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忙鉴赏一下穆旦的《赞美》?思想感情,写作特点,诗歌形式,意象,手法,描绘到的画面,炼字的情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31 23:15:39
谁能帮忙鉴赏一下穆旦的《赞美》?思想感情,写作特点,诗歌形式,意象,手法,描绘到的画面,炼字的情况.
谁能帮忙鉴赏一下穆旦的《赞美》?
思想感情,写作特点,诗歌形式,意象,手法,描绘到的画面,炼字的情况.
谁能帮忙鉴赏一下穆旦的《赞美》?思想感情,写作特点,诗歌形式,意象,手法,描绘到的画面,炼字的情况.
穆旦的《赞美》是一首意象繁密朦胧,表达新奇怪异,情思深奥晦涩的诗歌.
《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这就是《赞美》的思想主旨,解读诗歌各节,必须紧扣这一主旨.
诗歌的第一节是对祖国辽阔而苍茫的土地、悠久而沉重的历史、贫穷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绘,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民族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热爱,诗人要去拥抱这一切,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民族已经站起来.诗歌首先以众多的意象(前6句)来描绘祖国,充满着既爱又怨的复杂感情.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动听的鸡鸣、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干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呜咽;还有荒凉而贫脊的土地,忧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代.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土地的辽阔,人民的苦难和历史的悠久,给人的印象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压抑.接着,诗歌又以“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的场景(7—11句)来描绘“我”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生,灾难铺天盖地地袭来,天空中没有展翅高飞、昂首放歌的雄鹰,大地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爬行”在遥远的天际,灰头土面,忍辱负重,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他们用“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期待中绝望,在绝望中期待,显示出一种直面灾难,忍受屈辱,意志不屈,信念不垮的生存风范.“(沉默的)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这一静态意象的出现犹如一尊雕像,寓永恒于瞬间,融无限于有限,直逼心灵,感人肺腑.眼睛何以干枯?是因灾难痛苦而泣泪成血,还是因苦苦期盼而无因无果?是因瘦弱老迈而目断神枯?还是因生活赤贫而满目枯干?“枯干的眼睛”何以依然期待?“泉涌的热泪”能够出现吗?假如出现,它能够抚慰那颗疲惫而憔悴的心吗?……是饥饿期待温饱,还是动乱期待和平?是黑暗期待光明,还是苦难期待幸福?……一双干枯的眼睛和一份执着的期待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隐隐约约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力量.穆旦通过一双眼睛写活了一个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伟力.最后,诗歌以一系列沉痛悲壮的意象(12---18句)来描写“我要以一切拥抱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骡子车和槽子船跟“带血的手”一样,表明“我”与“人民”是一体的,患难与共,休戚相关,都在过去的苦难,今天的血污和明天的希望中生活.尽管人民苦难深重,屈辱重重,尽管“我”艰辛坎坷,流血负伤,但是“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我仍要“和你们一一拥抱”,拥抱里有同甘共苦和同仇敌忾,拥抱里有崇高敬意和无穷动力,拥抱里有保家卫国和浴血奋战,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三节则把整体凝化为一个具体,诗人赞美的目光和歌唱指向了一个具体的“农夫”,而他既是第一节诗中描绘和情感的凝聚,又是我们民族的代表和象征,其描绘更具体、细致,感情指向更深沉、专一.第二节描写“农夫”关键时刻的重大抉择.他像祖祖辈辈一样在这块充满苦难沧桑的土地上生息繁衍,无言耕耘,肩掮希望和失望,承受了数不清的痛苦和灾难.当抗日的烽火燃起的时候,年轻人的热情感染他,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思想激励了他,他毅然“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坚定地加入到抗战的时代洪流中去.和人们的“演说、叫嚣、欢快、歌唱”不一样,他沉稳坚强,他“相信名词”(抗日救亡的思想),他和耕田种地一样无言地行动.尽管道路无限悠长,尽管前途充满了流血牺牲,可他义无反顾,坚强不屈,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流血不流泪,男儿当自强!“放下古代的锄头”,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特写镜头,蕴含着厚重深沉的历史情结,写出了“农夫”选择的果敢坚决和这种选择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我们由此看到了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奋勇抗争的生存意志和惊人伟力.而“融进死亡”也不流泪的硬汉形象又使我们感动,我们震惊一个民族崛起的力量,我们震惊于一个民族抗争的勇毅!第三节讴歌农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勇武和崇高.贫穷撕咬着他,恐惧缠绕着他,饥饿折磨着他,孩子巴望着他……他是一家老小,妇女儿童的生活支柱,他是黑暗茅屋,贫脊土地的耕耘者,他更是苦难和不幸的承担者,他“无言的痛苦”真是太多、太多.可是,当抗日号角吹响的时候,他毅然绝然地踏上了抗战的征程,从不回头,从不诅咒,哪怕抛妻别子,哪怕背井离乡,哪怕流血牺牲,这是怎样的一种坚毅和勇绝!我们的民族也正因为这种坚毅和勇绝,而一定能够战胜入侵的豺狼!所以诗人“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这拥抱又包容了多少感奋,多少觉醒啊!“让我们在他身上痛哭吧!”固然有痛悼英烈,沉重悲哀的意思,但更有追慕忠魂,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勇敢和决绝!因为我们坚信,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诗歌的最后一节,是感情的再度抒发,是对一个已经站起来的民族的更深、更广的赞美.由第二、三节的具象描绘转向厚重历史的宏观扫描,回应第一节.倾圮的屋檐,枯槁的树顶,荒凉的沼泽,悲鸣的乌鸦……这些涂满感情色彩的意象渲染出一种萧索、破败、冷清、凄凉的氛围,实际上暗示着祖国的贫穷和苦难,历史的深远和悠长.而“我”——一个已然觉醒,渴盼祖国改天换地的年轻知识分子,曾经为这祖国的改变而等待了许多年.今天,这种梦想终于要实现了,于是我走过“踟蹰”,猛然亢奋.民族的觉醒就是希望的火炬,“农夫”的抗争就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所以,诗人在全诗最后,连用两个“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重叠的结尾,如重擂闷鼓,雄浑中透溢着沉重的昂扬;如清角吹寒,嘹亮中透溢着激越的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