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人教版高二历史第一章百家争鸣提纲希望能按照课本的原句来总结,不要太多太罗嗦,精练一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09:28:02
总结:人教版高二历史第一章百家争鸣提纲希望能按照课本的原句来总结,不要太多太罗嗦,精练一些,
总结:人教版高二历史第一章百家争鸣提纲
希望能按照课本的原句来总结,不要太多太罗嗦,精练一些,
总结:人教版高二历史第一章百家争鸣提纲希望能按照课本的原句来总结,不要太多太罗嗦,精练一些,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 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 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
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 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 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2、道家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 价——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3、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①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4、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 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三、历史意义(评价)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讲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第三讲 宋明理学
一、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
2、隋 唐:“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宋 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1)内 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2)历史地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1)内容: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
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他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3、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2)相同之处:①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
②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3)不同之处:把握“理”的方法.
三、评价: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第四讲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历史背景
经济上: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文化上:明代晚期的思想界(理学)因循守旧.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时 期:明后期
主 张:①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
②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
③赞扬历史上“异端”行为(改革、起义、恋爱、女皇…).
评 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及主张
(1)黄宗羲
著作:《明夷待访录》
主张: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批判“君臣纲”的愚忠
④主张“工商皆本”
(2)顾炎武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
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
(3)王夫之
思想:唯物主义
主张:①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
②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
2、三人的共同主张
①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② 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③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3、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④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五讲 儒家思想小结
一、儒家思想演变脉络小结:
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概况: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始皇时期,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三、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四、儒家思想的现代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五、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