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乐记的乐象篇及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17:32:27
礼记乐记的乐象篇及翻译
礼记乐记的乐象篇及翻译
礼记乐记的乐象篇及翻译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恶,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龙旗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天子之宝龟也.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
注释:① 慝,tè,邪恶.② 周还,谓舞者.③ 五色,无行之音,谓宫商角徵羽也.④ 八风,八方之风.律,十二月之律.奸,奸慝.⑤ 伦清,伦,类也,谓人道;乐施则伦类清美.
导读:这里“反情”的“反”,就是“返”;“情”,就是《乐记》的“人生而静,天之性”的人之本初的善,非情感之“情”也.这样来理解,《乐记》的文本中也是有证据的:“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这在《性自命出》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闻笑声,则鲜如也斯喜.闻歌谣,则陶如也斯奋.听琴瑟之声,则悸如也斯叹.观《赉》、《武》,则齐如也斯作.观《韶》、《夏》,则勉如也斯敛.咏思而动心,如也,其居次也久,其反善复始也慎,其出入也顺,始其德也.郑卫之乐,则非其声而从之也.”(第23-27简)从整体思想上来讲,由于《性自命出》与《乐记》都注重礼乐的超越,所以笔者以为,《乐记》的“报情反始”,也就是《性自命出》的“反善复始”,用《乐记》的话来讲,就是“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乐化篇》)这种与“反善复始”的意蕴一致的“报情反始”,在《乐记》中有一个由天而人,再由人而天的论证过程.它认为,乐由天作,乐著大始,是天之性的下贯;因此在“物至知知”,人欲横流的世界里,只有“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乐化篇》) 这种思想的理路不仅与“[来源
善复始”的命题是一致的,而且与整个《性自命出》的全文构思(从头到尾,亦即从第1简到第67简)都是一致的.相对于《性自命出》而言,《乐记》对“乐”的描述更为细致.上引《乐象篇》中“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的主语是“君子反情以和其志”的“情”与“志”,正是由于有了情与志的内在精神,“乐”才能够“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由于“四气之和”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之和气,故万物之理就既包括了天道的阴与阳,地道的柔与刚,也包括了人道的仁与义.情、志、乐三者互为激发,“动”“和”、“著”“理”,“奋”出来的“至德之光”就应与孔子所说的中庸之“至德”相去无几,也就是《易传•乾彖》的“保合大和,乃利贞”.在这里,《乐记》的超越性表现得也许还不是很明显.但是,“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的表述,在此基础之上由内而外,“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一下子就把天地之生气流行的宏大景象涵括进来了,它的潜在语言是,人已经通过现实德行的努力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天”,也就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