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课程中编进了研究性课题有何意义,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4:16:28
学科课程中编进了研究性课题有何意义,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学科课程中编进了研究性课题有何意义,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学科课程中编进了研究性课题有何意义,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

学科课程中编进了研究性课题有何意义,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
学科课程中编进了研究性课题有何意义,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

学科课程中编进了研究性课题有何意义,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
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的亮点、重点和难点,具有革命性和挑战性.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强调从小学到高中都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在强调以显性课程的形态出现----单独设一门“研究型课程”的同时,还要重视基础学科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这同样也很重要.

一、当前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型课程就是做课题.教师把不少精力花在课题指导上,学生把很多精力花在“课题研究”上,远离教材,远离实际.比如,有的学生在做《加入wto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影响》、《鲁迅研究》、《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比较研究》之类课题,这样的“研究”,学生只能东摘西抄一些介绍性的现成资料,泛泛面谈,既脱离学科学习,又脱离能力实际,几乎实现不了研究性学习应有的价值.其实,是否搞课题,要视学生本身的情况而定,言必称课题或研究,大可不必.

2、“唯科学主义”倾向.有些学校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等同于“科技活动”,眼光仅盯在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上,视野狭隘,模式单一.一味地强调“科学研究”、“科技活动”,把学生引向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技类问题的轨道,既造成研究性学习内容的极度窄化,又导致只注重沿袭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的局限,而诸如思辩、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索被忽视.“研究性学习”的存在价值被大大削减.

3、“精英主义”倾向.“研究性学习”只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普通学生只充当“观众”.这种“精英主义”价值观,是阻碍了“研究性学习”走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的重要根源.“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的重要部分,它必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少数“尖子”学生.

二、为什么“研究性学习”必须进入基础学科课程教学

1、“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法,即运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时间空间在课堂,学习的内容以基础学科课程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在课堂、在基础学科课程教学.

2、在当前基础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占优势的情况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仅依托一门“研究型课程”,是难以奏效的.如果把开展研究性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增加一门新的课程而忽视向基础课程渗透,则二期课改初衷的实现会变得遥遥无期.因此,我们应着力在基础学科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保证研究性学习落实在基础学科的课堂学习中.

3、研究性学习与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结合,有利于解决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材载体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质量,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所有的教师都负有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使命,所有的学生都要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掌握方法和要领.而离开了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上述使命难以完成,上述要求难以达到.

5、目前的各类考试,已明确要求研究性学习进入基础学科课程教学.2001年无论中考高考,试卷的亮点是各学科突出了对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察,它明确的引导中学课堂教学要加大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力度.如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两个文段后回答:“两个文段中你更喜欢哪一段?就你最欣赏的一点说说理由.”这不就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察吗?阅读辛弃疾《摸鱼儿》后回答: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如果不了解辛弃疾其人其事,不研究词中的比拟、借代及其作用,不研究试卷提供的有关注释,就很难有正确的答案.面对考试要求的变化,我们必须改革教学,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从“学会”走向“会学”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