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作文教学更有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01:38:34
怎样使作文教学更有效
怎样使作文教学更有效
怎样使作文教学更有效
——由“亲情”主题作文教学想到的
浙江余姚市梨洲中学 干颖聪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作文分数又占了“半壁江山”,因此每一个语文老师都非常重视作文的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总是让学生不停地写作文,大作文、小作文、随笔、周记……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学生三天两头写作文,可谓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可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否因此提升了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没有提高的,有的甚至在倒退.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作文教学现状如此?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作文教学,作了以下的探讨.
案例描述: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作文交上来后,发现很多学生的材料雷同,不是自己生病了母亲连夜背自己上医院就是下雨天母亲给自己送伞.一开始我很生气,觉得学生在敷衍我,但静下心来想一想,难道自己就没有错吗?我在布置作业前提出明确的要求了吗?做过必要的指导了吗?没有.那么学生每天有那么多作业要完成,他能在“百忙”中把这篇作文写了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他写得怎样怎样好呢?于是我决定重新布置这篇练笔作业.
我想学生之所以写出来的东西老套、陈旧,最主要的一点是没有细心观察生活.于是第一天我布置了一个观察作业:观察母亲, 要求:回家后默默观察母亲的一举一动、静静聆听母亲的一言一语,并做好观察记录,然后把所记录的母亲诸多言行进行分类:哪些言行是天下母亲共有的,哪些言行是你的母亲特有的,哪些言行是天下母亲共有的但大多数人还没发现的.第二天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因为本次作业要求具体,目标明确,很多学生回家都做了认真观察,第二天的讨论更是热烈.一个学生说他发现他的母亲是全天下皮最厚的人,因为吃晚饭前他想帮母亲把刚蒸好的鱼端出来结果烫伤了手指,可母亲轻轻松松光手把鱼端到了餐桌上,还说一点也不烫,原来母亲的手上结了一层厚厚的茧;还有一个学生说她发现自己的母亲特别爱父亲,因为父亲出差回来给母亲带回一件衣服,样式老套,颜色老气,难看得很.可母亲却穿着这件衣服在镜子前照了又照,笑得合不拢嘴,后来隔壁阿姨来串门,母亲还一个劲地向她夸赞这件衣服料子怎么怎么好,穿在身上怎么怎么合身,母亲这是典型的“爱屋及乌”;另外又有一个学生说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吃完晚饭,她和母亲一起出去散步,她发现无论她一路上怎样调整位置,母亲最终都会不自觉地走到她的左边,不光她的母亲,其他在散步的母亲也几乎都走在孩子的左边;……学生说了很多发现,都是新鲜的、新颖的、独特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发现,这些,就是下一步进行写作的极好素材.我想我这第一项作业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看来这项作业是顺利完成了.
于是我赶紧布置第二项作业:再写母亲 要求把你头一天观察到的现象筛选后加工成文字,重新写一篇《我的母亲》的作文.第二天作文交上来,我发现这回同学们的作文内容丰富多了,因为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很多学生都能把整个事件叙述得非常详细,语言也生动活泼多了,情感自然也比较真实细腻.但是仔细批改以后我又发现美中不足的地方:很多学生虽然能把事情从头到尾叙述详细,但文章似乎缺少一个亮点——经典的细节描写.
下面是学生写的几个片段:
1.“啊,好烫!”我赶紧缩回了手.母亲听见我的叫声,赶紧跑了过来,说:“没烫伤吧?你别做了,还是我来吧.”只见母亲随手端起那盘鱼,轻而易举地就放到了餐桌上.原来母亲的手上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所以也就不觉得烫了.
2.母亲站在镜子前照了又照,一会儿整整衣领,一会儿理理衣角,满心的欢喜.可我觉得这衣服实在难看,于是说:“太土气了!不好看!”可母亲却不以为然,说:“没有啊,我觉得挺合身的.
第一个片段,是想要通过厚厚的老茧来表现母亲的勤劳,表现母亲为家人的付出,对家人的爱,但文章仅仅用“厚厚”“老”两个词语简单地形容了一下“茧”,并没有用足够的笔墨来描写老茧,对表现中心如此重要的一个细节就这样被忽视了.同样,第二个片段虽然有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但这样的描写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粗放的,还不够到位.两个片段要么缺少细节描写,要么细节描写不够经典,这样的语言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针对“如何写好文章的细节”问题,我请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第三次创作.
我首先搜集了一些细节描写的经典片段,比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描写,鲁迅《故乡》中对闰土“手”的描写等等,请学生细细体会,揣摩方法,然后提出作业要求:细节修改 找到自己作文中最能表现中心的那个片段、那个点,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描写不在于字数多少,但一定要深刻、典型.
下面是学生再次修改后的习作片段:
1.“啊,好烫!”我赶紧缩回了手,只见手指的皮肤早已被烫得发红,还隐隐作痛.母亲听见我的叫声,赶紧跑了过来,说:“没烫伤吧?你别做了,还是我来吧.”只见母亲随手端起那盘鱼,轻而易举地就放到了餐桌上.我纳闷母亲怎么一点儿也不觉得烫,于是抓过她的手来细看.只见母亲的手上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一个个老茧微微凸起,泛着黄色,茧上的螺纹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我轻轻碰触这一个个老茧,这里的皮肤粗糙得很,厚实得很,难怪,母亲会一点儿也不觉得烫了.
2.我觉得这衣服实在难看,于是说:“太土气了!不好看!”母亲转过身来朝我一瞪眼,不以为然地说:“哪里土气了,今年不就流行这个颜色吗?”说完拿眼朝我父亲那一瞟,又转过身去照着镜子笑嘻嘻地说:“我看挺合身的.我早就想买一件这种款式的衣服了,可惜逛了几次街都没买到……”
经过修改的第一个片段对母亲手上的老茧从视觉、触觉多角度进行了一番描绘,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明显增强了.第二个片段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一“瞪”一“瞟”两个动作描写,着墨不多却极其生动,简单的动作传递出来的浓浓情感相信一定能打动每一位读者的心.
思考与探究:
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之所以收效甚微,我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老师在布置写作练习时存在随意性.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因为又到周末了,似乎该让学生写篇作文了,于是随便一翻作文书或相关杂志,随便找一个作文题目,就随便地布置下去了,最多在作文题目旁边注上一句“不得少于多少字”.这样,学生在完成本次练习时可以说是毫无目标的,他们不明白写这篇作文到底是为了干什么,因此你让他写再多的字也无济于事.他们就像一只只无头苍蝇,在你布置的一堆堆作文练习里迷路了.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布置每一篇作文练习前都要想好本次写作练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目标要具体,要细致,比如本次练笔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描写人的手法或本次练笔是要让学生学会象征手法的运用等等.当学生认识到作业与他们的学习目标联系时,会付出必要的努力去完成,那么他也就会在每次练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那么这样的写作练习也才会有效.
其次,我们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缺乏连贯性.我们说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学生迈好下一步路是建立在迈好前一步路的基础之上的.单从写好一篇文章来讲,它就至少有这样三个阶段:准备、写作、修改.那么针对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得提出相应的目标,并且要注意,下一个目标是要在上一个目标基本完成的前提下提出的,而且要根据上一个目标完成的情况作相应的调整,看哪些写作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还需继续练习,哪些又是新出现的问题,可以作为下一个写作练习的目标.同样道理,前一篇写作练习和后一篇写作练习之间也应是连贯的、系统的.我们老师如果忽视了每一篇写作练习之间的连贯性,那么他的作文教学是支离破碎的,是很难让学生有所提高的.
所以,定好每一次写作练习的目标,做到系统备课,以求写作训练的连贯性,就一定能够提高写作练习的有效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