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意义和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09:35:41
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意义和特点
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意义和特点
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意义和特点
行动研究法主要价值:克服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弊端;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行性强.对比一下行动研究法与实验法的区别.实验法是指在我们可以控制的教育情景中,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目的地改变某些教育因素,控制无关因素,观察记录另一些教育因素的变化,到了一定时间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到我们改变的因素与被观察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验证理论假设,探求教育规律的过程.实验法是最重要的教育科研方法之一,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要求比较多,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方法.教师只有按照教育实验的规律和要求去做,才能取得实验的成功.弊端:你在研究时要充分考虑自变量如何操纵,因变量如何准确观测,尤其对无关变量控制,才能保证实验效度.例如“关于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这一课题就是对学生实施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通过研究与实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研究目的.这里的自变量就是新的学习方式,因变量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无关变量就多了,比如课外补课了,教师调换了,这些无关变量控制不住,最后都会影响实验效果.比如,实验班用新的学习方式,又有课外补课,对比班没有新的学习方式又没有课外补课,二者就没有可比性了,二者必须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没有任何无关变量的干扰,要保证这一点难度很大.而行动研究方法不一定需要理论假设,不需要严格控制变量,不需要对测量工具进行严格的检验,它是一个不断改造,不断完善的过程,便于掌握与应用.这种研究方法受到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特别是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欢迎.这种方法所倡导的“教师即研究者”的运动,改变了教育研究为专业研究者所把持的局面,促使中小学教育研究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为解决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固有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是行之有效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
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科学认识一下教育行动研究的含义及其特征
二、行动研究法的含义及其特征
1、什么是行动研究法
关于行动研究法的定义,许多研究者均有一定的阐述,但比较全面、系统地揭示这一研究方法的本质内涵的还是其创始人勒温1944年的定义:“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
教育的行动研究法就是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从教育工作需要中寻求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行为的目的研究方法.
教育行动研究关注的不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育实践者日常遇到和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行动研究不囿于某一种理论知识,而主动容纳和利用有利于解决实践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特别重视实践者对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教育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
教育行动研究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
教育行动研究以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持续的反思为基本手段.
2、教育行动研究的理念
教育行动研究虽然是一种教育研究的方法,但在它的操作规范和具体做法背后,隐含着一定的理论假设或基本理念.
(1)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育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师即研究者”,教师的工作与研究是可以而且应当融为一体的.教师即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布克汉姆曾经表达过这样一种看法:研究不是一个专有的领域,而是一种态度,它与教育本身没有根本的区别.也就是说,研究与教学之间是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好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有关教育理论的研究,使研究与行动合二为一.即“以行促思”.也是新课改中常说的“做中学”,在教学中反思和研究,在反思和探究中教学,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从经验中学习
经验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杜威说,经验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连续的不断的相互作用.教师的经验来自两个场景,一个是学校教育场景,另一个是日常生活场景.在学校教育场景中,教师的经验来源又有三个:一是教师自身亲历的教育教学实践;二是观摩别人的教育教学经验;三是习得学校文化中蕴含的规范和行为.教师的经验学习有自发的和自觉的两种形式,其中自觉的学习是教师的经验反思和经验重建.教育行动研究实质上就是一种提升和改组教师经验的活动.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取向的内容知识”和“实践取向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就是“我们知道的要比能够言说的更多”).在教师的日常行为中和直接经验中,隐藏着许多默会的知识.教育行动研究倡导的就是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和默会知识的显性化,成为自我的发现者,知识的探索者,潜能的开发者,实践理性的总结者.
(3)追求实践合理性
实践合理性也称为“实践理性”.教育实践合理性是教育主体的行动和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也就是教育主体在把握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确立教育目的,并受教育目的的引导,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同时在教育目的所指示的范围内,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探讨和驾驭规律,以求教育实践合理地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研究才是行动研究呢?下面我们看四位教师的科研论作:
第一位教师在中学工作,积十年之功,撰写了一部《素质教育原理》.这位教师认为自己的这部著作有着十大理论突破,如对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的认识,素质教育含义的分析,素质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等,可以说在这部近20万字的著述中探讨了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第二位教师撰写的是一篇关于学习方法的论文.他首先详尽论述了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理论,介绍加涅的学习理论是如何博采众家之长,从各流派中汲取所需要的成分并把它们融合进自己的理论中去的,以及加涅的基本学习主张,然后再叙述自己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学生学习的基本观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洋洋洒洒,不下万言.
第三位教师写的是一篇名为“把握时代精神,开展主体教育”的文章.文章谈到自己有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
第四位教师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反思笔记,汇总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案例,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中、领悟.在实践中,她始终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贴近学生的需求,更接近新课程的要求.
对上面四位教师的研究,可作以下的分析:
第一位教师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基础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说明新关系.虽然中小学教师也可介入这种研究之中, 但常常会因为占有查阅资料、研究时间、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而事倍功半,并且这种研究是外在于中小学教师的,中小学教师作这种研究需要“另起炉灶”,与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不见得有什么必然性的联系.从这位教师提供的这本著作来看,他自认为是理论突破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在学术界已经耳熟能详了;他自认为新颖的创造,很大程度上在学术界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了.
第二位教师的研究大体上属于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旨在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其实这预先隐藏着一个假设,即基础研究的成果都是有效的,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这样来,就有意无意地赋予了基础研究以绝对的权威.同时,在应用研究中,专业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是相互分离的.
第三位教师的研究似乎看上去是经验总结与概括,但又不具备经验总结那种针对性强、经验介绍详尽、问题具体明确等特点,所以只能说是一种“抽象的”经验总结,从总体上讲仍旧是“用自己的嘴巴说别人的语言.”
相比之下,第四位教师的研究更为可取,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应该采用的研究类型.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持续不断地对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汇总着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种研究的问题是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的,并且研究的进程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的.这种研究研究的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的同时,凸现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这种自我反思,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是一种学习过程,对于教育实践而言,是针对情境问题即时找到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第四位教师所作的研究,也就是中小学需要大力推进和开展的行动研究了.
3、行动研究法的特征
(一)行动研究法的“行动”特征
对行动研究法,还可以围绕其以下“行动”特征进一步理解.
1、从研究目的看,是“为行动而研究”
传统上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普遍规律,是“为理论而研究”.这种研究目的一方面使教育第一线中对教育最有发言权的广大教师望而怯步,另一方面又使美好的教育理论仅仅停留于文字记载.尽管有人试图让教师成为使教育理论变成教育实践的中转站,但这种观点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估计得过于简单了.理论与实践的最好结合要求行动与研究的密切结合.行动研究打破了传统研究在研究目的上的局限性,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和普遍规律的发现,而是为了行动的改进.实践的改进.但这并不是说它轻视理论,而是它重在以先进的理论指导行动和实践的改进.它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研究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这既是第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根本动力,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当然,行动研究把解决实践问题放在第一位,并不等于行动研究仅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而不对已取得的成功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行动研究既然是一种研究,必然要对行动的过程和行动的效果进行理性思考.在实践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理论贡献,达到求真.从哲学的意义上讲,行动研究体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80年代后期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老师开展的“成功教育”实验研究,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该校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实现了自己的成功目标,学生素质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在成功教育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成功教育的内涵、特点、实质和实施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成功教育理论.这是行动研究中的一个成功范例.(举成功教育的例子)
2、从研究对象看,是“对行动进行研究”
行动研究是抓住行动中值得关注的对象作为研究的问题的.其它研究也会对行动进行研究,但它们没有行动研究这么专一.行动研究关注学生行动的改进,但它是通过关注教师或其它学校教育人员行动的改进来实现学生行动的改进.它要分析问题之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最后达到解决问题.但是其它种类的研究往往只针对某一方面.有的只调查分析现状;有的可能还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但谁去解决问题,能否解决问题则不管.而行动研究是一条龙服务,它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它具有以下特点:(1)直接性.问题必须来自于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自己的直接经历和感受.如北京朝阳区某农村中学数学教师张肇基所开展的“代数扑克游戏活动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运算技能的实验研究”,其研究对象便是他所教的初一班学生存在的数学运算技能差和厌学数学问题.为此,开展行动研究的教师必须广泛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2)特殊性.研究的问题或对象通常仅限于本校或本校的某个教学班,属于某个学校的校情问题或班情问题,表现出较多的某地区的某所学校或教学班的特征.如北京八中超常教育实验所研究的问题,只是该校超常少儿实验班的几十名超常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非常特殊.行动研究的问题的特殊性要求人们在评价其研究成果时,在适用范围上要慎重,应多加分析,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克服主观判断.(3)微观性.研究的对象多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比较具体的微观问题.问题的范围较小,结构较简单,相关因素较少.此外,像前面提到的“代数扑克游戏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运算技能的实验研究”等课题便是学校教学中的微观研究.也许有人对这类微观问题不屑一顾,不认为是教育科研.似乎那些大而空的课题才有价值.其实,这是对教育科研的一种误解.宏观研究固然重要,但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必须落到微观的操作层次上.离开了微观研究,宏观的思辩层次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一种假说,其真理性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微观问题虽小,但小中见大.“营养+锻炼复合处方实验”虽然研究和解决的是该校小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锻炼问题,但它关系到改善小学生营养状况和增进小学生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这样的大问题.行动研究注重做,追求一点一滴的实在进步,体现了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
3、从研究环境看,是“在行动中研究"
行动研究既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更不是在图书馆里开展.行动研究的环境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发现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改进自身工作.这就把教育研究和教育行动结合起来.如北京丰台实验学校于1994年开展的“营养+锻炼复合处方实验”,研究的问题是该校小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其问题的范围可以概括为两个主题词:小学生、饮食习惯.问题的结构可以表述为:认知(缺乏营养知识)态度(喜欢吃好吃的)行为(挑食、偏食、厌食、吃零食等).问题的相关因素是:学校支持(教育、管理、食品加工设备、人员培训),社会支持(市区政府、科研单位、食品科技公司技术指导),家长支持(认知、态度、对子女的教育).
4、从研究人员看,是“行动者进行研究”
开展行动研究的人就是学校的教育行动者——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他们一边工作,一边研究,研究的结果又运用于改进自己的工作,从而把探索研究结果和运用研究结果结合起来.研究结果的产出者和应用者同集于一身,这比起其它种类的研究来说是绝无仅有的.研究是在日常的学校生活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边行动边研究.由于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要经常反思行动过程中的问题.专业研究者亦须深入教育和课堂教学实际,与教师一起共同研究出现的新问题.并依据行动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计划,完善行动,在良性的变革之中达到问题的解决.使教育教学的工作过程成为一个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成为一个理智的工作过程,达到研究和行动的完美结合.行动研究的结合策略弥补了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缺陷,使研究能收到立杆见影之实效.
5、从研究范围看,是研究者所涉及的行动领域
研究者不是去研究工作范围之外的对象,他研究的是自己工作中涉及的具体人、事、物.其研究结果一—问题的解决及由此得到的经验只限于自己特定的工作范围内有效,不一定能普遍应用.研究过程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系统性表现为行动研究的开展有一般的操作程序.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都认为,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计划、实施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构成的运作系统.
6、从研究进程和方法看,是边行动边调整
行动研究要通过研究者行动上的干预来达到对对象的改变.行动干预的进程和方法没有一个严格的程序,也无法预先完整地设定.它具有弹性或动态性,由研究者根据情况边实践边修改.因此它要求教师要有对实践问题的敏感能力、适时调节研究方法或侧重点的应变能力.这类似于中医治病,通过病人吃药后的反应和变化,多次调整处方,最后达到治愈的目的.
7、从研究结果看,是行动的改进与发展
行动的改进和发展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学生行动的改进和发展:学习行为、品德行为、社会性行为;二是教师行动的改进和发展: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由于这样,所以近年来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与其说行动研究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研究形式.
教育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比较.我们可以从研究主体、研究场域、研究手段和研究目的四个维度来比较.如下表所示:
传统教育研究与行动研究的比较
\x09传统教育研究\x09行动研究
谁来作研究\x09大学教授、专家学者\x09一线教师和校长
在哪里作研究\x09变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环境\x09学校和课堂情境
如何作研究\x09运用量化的方法提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x09运用质的方法来描述和理解教育事件
为什么作研究 \x09提出可以推广的理论,出版论著\x09理解情境,改进实践,带动革新
我们现在提倡进行校本研究,而校本研究基本上都是以经验提升的方式展开,如观课、说课与评课,集体叙事与案例开发,专题经验的总结等等,这些研究的方法同教育行动研究相比较,主要是“规范性”的程度有所不同.教育行动研究强调对具体问题作专业概念和因果关系的定位,从而形成比较清晰合理的研究框架,研究成果的行文也有一定的规范.而教学经验总结在这方面则有所欠缺.教师写的文章有时给人以“理论性”不强的感觉,原因可能主要在这些方面.
教育行动与教学经验总结的区别
研究过程\x09教育行动研究\x09教学经验总结
问题的提出\x09重视理论和课程标准的参照作用,研究的问题感较强,重视对问题的初始调查\x09问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缺乏理论的支持,问题的焦点比较模糊
问题的归因\x09重视理论和经验的启发作用,以实证的调查为最终的依据\x09主要依靠主观推断和臆测,有时甚至未经适当归因,就提出措施并行动
措施与行动\x09措施建立在调查归因的基础之上,并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早日常资料\x09传统的教研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一部分,如措施要结合到备课和教案中去,日常资料的收集包括课堂实录、课后记、教学日记等.措施与行动的展示与交流还会涉及上示范课、评课与说课等活动
评估与反思\x09重视在实证观察的基础上对措施和行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与反思\x09比较缺乏,如果有,也是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持,而且往往正面的评价居多,反思的成分较少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类型
根据实践归纳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案例研究
即教师把重心转向对自身教育工作经验教训的回顾与反思上,围绕大量鲜活的教育实例展开研究.
教师的“案例研究”类似医生的“病例研究”、律师的“案例研究”和军事学上的“战例研究”.教师通过案例研究,可以一面改进自己的工作,一面从事教育研究,把“行动”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案例研究,教师首先需要把教育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写成案例,进而围绕案例展开研讨和分析,并通过对同类案例的研究总结出一定的教育策略,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案例研究报告”.案例研究能够充分尊重和吸纳教师已有的教育经验,唤起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兴趣.
2、问题研究
教师工作中每天都会遇到疑难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教育的研究对象或课题.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这种旨在改进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行动研究被称为“问题研究”.教师发现可研究的问题之后,首先需要对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加以界定,寻找问题研究的各种视角;接下来通过观察、调查或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问题的成因或症结所在;然后形成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并实施研究方案,收集系统的证据以说明研究方案中提出的教育措施的具体效果;最后是行动研究者的自我反思和与同事进行讨论,使研究结果得以升华.
问题研究是一种使“教育”与“研究”一体化的行动研究类型.
3、合作研究
“合作研究”在行动研究领域一般指教师与教育理论工作者之间的合作研究,当然也不排除教师相互间的合作研究.合作研究可以有不同的方式:理论工作者立项,教师配合实验或提供数据;教师立项,理论工作者来指导;教师与理论工作者联合立项,理论工作者进行规划,主要由教师操作实施——不同的方式,操作得当,都会有所收效.
合作研究中教师与教育理论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互补互惠.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素材、理论工作者则有着较多的研究经验和理论资源.所以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理论工作者可以分享到教师的教育经验、从这些鲜活的教育经验中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教师也能够分享理论工作者的研究经验和理论资源,使自己的研究更加规范.因而,合作研究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同时又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在我们充分认识教育科研之后,我们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否则会走入科研的误区.要严格按照程序去操作,才能走上一条光明大道.
三、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都包括了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以上四环节是不断循环的,每一次循环都有所改进提高.
1、计划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它包括了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设想.
(1)问题
计划始于对问题的意识和分析.研究者首先要明晰学校现状,意识到所存在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问题,产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的需要;然后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分析制约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以及学校教师是否具有解决该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推动研究,指导研究.我们怎样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
首先,要以积极、探究的态度观察自己身边的教育现象,包括教育教学中正在发生的现象(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学习方面的表现以及身心发展方面的表现等)与实施某项行动后的状态变化.在科学研究中,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教育科研中的观察是对教育现象的有目的特殊观察.一个研究者能不能敏锐地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但取决于他的态度,而且还取决于他的观念、知识及理论背景.同一种现象,不同观念和理论背景的人,他们的认识可能完全不同.科学史上有关“日心说”和“地心说”的争论便是一个有利的例证.同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同一种教育现象出现种种不同看法也是常有的事情.如在数学运算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计算题明明可以利用运算定律简算,但大多数学生都按常规方法计算,方法麻烦.怎样看待这一数学运算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观察到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认识和分析这一现象,认为它反映了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上存在的差异.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由此可见,观念,知识和理论背景对一个人的观察来说,起着某种定向和筛选的作用.正如歌德所指出:“一个人所看到的,只是他所知道的”.因此,为了提高研究者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乃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其次,还需对现象进行思考,作初步的分析,想一想,他是什么问题?如有一位小学自然老师讲了地球是圆的之后,问学生:“懂了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懂了”.接着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表示地球,然后问学生,你住在哪儿?画一画.结果许多学生都把自己住的地方画在圆的上方,而不画在圆的中间.老师奇怪地问:“为什么这么画?”学生回答:“画别的地方人会掉下来的.”透过这个教学现象,老师认识到,讲过的知识,学生自认为懂了,其实没有真懂.没有经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过的知识不能认为已经真懂.将这一思考的结果进一步深化,就有可能提出一个改进自然课教学,提高学生自然课学习质量的行动研究方案.
其次要注意界定问题
研究者从所发现的问题中,选定研究的主题,了解待解决问题的本质和范围,诊断问题存在的原因,为采取适当的行动,有效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如果采取团体研究的方式,则问题的界定最好经集体讨论决定,以发挥集体智慧,取得共识,共同决定优先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