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的一辩稿怎么写?只求框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4:56:47
辩论赛的一辩稿怎么写?只求框架辩论赛的一辩稿怎么写?只求框架辩论赛的一辩稿怎么写?只求框架有些新队员觉得很困惑,不知道拿到一个辩题后应该怎么构建所谓的框架,一会儿觉得有很多话说,一会儿又觉得不知道该从

辩论赛的一辩稿怎么写?只求框架
辩论赛的一辩稿怎么写?只求框架

辩论赛的一辩稿怎么写?只求框架
有些新队员觉得很困惑,不知道拿到一个辩题后应该怎么构建所谓的框架,一会儿觉得有很多话说,一会儿又觉得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手足无措,十分混乱.这样的现象是正常的,一般来说,一个辩题出来总是会有它的可辩性,即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利弊并存的.当然,好的辩题会比较平衡,而差一些的辩题会带有倾向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哪方比较有利而对另一方比较不利,从而使辩论双方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太平衡的地位.那么拿到辩题明确了自己需要维护的立场后,自然会想出很多维护自己立场的论点出来——也就是所谓的对自己有利的点,一二三四五六点甚至更多,我们可以把这些论点一个个的列出来.当然,光考虑有利的点是不够的,如果考虑的周密一些,我们还需要考虑对我方立场不利的论点,也把它们一二三四地列出来.但是把这些点列出来以后就可以拿出去打比赛用了吗?我们有可能在场上像数人头似的讲出十来个甚至二十多个点吗?显然不能,就算你有这本事说完也没有人愿意听下去.我们要考虑到辩论赛的比赛规则以及自己的传播效果,所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搭建所谓的框架,以适应比赛的规则和传播的需要.我们不妨把这些零散的论点看做一些有用的文件,那么搭框架,就是要建一个文件柜,把这些零散的文件分门别类的放到一个个抽屉里.这个文件柜要好看又好用,就即要坚固又要简洁,即不能搭的七歪八扭,一碰就倒,也不能繁琐无比,一个文件放一个抽屉,搭了比不搭还麻烦.最后比赛的时候就是要把这个“书柜”展示给观众和评委看,看谁的更加能得到认可.所以这个“书柜”不光要能放好对我们有利的文件,还要能很好的安放好对我方立场不利的那些“文件”,不至于爆掉.(呵呵,这个比方在这里就显得不恰当了,双方的攻辩体现不出来了.不管了,大家大致能明白这个意思就成.)所以我们就要把一个个的论点进行归纳,分类,同一类的文件编好号放到同一个抽屉中去.这样说有一点抽象,具体讲比如我们在很多比赛中都会用到的“个人、集体、国家”这样一个论证框架(06年上海赛齐达内该忍还是该顶,我们就用的这一套),“个人、集体、国家”就像三个抽屉,我们把支持我方立场的观点都分装到了这三个抽屉里面.有了三个抽屉还不能算是一个书柜,我们还需要把三个抽屉组织起来,使它形成一个书柜,于是我们在那场比赛中联系“个人、集体、国家”这三个抽屉的东西就是“人性,人本主义的立场”.于是当时我们论证我方观点的“书柜”就是:一个包装成“人性”样式的书柜,书柜包含了三个抽屉,分别是“个人”、“集体”、“国家”,然后每个抽屉中又有一些零散的基于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一些论点.那么为什么要搭建所谓的框架呢?先前也说了,简单讲就是因为要适合辩论赛的规则以及传播的需要.辩论赛每个人的发言是有时间限制的,由不得你散乱的讲,一方面对于自己来说,散乱的观点不利于自己的攻防,另一方面,对于观众和评委员来说,零散的观点,传播的效果也会很差,大家都听不进去.说了这么多空话打了个不恰当的比方,可好象还是不能帮到小队员们,拿到辩题以后要怎么构建框架,要怎么样弄出个“抽屉”来,要怎么样把这些“抽屉”组合成一个“书柜”.对于这一点,我只能说抱歉,我也没有办法准备好几个现成的“抽屉”给大家.那么在这里我就要扯到先前说到的多读书的问题了.谈了这么些构建框架的问题,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如何系统化的问题.无论是“文件”也好还是“抽屉”也好还是“书柜”也好,都是一个不断的系统化,纲领化的过程.很多新队员觉得拿到辩题后有很多东西要说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的原因就在于系统化的能力还不够,面对这一堆零乱的材料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归纳.那么这时候,多读一些书的作用就会体现出来了.比如一堆现实状况的论据拿出来,有经验的,训练有素的辩手可以很快的辩识这些论据是从心理学角度谈的,那些材料是从社会学角度谈的,另外一些则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谈的,这样就可以很快的进行归纳,找出一个个的“抽屉”;但有了“抽屉”还不够,这些抽屉可能大小不一,可能轻重不同,生硬的堆在一起不仅不能做成一个“书柜”,说不定还会坏事,互相冲突,使整个“书柜”散架.我们就需要进一步的系统化和纲领化,这就需要逻辑来支撑.我们选用哪些“抽屉”,怎么进行排放才合适等等.选出了可用的“抽屉”,安排了合理的顺序之后,我们还要把他们总装在一起,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大的架子,一般来说,就是价值,即你是从什么样的立场来探讨这个问题的,你的“书柜”最后拿出去,代表了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一般来说,辩论中所需要的论据、论证、逻辑、价值这几个因素就都包含了.因此,多读些书有助于大家能够更快更准确的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系统化,研究研究人类思想的发展史才会知道自己应该站在什么立场发言而对方有可能会站在哪些立场发言等等.对于新队员来说,要做到这样无疑不是件容易事,需要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多看些书,多看些比赛,多打打练习赛,自然就会慢慢好起来.对于一场辩论赛而言,有了一个好的框架才算有了一个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攻防,才能够更好的展开和发挥.说到这里就不妨再扯一扯比赛中的比较的问题.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看过黄执中前辈的博客中讲辩论赛思考问题的方式的那篇文章了,后来小强也专门对新生讲了一下这个问题.具体的两种方式我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黄大叔的博客里爬文,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黄大叔都讲到了“损益比”这个词.所谓“损益比”,就是利弊比较,一般的辩论赛,都免不了会有这么一步.说到这里我就又得提一下台湾另一名辩手——温朗东写的一篇博客:《承认弊害是种美德》(可以参看我的日志分享).温朗东在文章里说到现在有很多辩手,尤其是新辩手,会有这样的两个问题存在:一是只会单方面陈述自己的利和他人的弊;二是总是想要让自己这方没有任何弊害.这两种情况,都是没有能够做好辩论中的“损益比”这一步.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这些辩手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去寻找合适的比较平台以及合理的比较标准.如果在比赛场上不能够明确地向观众和评委提出自己选择什么样的比较平台和标准以及为什么要这样选择,那作出的比较是难以让人感到信服的.事实上,很多时候双方要说服评委和观众的,并不是我这么比好处比坏处多多少而他那么比不行,恰恰是我为什么要这么比以及我选择这样的比较平台和标准为什么比对方的科学.因为只有比较平台和比较标准是科学的可信的,那么结果才是有说服力的.就好比我要比较两个东西的质量,我说我用我的左右手掂量掂量就差不多知道哪个重了.是,也许你是能掂量出来,想要根据你掂量的结果去说服别人可能效果并不会怎么好;如果你是用天平去称的,那结果可能就比较能够服人了.那在这里,比较的平台就是天平,比较的标准就是公制质量单位,因为这样比较的平台和标准都是令人信服的,那么比较的结果,自然也就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了.说到这里我又不得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的,其重要性就在于,能够帮助你选择更好的比较平台以及更合适,更有说服力的比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