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怎么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20:15:27
我们应当怎么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我们应当怎么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我们应当怎么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愚以为,人性良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曰“知耻”.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耻也都列为孝悌忠义廉耻八德之一.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二曰“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悔疚则伤及神明,内心的安宁从此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四个大字:问心无愧
三曰“知恩”.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文革”破四旧,破除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一些人也因之丧失了良知.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个弟子叫娄师白,从小在齐先生身边长大,后来批判白石老人,他就改了名字叫娄批白.一“师”一“批”,良知何存﹖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又改丢了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人的私欲刺激人的创劲和干劲的结果,使社会良知大面积坍塌.湖南娄底市中心医院,不愿参与医疗腐败、为患者节约每一分钱的医生胡卫民在医院被孤立得呆不下去,而被100多名职工举报的医院负责人却因为医院赚钱“业绩突出”,被当地政府委以重任.这是官场潜规则挑战社会良知的典型例证.
良知也许与生俱来,但保持良知要靠自觉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