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陶渊明咏荆轲的详细解释一定要详细,最好有译文,急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2/05 23:34:30
谁有陶渊明咏荆轲的详细解释一定要详细,最好有译文,急用!
谁有陶渊明咏荆轲的详细解释
一定要详细,最好有译文,急用!
谁有陶渊明咏荆轲的详细解释一定要详细,最好有译文,急用!
陶渊明《咏荆轲》燕丹善养士,⑵志在报强嬴.⑶
招集百夫良,⑷岁暮得荆卿.⑸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⑹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⑺宋意唱高声.⑻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⑼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⑽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⑾豪主正怔营.⑿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译文】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自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衰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注释】
⑴本篇咏史,歌颂荆轲的侠义,惋惜他的失败.荆轲为燕太子丹复雠,以匕首逼秦王,不成被杀.事迹见《史记·剌客列传》.
⑵燕丹:战国燕王喜太子名丹.
⑶强嬴:指秦国.秦为嬴姓.
⑷百夫良:能匹敌百人的良士.春秋时秦国子车氏的三子,国人称之为三良,《诗经·黄鸟》称之为“百夫之特”.
⑸荆卿:即荆轲,燕国人谓之荆卿.
⑹素骥:白马.《史记》说荆轲从燕出发时燕太子丹及宾客着白衣冠(丧服)相送易水上.作者本此翻创为白马送行.
⑺渐离:人名,姓高.筑:乐器名,似筝,十三弦,颈细而曲.
⑻宋意:燕国的勇士.
⑼商、羽:各为五音之一.
⑽盖:车篷.飞盖:似谓车行如飞,极言其迅速.一说“飞”字形容其高,就是“飞阁”、“飞檐”的飞.
⑾图穷:荆轲献秦王督亢地图,中藏匕首.秦王展图,图穷而匕首现.荆轲取匕首刺秦王.“事”,即指行刺.
⑿豪主:指秦王.怔营:惶惧.
【品评】
本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