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切寻找中学时候的一篇课文,我是80后课文题目忘记了,内容是一个很慈祥的老人,在他晚年依次遇到过四个可爱的小女孩,和她们成了好朋友,小女孩都很喜欢这个老人,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20:03:19
急切寻找中学时候的一篇课文,我是80后课文题目忘记了,内容是一个很慈祥的老人,在他晚年依次遇到过四个可爱的小女孩,和她们成了好朋友,小女孩都很喜欢这个老人,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
急切寻找中学时候的一篇课文,我是80后
课文题目忘记了,内容是一个很慈祥的老人,在他晚年依次遇到过四个可爱的小女孩,和她们成了好朋友,小女孩都很喜欢这个老人,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长大、搬家?记不清了),她们都离开了他,是篇回忆录,急切寻找这篇文章,望有记得这篇文章的朋友指点!
急切寻找中学时候的一篇课文,我是80后课文题目忘记了,内容是一个很慈祥的老人,在他晚年依次遇到过四个可爱的小女孩,和她们成了好朋友,小女孩都很喜欢这个老人,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
不知道你要找的是不是这篇?
《三个小女孩》
——作者 季羡林
我生平有一桩往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如果我以糖果饼饵相诱,引得小孩子喜欢我,那是司空见惯,平平常常,根本算不上什么“怪事”.但是,对我来说,情况却绝对不是这样.我同这些孩子都是邂逅相遇,都是第一次见面.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不过是普普通通,不修边幅,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学校的老工人.这样一个人而能引起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目的、二三岁以至十一二岁的孩子的欢心,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我相信,也没有别人能解释通,包括赞天地之化育的哲学家们在内.
我说:这是一桩“怪事”,不是恰如其分吗?不说它是“怪事”,又能说它是什么呢?
大约在50年代,当时老祖和德华还没有搬到北京来.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的家在南关佛山街.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有一儿二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她大概只有两岁,路走不稳,走起来晃晃荡荡,两条小腿十分吃力,话也说不全.按辈分,她应该叫我“大爷”;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了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走到我跟前,一下子抱住了我的腿,仿佛有无限的乐趣.她妈喊她,她置之不理.勉强抱走,她就哭着奋力挣脱.有时候,我在北屋睡午觉,只觉得周围鸦雀无声,恬静幽雅.“北堂夏睡足”,一枕黄粱,猛一睁眼:一个小东西站在我的身旁,大气不出.一见我醒来,立即“爷”、“爷”叫个不停.不知道她已经等了多久了.我此时真是万感集心,连忙抱起小东西,连声叫着“华华儿”.有一次我出门办事,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妈正把她抱在怀里.她说,她想试一试华华,看她怎么办.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眼泪.有一年,老祖和德华来京小住,后来听同院的人说,在上着锁的西屋门前,天天有两个“小动物”在那里蹲守:一个是一只猫,一个是已经长到三四岁的华华.“可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华华大概还不知道什么北京,不知道什么别离.天天去蹲守.她那天真稚嫩的心灵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望眼欲穿而不见伊人.她的失望,她的寂寞,大概她自己也说不出,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了.
上面是华华的故事.
下面再讲吴双的故事.
80年代的某一年,我应邀赴上海外国语大学去访问.我的学生吴永年教授十分热情地招待我.学校领导陪我参观,永年带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吴双来见我.吴双大概有六七岁光景,是一个秀美、文静、伶俐的小女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她最初还有点腼腆,叫了一声“爷爷”以后,低下头,不敢看我.但是,我们在校园中走了没有多久,她悄悄地走过来,挽住我的右臂,扶我走路,一直偎依在我的身旁,她爸爸妈妈都有点吃惊,有点不理解.我当然更是吃惊,更是不理解.一直等到我们参观完了图书馆和许多大楼,吴双总是寸步不离地挽住我的右臂,一直到我们不得不离开学校,不得不同吴双和她妈妈分手为止,吴双眼睛中流露出依恋又颇有一点凄凉的眼神.从此,我们就结成了相差六七十岁的忘年交.她用幼稚但却认真秀美的小字写信给我.我给永年写信,也总忘不了吴双.我始终不知道,我有什么地方值得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眷恋?
上面是吴双的故事.
现在轮到未未了.未未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姓贾,爸爸是延边大学出版社的社长,学国文出身,刚强,正直,干练,是一个决不会阿谀奉承的硬汉子.母亲王文宏,延边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性格与丈夫迥乎不同,多愁,善感,温柔,淳朴,感情充沛,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感情超过了需要.她不相信天底下还有坏人,却是个才女,写诗,写小说,在延边地区颇有点名气,研究的专业是美学,文艺理论与禅学,是一个极有前途的女青年学者.10年前,我在北大通过刘 教授的介绍,认识了她.去年秋季她又以访问学者的名义重返北大,算是投到了我的门下.一年以来,学习十分勤奋.我对美学和禅学,虽然也看过一些书,并且有些想法和看法,写成了文章,但实际上是“野狐谈禅”,成不了正道的.蒙她不弃,从我受学,使得我经常觳觫不安,如芒刺在背.也许我那一些内行人决不会说的石破天惊的奇谈怪论,对她有了点用处?连这一点我也是没有自信的.
由于她母亲在北大学习,未未曾于寒假时来北大一次.她父亲也陪来了.第一次见面,我发现未未同别的年龄差不多的女孩不一样.面貌秀美,逗人喜爱;但却有点苍白.个子不矮,但却有点弱不禁风.不大说话,说话也是慢声细语.文宏说她是娇生惯养惯了,有点自我撒娇.但我看不像.总之,第一次见面,这个东北长白山下来的小女孩,对我成了个谜.我约了几位朋友,请她全家吃饭.吃饭的时候,她依然是少言寡语.但是,等到出门步行回北大时,却出现了出我意料的事情.我身居师座,兼又老迈,文宏便扶住我的左臂搀扶着我.说老实话,我虽老态龙钟,但却还不到非让人搀扶不行的地步;文宏这一番心意我却不能拒绝,索性倚老卖老,任她搀扶.倘若再递给我一个龙头拐杖,那就很有点旧戏台上佘太君或者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派头了.然而,正当我在心中暗暗觉得好笑的时候,未未却一步抢上前来,抓住了我的右臂来搀扶住我,并且示意她母亲放松抓我左臂的手,仿佛搀扶我是她的专利,不许别人插手.她这一举动,我确实没有想到.然而,事情既然发生——由它去吧!
过了不久,未未就回到了延吉.适逢今年是我85岁生日,文宏在北大虽已结业,却专门留下来为我祝寿.她把丈夫和女儿都请到北京来,同一些在我身边工作了多年的朋友,为我设寿宴.最后一天,出于玉洁的建议,我们一起共有16人之多,来到了圆明园.圆明园我早就熟悉,六七十年前,当我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晚饭后,常常同几个同学步行到圆明园来散步.此时圆明园已破落不堪,满园野草丛生,狐鼠出没,“西风残照,清家废宫”,我指的是西洋楼遗址.当年何等辉煌,而今只剩下几个汉白玉雕成的古希腊式的宫门,也都已残缺不全.“牧童打碎了龙碑帽”,虽然不见得真有牧童,然而情景之凄凉、寂寞,恐怕与当年的明故宫也差不多了.我们当时还都很年轻,不大容易发思古之幽情,不过爱其地方幽静,来散散步而已.
建国后,北大移来燕园,我住的楼房,仅与圆明园有一条马路之隔.登上楼旁小山,遥望圆明园之一角绿树蓊郁,时涉遐想.今天竟然身临其境,早已面目全非,让我连连吃惊,仿佛美国作家Washington Irving笔下的Rip Van Winkle,“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等他回到家乡的时候,连自己的曾孙都成了老爷爷,没有人认识他了.现在我已不认识圆明园了,圆明园当然也不会认识我.园内游人摩肩接踵,多如过江之鲫.而商人们又竞奇斗妍,各出奇招,想出了种种的门道,使得游人如痴如醉.我们当然也不会例外,痛痛快地畅游了半天,福海泛舟,饭店盛宴.我的“西洋楼”却如蓬莱三山,不知隐藏在何方了?
第二天是文宏全家回延吉的日子.一大早,文宏就带了未未来向我辞行.我上面已经说到,文宏是感情极为充沛的人,虽是暂时别离,她恐怕也会受不了.小肖为此曾在事前建议过:临别时,谁也不许流眼泪.在许多人心目中,我是一个怪人,对人呆板冷漠,但是,真正了解我的人却给我送了一个绰号:“铁皮暖瓶”,外面冰冷而内心极热.我自己觉得,这个比喻道出了一部分真理,但是,我现在已届望九之年,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天使和撒旦都对我垂青过.一生磨炼,已把我磨成了一个“世故老人”,于必要时,我能够运用一个世故老人的禅定之力,把自己的感情控制住.年轻人,道行不高的人,恐怕难以做到这一点的.
现在,未未和她妈妈就坐在我的眼前.我口中念念有词,调动我的定力来拴住自己的感情,满面含笑,大讲苏东坡的词:“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又引用俗语:“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自谓“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然而,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文宏大概为了遵守对小肖的诺言,泪珠只停留在眼眶中,间或也滴下两滴.而未未却不懂什么诺言,也不会有什么定力,坐在床边上,一语不发,泪珠仿佛断了线似地流个不停.我那八十多年的定力有点动摇了,我心里有点发慌.连忙强打精神,含泪微笑,送她母女出门.一走上门前的路,未未好像再也忍不住了,一把抓住了我的胳臂,伏在我怀里,哭了起来.热泪透过了我的衬衣,透过了我的皮肤,热意一直滴到我的心头.我忍住眼泪,捧起未未的脸,说:“好孩子!不要难过!我们还会见面的!”未未说:“爷爷!我会给你写信的!”我此时的心情,连才尚未尽的江郎也是写不出来的.他那名垂千古的《别赋》中,就找不到对类似我现在的心情的描绘.何况我这样本来无才可尽的俗人呢?我挽着未未的胳臂,送她们母女过了楼西曲径通幽的小桥.又忽然临时顿悟:唐朝人送别有灞桥折柳的故事.我连忙走到湖边,从一棵垂柳上折下了一条柳枝,递到文宏手中.我一直看她母女俩折过小山,向我招手,直等到连消逝的背影也看不到的时候,才慢慢地走回家来.此时,我再不需要我那劳什子定力,索性让眼泪流个痛快.
三个女孩的故事就讲完了.
还不到两岁的华华为什么对我有这样深的感情,我百思不得其解.
五六岁第一次见面的吴双,为什么对我有这样深的感情,我千思不得其解.
12岁的下学期才上初中的未未,为什么对我有这样深的感情,我万思不得其解.
然而这都是事实,我没有半个字的虚构.我一生能遇到这样三个小女孩,就算是不虚此生了.
到了今天,华华已经超过40岁.按正常的生活秩序,她早应该“绿叶成荫”了,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我这“爷”?
吴双恐怕大学已经毕业了,因为我同她父亲始终有联系,她一定还会记得我这样一位“北京爷爷”的.
至于未未,我们离别才几天.我相信,她会遵守自己的诺言给我写信的.而且她父亲常来北京,她母亲也有可能再到北京学习、进修.我们这一次分别,仅仅不过是为下一次会面创造条件而已.
像奇迹一般,在八十多年内,我遇到了这样三个小女孩,是我平生一大乐事,一桩怪事,但是人们常说,普天之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可是我这“缘”何在?我这“故”又何在呢?佛家讲因缘,我们老百姓讲“缘分”.虽然我不信佛,从来也不迷信,但是我却只能相信“缘分”了.在我走到那个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方之前,这三个同我有着说不出是怎样来的缘分的小姑娘,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保留一点甜美,保留一点幸福,给我孤寂的晚年涂上点有活力的色彩.
结婚照 一般是看口碑 如果口碑好了 可以接受品牌的网上下订。但作为新品牌的推广 网上成交不现实 毕竟是一生一次的 而且多则上万的消费。一般还是要心知
这你妹我也是80后,我怎么就没映像呢。。。。看来楼主学习太认真了,还对人家4个闺女念念不忘。。不知道你可以保持沉默,犯不上拼打这些措辞http://wenku.baidu.com/view/b28c0a08763231126edb1147.html 自己去找吧,不要摆苦逼的表情好么,哎。您是没吃药还是吃错药了有种穿上马甲,生来就没有名分的人,不给你一般见识...
全部展开
这你妹我也是80后,我怎么就没映像呢。。。。看来楼主学习太认真了,还对人家4个闺女念念不忘。。
收起
这个吗?
我生平有一桩往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如果我以糖果饼饵相诱,引得小孩子喜欢我,那是司空见惯,平平常常,根本算不上什么“怪事”。但是,对我来说,情况却绝对不是这样。我同这些孩子都是邂逅相遇,都是第一次见面。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不过是普普通通,不修边幅,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学校的老工人。这样一个人而能引起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目的、二三岁...
全部展开
这个吗?
我生平有一桩往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如果我以糖果饼饵相诱,引得小孩子喜欢我,那是司空见惯,平平常常,根本算不上什么“怪事”。但是,对我来说,情况却绝对不是这样。我同这些孩子都是邂逅相遇,都是第一次见面。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不过是普普通通,不修边幅,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学校的老工人。这样一个人而能引起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目的、二三岁以至十一二岁的孩子的欢心,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我相信,也没有别人能解释通,包括赞天地之化育的哲学家们在内。
我说:这是一桩“怪事”,不是恰如其分吗?不说它是“怪事”,又能说它是什么呢?大约在50年代,当时老祖和德华还没有搬到北京来。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的家在南关佛山街。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有一儿二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她大概只有两岁,路走不稳,走起来晃晃荡荡,两条小腿十分吃力,话也说不全。按辈分,她应该叫我“大爷”;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了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走到我跟前,一下子抱住了我的腿,仿佛有无限的乐趣。她妈喊她,她置之不理。勉强抱走,她就哭着奋力挣脱。有时候,我在北屋睡午觉,只觉得周围鸦雀无声,恬静幽雅。“北堂夏睡足”,一枕黄粱,猛一睁眼:一个小东西站在我的身旁,大气不出。
一见我醒来,立即“爷”、“爷”叫个不停。不知道她已经等了多久了。我此时真是万感集心,连忙抱起小东西,连声叫着“华华儿”。有一次我出门办事,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妈正把她抱在怀里。她说,她想试一试华华,看她怎么办。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眼泪。有一年,老祖和德华来京小住,后来听同院的人说,在上着锁的西屋门前,天天有两个“小动物”在那里蹲守:一个是一只猫,一个是已经长到三四岁的华华。“可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华华大概还不知道什么北京,不知道什么别离。天天去蹲守。她那天真稚嫩的心灵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望眼欲穿而不见伊人。她的失望,她的寂寞,大概她自己也说不出,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了。
上面是华华的故事。
下面再讲吴双的故事。
80年代的某一年,我应邀赴上海外国语大学去访问。我的学生吴永年教授十分热情地招待我。学校领导陪我参观,永年带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吴双来见我。吴双大概有六七岁光景,是一个秀美、文静、伶俐的小女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她最初还有点腼腆,叫了一声“爷爷”以后,低下头,不敢看我。但是,我们在校园中走了没有多久,她悄悄地走过来,挽住我的右臂,扶我走路,一直偎依在我的身旁,她爸爸妈妈都有点吃惊,有点不理解。我当然更是吃惊,更是不理解。一直等到我们参观完了图书馆和许多大楼,吴双总是寸步不离地挽住我的右臂,一直到我们不得不离开学校,不得不同吴双和她妈妈分手为止,吴双眼睛中流露出依恋又颇有一点凄凉的眼神。从此,我们就结成了相差六七十岁的忘年交。她用幼稚但却认真秀美的小字写信给我。我给永年写信,也总忘不了吴双。我始终不知道,我有什么地方值得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眷恋?上面是吴双的故事。
现在轮到未未了。未未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姓贾,爸爸是延边大学出版社的社长,学国文出身,刚强,正直,干练,是一个决不会阿谀奉承的硬汉子。母亲王文宏,延边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性格与丈夫迥乎不同,多愁,善感,温柔,淳朴,感情充沛,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感情超过了需要。她不相信天底下还有坏人,却是个才女,写诗,写小说,在延边地区颇有点名气,研究的专业是美学,文艺理论与禅学,是一个极有前途的女青年学者。10年前,我在北大通过刘教授的介绍,认识了她。去年秋季她又以访问学者的名义重返北大,算是投到了我的门下。
一年以来,学习十分勤奋。我对美学和禅学,虽然也看过一些书,并且有些想法和看法,写成了文章,但实际上是“野狐谈禅”,成不了正道的。蒙她不弃,从我受学,使得我经常觳觫不安,如芒刺在背。也许我那一些内行人决不会说的石破天惊的奇谈怪论,对她有了点用处?连这一点我也是没有自信的。
由于她母亲在北大学习,未未曾于寒假时来北大一次。她父亲也陪来了。第一次见面,我发现未未同别的年龄差不多的女孩不一样。面貌秀美,逗人喜爱;但却有点苍白。个子不矮,但却有点弱不禁风。不大说话,说话也是慢声细语。文宏说她是娇生惯养惯了,有点自我撒娇。但我看不像。总之,第一次见面,这个东北长白山下来的小女孩,对我成了个谜。我约了几位朋友,请她全家吃饭。吃饭的时候,她依然是少言寡语。但是,等到出门步行回北大时,却出现了出我意料的事情。
我身居师座,兼又老迈,文宏便扶住我的左臂搀扶着我。说老实话,我虽老态龙钟,但却还不到非让人搀扶不行的地步;文宏这一番心意我却不能拒绝,索性倚老卖老,任她搀扶。倘若再递给我一个龙头拐杖,那就很有点旧戏台上佘太君或者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派头了。然而,正当我在心中暗暗觉得好笑的时候,未未却一步抢上前来,抓住了我的右臂来搀扶住我,并且示意她母亲放松抓我左臂的手,仿佛搀扶我是她的专利,不许别人插手。她这一举动,我确实没有想到。然而,事情既然发生——由它去吧!过了不久,未未就回到了延吉。适逢今年是我85岁生日,文宏在北大虽已结业,却专门留下来为我祝寿。她把丈夫和女儿都请到北京来,同一些在我身边工作了多年的朋友,为我设寿宴。最后一天,出于玉洁的建议,我们一起共有16人之多,来到了圆明园。圆明园我早就熟悉,六七十年前,当我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晚饭后,常常同几个同学步行到圆明园来散步。此时圆明园已破落不堪,满园野草丛生,狐鼠出没,“西风残照,清家废宫”,我指的是西洋楼遗址。当年何等”“辉煌,而今只剩下几个汉白玉雕成的古希腊式的宫门,也都已残缺不全。“牧童打碎了龙碑帽”,虽然不见得真有牧童,然而情景之凄凉、寂寞,恐怕与当年的明故宫也差不多了。我们当时还都很年轻,不大容易发思古之幽情,不过爱其地方幽静,来散散步而已。
建国后,北大移来燕园,我住的楼房,仅与圆明园有一条马路之隔。登上楼旁小山,遥望圆明园之一角绿树蓊郁,时涉遐想。今天竟然身临其境,早已面目全非,让我连连吃惊,仿佛美国作家WashingtonVan自己的曾孙都成了老爷爷,没有人认识他了。现在我已不认识圆明园了,圆明园当然也不会认识我。园内游人摩肩接踵,多如过江之鲫。而商人们又竞奇斗妍,各出奇招,想出了种种的门道,使得游人如痴如醉。我们当然也不会例外,痛痛快快地畅游了半天,福海泛舟,饭店盛宴。我的“西洋楼”却如蓬莱三山,不知隐藏在何方了?第二天是文宏全家回延吉的日子。一大早,文宏就带了未未来向我辞行。我上面已经说到,文宏是感情极为充沛的人,虽是暂时别离,她恐怕也会受不了。小肖为此曾在事前建议过:临别时,谁也不许流眼泪。在许多人心目中,我是一个怪人,对人呆板冷漠,但是,真正了解我的人却给我送了一个绰号:“铁皮暖瓶”,外面冰冷而内心极热。我自己觉得,这个比喻道出了一部分真理,但是,我现在已届望九之年,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天使和撒旦都对我垂青过。一生磨炼,已把我磨成了一个“世故老人”,于必要时,我能够运用一个世故老人的禅定之力,把自己的感情控制住。年轻人,道行不高的人,恐怕难以做到这一点的。
现在,未未和她妈妈就坐在我的眼前。我口中念念有词,调动我的定力来拴住自己的感情,满面含笑,大讲苏东坡的词:“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又引用俗语:“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自谓“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然而,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文宏大概为了遵守对小肖的诺言,泪珠只停留在眼眶中,间或也滴下两滴。而未未却不懂什么诺言,也不会有什么定力,坐在床边上,一语不发,泪珠仿佛断了线似地流个不停。我那八十多年的定力有点动摇了,我心里有点发慌。连忙强打精神,含泪微笑,送她母女出门。一走上门前的路,未未好像再也忍不住了,一把抓住了我的胳臂,伏在我怀里,哭了起来。
热泪透过了我的衬衣,透过了我的皮肤,热意一直滴到我的心头。我忍住眼泪,捧起未未的脸,说:“好孩子!不要难过!我们还会见面的!”未未说:“爷爷!我会给你写信的!”我此时的心情,连才尚未尽的江郎也是写不出来的。他那名垂千古的《别赋》中,就找不到对类似我现在的心情的描绘。何况我这样本来无才可尽的俗人呢?我挽着未未的胳臂,送她们母女过了楼西曲径通幽的小桥。又忽然临时顿悟:唐朝人送别有灞桥折柳的故事。我连忙走到湖边,从一棵垂柳上折下了一条柳枝,递到文宏手中。我一直看她母女俩折过小山,向我招手,直等到连消逝的背影也看不到的时候,才慢慢地走回家来。此时,我再不需要我那劳什子定力,索性让眼泪流个痛快。
三个女孩的故事就讲完了。
还不到两岁的华华为什么对我有这样深的感情,我百思不得其解。
五六岁第一次见面的吴双,为什么对我有这样深的感情,我千思不得其解。
12岁的下学期才上初中的未未,为什么对我有这样深的感情,我万思不得其解。
然而这都是事实,我没有半个字的虚构。我一生能遇到这样三个小女孩,就算是不虚此生了。
到了今天,华华已经超过40岁。按正常的生活秩序,她早应该“绿叶成荫”了,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我这“爷”?吴双恐怕大学已经毕业了,因为我同她父亲始终有联系,她一定还会记得我这样一位“北京爷爷”的。
至于未未,我们离别才几天。我相信,她会遵守自己的诺言给我写信的。而且她父亲常来北京,她母亲也有可能再到北京学习、进修。我们这一次分别,仅仅不过是为下一次会面创造条件而已。
像奇迹一般,在八十多年内,我遇到了这样三个小女孩,是我平生一大乐事,一桩怪事,但是人们常说,普天之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可是我这“缘”何在?我这“故”又何在呢?佛家讲因缘,我们老百姓讲“缘分”。虽然我不信佛,从来也不迷信,但是我却只能相信“缘分”了。在我走到那个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方之前,这三个同我有着说不出是怎样来的缘分的小姑娘,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保留一点甜美,保留一点幸福,给我孤寂的晚年涂上点有活力的色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