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哪四个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08:34:11
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哪四个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哪四个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哪四个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孙海云 刘蠡寒 邮编:224300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通过课程改革,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在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校本研究,重视本土课程文化的发掘,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但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多,但学生阅读水平提高不快,收效甚微.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细、过死,严重影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造成的.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方法和考试指挥棒阴影的影响下,喜欢细教,习惯于详细讲、反复讲、全面讲,追求讲深、讲透,生怕有半点的疏漏.有的教师还不惜把课文的内容化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喂给学生,让学生反复“嚼”,大量练.根据其教学方法,可称谓短课文反复教,长课文细细教.这些方法已经严重束缚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拓展.对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难以把握的问题,我认为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尤为重要.
一、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
课改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取得的重要进展有目共睹,种种问题也相伴而生.如,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冷落了教科书;太多的非语文活动,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减损了语文学习的效果.有专家说语文教学患了“多动症”,得了“浮躁病”.有专家认为语文教育定位出了问题.“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如是说,
“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反思目前的小语教学,确实存在没有准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语文素养的天平偏向人文素养的问题.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了语言的理解和应用.阅读教学总是在工具性、人文性这两者之间徘徊.前几年强调语言训练(工具性),提出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造成人文性的缺失;近几年出现了强调重感悟,“心有悟而口不能言”的极端想象.由以往的串讲串问,到强调个人感悟;由以往繁琐的内容分析,到就人文内涵进行无休止的讨论.这就是语文教学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比如,《中彩那天》案例
教师首先出示:“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学生朗读理解.
教师提问:中了大奖,父亲为何不高兴?从哪些词语看出?
教师提问:中了彩,父亲为何神情严肃?为何把儿子赶下车?他是否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教师出示板书:想还舍不得,因为家里生活拮据,想留不能留,中奖的彩票是别人的,占有别人的东西是不道德的.
教师让学生召开辩论会:父亲该不该把汽车还给别人.
教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三人逃票,被公司开除.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幷板书:做人要真诚.
整堂课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做人的教育,但语文课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几乎没有.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两者应达到和谐统一.
我们以为,以往的阅读教学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或进行机械、重复的单项训练,忽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不对的;如今一些阅读教学,脱离课文的语言,做天马行空的发挥或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课上尽情展示教师的文化底蕴,甚至把阅读课上成文学欣赏课,忽视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是值得商榷的.
二、处理好教师教和学生学关系
教学结构由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材提供教与学的内容.学生为什么要学?是因为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矛盾:知识的、认知的、情感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和师生对话,解决上述矛盾,通过对语言的习得,逐渐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过程.无论教哪个年段的阅读课,无论教哪篇课文,都离不开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师生交流.
既然学生与教材之间在知识、认知、情感等方面存在基本矛盾,既然语文实践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培养起来,所以,自读自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自学,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但是整体的把握;另一个是能提出不懂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有内容方面的,而且要有语言方面的,诸如,这儿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写?一般来说,刚刚学习一篇新课文,要安排自学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重点问题之时,也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自读自悟和“交头接耳”的时间.可惜的是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匆匆赶学生走路,学生很少有自读、自悟、自己思考的时间.
小学语文教学,须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至于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课文,投入其中,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在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是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处理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发展形象思维的关系.
具体形象思维是借助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的思维.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时,不可能也不必要将课文描述的事物形象一一搬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思考.那借助什么呢?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挂图、投影仪等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启迪思维.因此,抓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我在教《麻雀》第四自然段时,是这样训练学生思维的:先出示两个句子比较“蓬起”和“扎煞起”用哪个词好.学生说出“蓬起”给人一种松软无力的感觉,好像一个绒球.猎狗见了这种样子,丝毫不会发愣的,反而会感到有点可笑.教师追问:“‘扎煞起’不同在什么地方?”学生说:“羽毛张开,向四周伸展.”“根根直立的样子像只小刺猬.”教师马上抓住了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老麻雀当时的神态是怎么样的,它当时想些什么.学生说:“你太可耻了,我的孩子刚出生不久,你竟然就想吃掉它!”“你太以强欺弱、以大欺小了!”“你想吃我的孩子,我跟你拼了!”最后教师小结并引入主题:“通过分析比较,我们知道了用‘扎煞起’这个词能更好地表现老麻雀不畏强暴的形象,老麻雀明知斗不过猎狗,却冒着生命危险,从树上飞下来拯救自己的孩子,这是什么精神?”学生回答:“这是一种母爱精神.”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我巧妙地抓住了“蓬起”和“扎煞起”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比较其意义的差别,比较它们的感情色彩,同时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将“蓬起”和“扎煞起”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研究它们的表意功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话,逐步自然地引渡到揭示伟大母爱的主旨上去.
四、处理好阅读和写作关系
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平时我们说,写作基于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就是这个道理.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它告诉我们怎样写,我们的写作方法,大多是从阅读中领悟到的.因为好的文章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只有厚积才能博发,因此,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要重视在阅读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更好地体验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要重视在阅读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更好地体验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在课上进行练笔.这里面,机会、形式都是很多的.要改变阅读课上不动笔的这种现状.我看到目前我们的阅读课多数动口不动手.另外,我们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和交流,还要鼓励学生课外练笔,比如写读书笔记等等.语文学习,绝对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成才于课外,仅靠很少的语文课,仅靠几本薄薄的教科书,是不能够培养出很高、很强的语文素养的.在语文方面,将来的成功者必定是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学生.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语文“读写链”的实践和研究,就是为了较好地解决读与写的链接问题.
当然,提高课堂效率的可效性有许多种方法,如:明确阅读目的,提高阅读兴趣、拓宽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培养阅读的概括力和思维品质、阅读技能的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但不可否认,语文课堂教学中,如处理好以上四个关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