帝,而是和地方的豪强们勾结,搞权钱交易,损害国家利益.
刺史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郡守和地方的豪强们相互勾结、对抗中央,重蹈原来同姓王犯上作乱的局面出现.同时,刺史也要负责向中央推荐认为较好的官吏,对于政绩不好的还可以罢免.
刺史的地位在当时是相当高的,相当于钦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还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就"刺史"名字本身来说,其实它已经具备了这种特点."刺"即是刺举,也就是侦视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官僚制度改革
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官吏的选拔制度改革来实现的.当时还没有隋唐时期以后的科举制度,主要是推荐制,即察举制.但原来的并不理想,推荐的人亲属占了绝大部分,贤才却不多.这对于急需人才治理国家的武帝来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武帝在继续推行汉初的察举制的同时,扩大了察举的范围.在汉朝初期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武帝增加了儒学、明法(即明习、通晓法令)以及德行、学术等科.
武帝命令郡守向中央推荐贤才,否则就以不举孝廉罪处罚.同时允许官吏和百姓上书评议政事.武帝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选拔出了有德有才的人.
武帝又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设立了"太学",成为封建官吏的培养文官的学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家设立的大学,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讲课内容,学生是国家选拔的杰出青年和各地郡国推荐的青年.在太学学习一年之后,再通过考试的,依照成绩分等级来任命做官.从此,儒士们开始大量地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和民间的封建思想意识逐步建立巩固.到宋代,特别是在明朝和清朝时,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峰,封建枷锁对人民特别是对妇女的压迫也到了顶峰.
经济制度和对外关系
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在加强经济管理权力、打击商人的同时也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指导思想.
首先,武帝将有巨大利益的盐、铁、酒这些有关百姓生活和国家稳定的商品的专卖权收归中央,从煮制、冶炼、酿造直到销售,都由国家来负责经营,并制定了法令来严格限制私人的经营.
盐铁的专营起因于战争.当时,由于对外战争较多,国家财政比较困难,但是那些富有的商人们并不想对国家做些贡献,而且其富有的程度使他们有了和郡县及国家对抗的力量.最后,武帝听从了经济学家桑弘羊的建议,将这些都收归国家来经营,一是打击了商人势力,同时国家的收入也会大幅度地增加.
第二,是推行均输令和平准令.这是武帝时期封建国家运用行政的手段来干预市场、调剂物价的重要措施.平准就是由中央大司农的属官平准令来负责京城和其他大城市的物价平抑工作.在丰收的季节,因为粮食价格比较低,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由国家以高价来收购,等到第二年粮食贵时,再由国家平价卖出,达到平抑物价的目的.这使大商人们失去了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的机会,同时也稳定了国家的政局.
第三,是推行告缗令.公元前119年,武帝推行"算缗",这是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规定商人们都要向官府申报自己的财产数,然后根据财产征税,每二千钱征收一算,即一百二十钱.但商人们为了少交或者不交,就隐瞒不报或者少报.所以,在公元前114年,武帝又下令实行"告缗令",即鼓励人们告发不遵守"算缗"的人.告发的人可以得到被告发商人财产的一半作为奖励.命令一下,全国的商人遭到了沉重打击,中等以上的商人基本上都破产了.
武帝的这种抑商政策虽然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但严重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积极性,使当时的商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在武帝时期,还有其他的抑商措施,如商人不能坐车,不能穿丝绸衣服,不能携带武器,他的后代也不能做官.这种歧视商人的思想影响到了后来的封建社会各个朝代,一直到现在,这种思想还没有完全消除.
在武帝时期,对外关系以及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最有名的就是对匈奴的战争,武帝不断地派遣兵将打击匈奴,将匈奴往北驱赶,使之不再对汉族地区产生威胁.这使北方的局势基本稳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还有,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的一些国家夹击匈奴,最终确立了汉朝对西域诸国的宗主地位,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武帝还使现在的新疆和甘肃地区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范围.当时东北方向的版图则扩展到了现在辽东半岛和鸭绿江和浑江一带.
西汉武帝刘彻
晚年的错误和悔过
汉武帝虽然政绩突出,但他也很奢侈,宫殿、苑囿建了很多,对外国的使者和来汉贸易的商人也摆大国的架子,任意赏赐.此外,武帝和秦始皇一样也喜欢巡游,而且次数也有十几次之多,公元前110年那次巡游里程达到了一万八千里:从长安出发,先到北面阅兵,再南下到了中岳嵩山,然后向东巡游海边,接着到泰山封禅,又沿海岸往北到了碣石(现在的河北昌黎),此后向西经过九原(现在内蒙古包头)再回到长安.
这次巡游里程和花费都超过了秦始皇,在武帝刚即位时,由于有文景之治的基础,国家还很富足,但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争,国库已经快要空虚了.
武帝年老之后,和秦始皇一样也想长生不老,相信鬼神,相信仙药.这使他在晚年的时候犯了一些错误,主要是方士栾大之祸和江充的"巫蛊"之祸.
在公元前112年,一个叫栾大的方士到了长安,胡说自己经常在海上来往,见到过仙人,也找到了长生不老药.一直想长生不老的汉武帝轻易地就上了当,封他做将军,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嫁他.武帝还给他刻了一枚玉做的印信,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用玉来做印,叫做玉玺,其他人如果敢私刻玉玺,就是犯上作乱的大罪.武帝给栾大玉印,可见对他的重视和迷信.但在公元前110年,栾大骗局被揭露后,武帝便怒斩了栾大.不过,武帝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接着派人到海上寻找神仙、求取仙药,想着长生不老.
至于江充的"巫蛊"之祸,给武帝的打击就更大了.晚年的武帝因为经常有病,所以疑心很重.有次他梦见有几千个木头人打他,醒来后就又病了.他不是吃药调养,而是说大臣和百姓诅咒了他,他才得的病.于是,他命江充到各地去调查此事,江充趁机打击异己,先后使几万人死于非命,这些人中有丞相和武帝的两个女儿.
此后,又有人揭发太子的宫中有诅咒武帝的木偶人,这逼得太子假造圣旨捕杀江充,同时派兵抢占长安的许多官署,想处死江充.武帝听说后不由大怒,命令丞相刘屈氂(音毛,同牦)领兵抓捕太子.双方的军队在长安激战几日,太子最后自杀,卫皇后也自杀了.
第二年,武帝查清太子是被诬陷的,于是给太子平反.但后来丞相刘屈氂和将军李广利竟也被诬陷巫蛊活动来诅咒武帝,结果刘屈氂也被杀死,李广利则投降了匈奴,所带的七万军队全部丧失.这对于常胜匈奴的武帝来说打击无疑是很大的.最后,武帝终于查清楚所谓的"巫蛊"之祸都是江充一手制造的,武帝盛怒之下诛杀了江充的全家.
晚年的武帝还算清醒,受到很多假的东西欺骗后,逐渐有所醒悟.在公元前89年,他最后一次巡游时,在山东的海边等了十几天也没有见到神仙的影子,失望地往回走时,在钜定县(现在山东广饶县北)经过时,看到在地里忙春耕的农民,甚是感动,竟亲自到地里去和农民一块耕作.在路过泰山时,他在泰山的明堂向天神和大臣们检讨自己的过错.时间不长,他应大臣的请求,将所有的方士都赶走了.后来,武帝又下了罪己诏.此后,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与民休息,任用有为的大臣,两年之后,政治和经济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汉朝又恢复了活力,这为武帝的儿子昭帝和曾孙宣帝时期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命几个辅佐大臣后,第二天便命归西去.汉武帝的陵墓叫做茂陵,在现在西安附近.
唐太宗,名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生于599年,病死于649年,死时50岁.18岁,随父李渊起兵反抗暴虐的隋炀帝.19岁,随父攻进隋朝首都长安,灭隋,立唐.李渊即位,就是唐高祖.李世民封为秦王,其兄李建民立为皇太子,其弟李元吉封为齐王.27岁,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李建民,弑弟李元吉.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皇帝,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好皇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是治世的明君.他之所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主要是由于他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成一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安抚、和亲的正确政策.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悦诚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他们纷纷来归,并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这是汉藏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嫁妆,文成公主带去了大批珍宝、经典、医书、宝器、金银、金鞍、佩饰、锦缎、药品,还有食物、饮料、种子、树木,还有狮子、凤凰,等等.文成公主带去的是中原地区的先进的文明.松赞干布对这桩婚事非常满意.他对唐太宗自称女婿,上表祝贺唐太宗远征的成功.这次联姻加强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也促进了藏族经济的发展.
由于用人得当、政策对路、轻徭薄赋、宽刑轻法,使得唐太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太宗的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汉高祖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死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字季,有的说小名刘季.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因为定都长安,后人为了区别于刘秀建都洛阳的后汉,史书上称为“西汉”或“前汉”.
刘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宽容.他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他羡慕得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沛公起兵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这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来继续掌握沛县的政权,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觉得有理,便让刘邦的妹夫樊哙去把刘邦找回来,刘邦便带人往回赶.这边的县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萧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将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的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这一年已经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刘邦也有四十八岁了.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量,这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羽和叔叔项梁,他们在吴中(现在江苏的吴县)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在项梁死后,项羽决定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
开始时,刘邦也不太顺利,但经过几次战役,刘邦步步西进,最后终于兵临城下,到达了咸阳东边不远处的灞上(现在西安东),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将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秦王朝至此灭亡.
立足关中
刘邦很得意地进入了咸阳城,并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有些留恋起来,准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妹夫樊哙劝他注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刘邦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项羽在打败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范曾劝他趁机除掉刘邦
这题目太大了,找个抄劲的答案吧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