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译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23:16:49
孙子兵法的译文孙子兵法的译文孙子兵法的译文《孙子》一书,篇卷体例颇有异同.《十家注》--《十一家注》系统各本只有篇名,而无篇次,本篇作“计篇”.简本漶漫,多不可识,惟从所存篇名如《刑》(形)、《聉》(

孙子兵法的译文
孙子兵法的译文

孙子兵法的译文
《孙子》一书,篇卷体例颇有异同.《十家注》--《十一家注》系统各本只有篇名,而无篇次,本篇作“计篇”.简本漶漫,多不可识,惟从所存篇名如《刑》(形)、《聉》(势)观之,本篇亦当只有“计”字.而《武经》系统各本则作“始计第一”,无“篇”字,但有篇次,且有“始”字.按:此“始”字迨为后人所加.孙校本作“卷一计篇”,亦即每篇一卷,共十三篇,即同明本《集注》.而宋本则分三卷,《武经》同,惟具体分法不全同.如上卷,《十家注》是自本篇至《形篇》第四,而《武经》则至《势篇》第五.日樱田本则分十三篇为上下两篇.简本虽未明篇卷,但篇题第二栏“军争”之上标有圆点,此或即其分篇或分卷之证.今为统一体例起见,不分卷,篇题从《十家注》,篇次同《武经》,故本篇作“计篇第一”.以下各篇仿此,不再出校.
  (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二)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三)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四)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五)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谋划之策既为有利且被采纳,于是就再造成一种客观态势,以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态势,就是要根据利的原则而采取应变措施以保持战略主动之谓.
  (六)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战争是以运用诈谋奇计以克敌制胜为最高原则的.所以,实际能打,反而示敌以不能打;准备怎么打,反而示敌以不怎么打;拟取近道,反而示敌以走远路;拟走远路,反而示敌要取近道.敌若贪利,就以利去诱惑它;敌若乱而不整,就乘机去袭取它;敌若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若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它;敌若气势汹汹,乘怒而来,就设法使之屈挠;敌若词卑行敛,就设法使之骄惰;敌若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劳顿;敌若亲和团结,就设法离间它.要进攻敌没有防备之处,要出击在敌意料不到之时.这是军事指挥家的奥秘所在,是不可事先泄露出去的.
  (七)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开战之前,凡是“庙算”获胜的,是由于所得算筹较多的缘故;“庙算”不胜的,则是由于所得算筹较少的缘故.所得算筹多的就胜利,少的就不能胜利,何况得不到算筹呢.我们根据这种情况来进行考察,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
  请葛亮曾任蜀国军师、亟相,受封为武乡侯.相传他十四岁时进入刘表学堂习兵法.兵法著作《将苑》一书,虽非他本人亲撰,但大致反映了其军事思想的内容与特色.在隆中10年,诸葛亮博览群书,谙熟兵法,尤其熟读《孙子》,虽身居"隆中",对天下形势却了如指掌.他以《孙子》"五事七计"为基本标尺,对比分析彼我双方优劣,判断战争胜负.提出"主孰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胸孰丰也?士卒熟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货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决矣"(《将苑"揣能》),分析更为精辟透彻,具体、全面.在《请葛亮兵法·治军》中又说;"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实.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等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彻之备,强征战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虑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擒敌之势,此为治军之大略也."诸葛亮非常重视敌情的侦察、战前准备和加强部队演练等,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慎战"思想.
  诸葛亮在《将苑·智用》中还提出了掌握和利用时机的方法:"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日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其意说明,掌握时机的办法有三种:一是天时地利,二是形势的变化,三是人心向背,掌握和利用作战时机,作为用兵打仗的指导原则是用兵之大略.
  《诸葛亮兵法·治军》集中论述了进攻和防守问题.他认为作战成功主要在于掌握全局的.势",用有利的势取胜.指出善于进攻的,使敌不知从何处防守;善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从哪里进攻.对于孙武的"虚实"之法,"奇正"之法,诸葛亮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可以说是达到了十分精纯的地步.
  诸葛亮非常重视军事训练.在《诸葛亮集·兵要中》他说:"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胜."在《将苑·习练》中又说:"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强调了军事训练的巨大作用.同时他还主张对老百姓进行军事训练:"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此与《孙子·地形篇》中"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和《孙子·行军篇》中"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实质相同.
  诸葛亮还强调作战要快速.他说:"迟若山移,进如风雨;击若崩崖,合成如虎."实际是继承了孙武的"兵贵胜,不贵久"、"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