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桑蚕有关的名间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03:39:15
跟桑蚕有关的名间故事跟桑蚕有关的名间故事跟桑蚕有关的名间故事大约公元前二千六百年,传说黄帝的妃子嫘祖,有一天在花园中品茗,偶然间一个茧掉进她的茶杯里,由于热茶水的作用,使蚕茧变软而松开,嫘祖将茧挑出来

跟桑蚕有关的名间故事
跟桑蚕有关的名间故事

跟桑蚕有关的名间故事
大约公元前二千六百年,传说黄帝的妃子嫘祖,有一天在花园中品茗,偶然间一个茧掉进她的茶杯里,由于热茶水的作用,使蚕茧变软而松开,嫘祖将茧挑出来时,拉出了一根长丝,于是她发现了蚕丝,进而发明了养蚕取丝之法,自此嫘祖被奉为蚕神.
2. 据记载,中国美丽的丝绸在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就已传到西方,但丝绸之路的开发是从汉朝开始的,公元前二世纪,北方的匈奴切断了西域与中国的联系,使得中西交通中断,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大月氏』,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经过十多年的战争,迫使匈奴北逃,公元前119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携带大量的丝绸、金饰等宣扬国威,到汉宣帝(公元前60年)时,从中国长安到中亚、西亚、欧洲的这条贸易商路才完全畅通,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丝绸之路』.
3. 中国人将丝外销,对丝的制造过程却秘而不宣,使得著名的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公元前79年-前23年),仍以为丝是长在树上的,他在『博物志』上写道:『丝茧是生在树叶上,取来用水湿一湿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中国人『极为灵巧』『大地的边缘也到此为止』等等,他们因为喜爱丝绸而渴望亲自到中国看看的心情是多么的强烈啊.中国养蚕取丝的秘密一直保守了3,000年,直到公元552年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悬赏,由景教徒的两位修士到中国盗取550粒蚕卵,放在君士坦丁堡内的桑树孵化结茧为止,西方人才晓得蚕丝的奥秘.
4. 西方史书记载,古罗马的西泽大帝(公元前一世纪)曾穿着中国的丝绸袍去看戏,在场的大臣们对那绚丽灿烂的皇服欣羡不已,个个无心赏戏,目光都集中到皇服上来了,认为这真是令人倾倒的豪华服装.此后穿丝绸衣服渐渐成为高尚和时髦的象征,大家竞相穿着,东西方的丝绸贸易也因此更加兴旺发达起来.
5. 另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也至汉朝开始形成,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曾派遣直属于宫廷的「译长」率领「应募者」(临时船工)带着大量黄金和丝织物从雷州半岛乘船经南海入暹罗湾,印度支那半岛再过孟加拉国湾来到黄支国(现今印度南部地区)交换了「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等返回中国,这条海上丝路到唐朝时兴盛起来,由泉州、扬州、广州往来阿拉伯地区的贸易极为繁忙.
6. 中国所产的丝绸,不仅以绚丽夺目闻名,它的轻盈细薄更为人所赞叹,古代阿拉伯一本书「苏莱曼游记」中曾记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阿拉伯商人在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时,忽然发现这位官员胸口有一粒黑痣,居然透过薄薄的丝绸衣服显露出来.他很惊异『是不是自己眼睛发黑了?』这时官员问他:『你为什么老是向我胸口瞧呢?』商人忙答到:『我在惊奇为什么身上的一个痣,可以透过双重衣服看得出来?』官员听了哈哈大笑,便卷起衣袖让商人观看,原来这位官员穿了五件丝绸衣服.这个外国人对中国丝绸的精薄倾倒不已.
7. 1926年春天,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挖掘中,意外的发现了半个蚕茧,这个有4,600年历史的半个蚕茧,目前还保存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8. 1958年,浙江省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丝织品,可见,我们的祖先远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已经利用蚕丝纺织了.
9. 1982年有个砖厂工人在湖北省江陵县附近挖出一个战国时代的楚坟,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00年,楚坟有二十多件保存得相当完整的丝织品,包括已有2300年历史的绢、纱、绮、罗、锦以及刺绣等,还有一个以丝覆盖的骷髅,手握着成卷的丝料,这种埋葬的习俗早见于历史文件,后人却一直到这时才得以见到实物.这个『丝绸宝库』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拥有蚕丝纺织技术的国家.
10. 有关中日两国的丝织交流,早在秦汉以前就有不少中国人东渡黄海到日本,且带去了较原始的养蚕取丝技术,这在日本民间故事及稗官野史里都有描述.据『三国志?魏志』记载在三国时期(公元238年)日本女王卑弥呼派遣专使来中国,向当时的魏明帝赠了斑布(韧皮纤维织的布)二匹二丈,魏明帝回赠了丝织、毛织品百匹以上.日本使者除了将这些珍贵的丝织品带回去外,还把中国当时的缇花、印染等纺织技术也带了回去.「吴服」即是三国时从东吴(今江浙一带)输入的丝织物制成.吴服即和服,至今仍为日本的传统服装.
11. 唐朝时期,往来于东海、黄海之间的日本遣唐使、学问僧来中国的,更是数目可观.对于来到中国的日本学者和僧侣,唐政府还专门每人每年赠予绢绸25匹及四季衣服,以资鼓励,这些人在返回日本时,还常常带大量的丝织品,有一位名叫城寻的僧侣到过浙江台州获得了珍贵的「青色织物绫」而归,直到今天,日本著名的正仓院内还珍藏着唐代传输过去的各种绚丽多彩的锦、绫等名贵织物,以及各种夹缬染、蜡防染等印染丝织品.
12. 宋代,日本有人来中国专门学习织造技术,回日本后,在博德地方,采用中国的技术,改造了旧的织机设备,出产以「博德织」为名的纺织品,闻名全日本.元朝、明朝时日本不断输入各种新织法的丝织品并加以仿造,双方丝绸贸易量日益增长,明朝万历四十年,输日本的白丝(生丝)达20余万斤.
13. 中国的蚕丝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之前就己传入印度,当时印度古书里就有着「中国成捆的丝」这样的字句,公元前二世纪后,印度的「摩奴法典」里还记述了这么一条别开生面的法律:谁偷了丝,就罚他三天内只许喝牛奶充饥,不许吃饭.可见当时丝绸的高贵和希罕.
14. 中国的四川,古代称蜀地,有着悠久的蚕桑丝织业的历史,据『史记』和『华阳国志』等史籍记载:『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丛』,甲骨文和『说文解字』中的蜀字,就是蚕字的异名,可见,古时蜀地是中国最早养蚕的地区之一.
15. 蜀锦的色泽鲜艳,经久不变,当地曾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四川成都作官,很喜欢丝绸衣料,一次,他把蜀绸和从苏杭买来的绫、罗放在一起,染成大红色.过了多年,这人到京,发现箱子里绫、罗的红色已褪色,独蜀绸仍光亮如新,于是蜀绸在京城的名声更响了.为什么蜀绸如此鲜艳呢?据说,这是由于四川土地肥沃,桑叶鲜嫩多汁,蚕丝质量很好,丝绸的上色性好,另外成都濯锦江的水质最适宜于丝绸染色和洗濯.二者相辅相成,为蜀锦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6.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分立,当时蜀国只占有蜀益二郡,最为弱小,诸葛亮辅佐刘备,根据在隆中制定的策略:内修政理,外联孙吴,为蜀汉的扩展作准备.经济上,诸葛亮以发展蚕桑做为重要政策,他自己在家中就种有桑树八百株,把蜀锦的生产作为复兴汉室的主要军费来源,他颁布教令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17. 诸葛亮在蜀国推展蚕丝业十分成功,使得成都成为西南最大商业中心,蜀锦运销各地.魏国和吴国需要的织锦都来自蜀,有一次魏文帝曹丕面对富丽堂皇的蜀锦赞叹地说:『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似』这说明蜀锦的布种是很多的.
蜀地生产的锦,在人们心目中是十分高贵的,诸葛亮常用蜀锦作为礼物,赠送贵宾和邻邦,如吴使张温来蜀,就赠以蜀锦五端(一端为今五十尺),以表示和东吴的友好.诸葛亮还专门遣使带“重锦千端”去吴国,劝孙权与蜀国和好共同对付魏国.
18. 蜀锦还能治病!『丝绣笔记』书中记载着蜀锦传至苗族的一个故事:诸葛亮率领将士们到铜仁江(今贵州省江口县西北)交汇处,当时,士兵向诸葛亮报告当地正在流行痘疫,男女老少相继发病的情况.诸葛亮立即决定派人带来大量丝绸深入苗族民众之中,用光滑的丝绸给病人作衣服被褥,防止痘痘破裂后再感染.病人较快地恢复健康,从而在苗族和蜀国之间,建立了感情,之后诸葛亮还鼓励苗族人民栽桑养蚕、缫丝和织绸.
19. 中古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商人不仅做丝的生意,更进一步『进口』养蚕工人和织丝工人,协助开拓自己的丝织业,到了十三世纪,意大利已经成为西方的丝织中心,意大利的丝织业赚了大笔的财富,终于推动了文艺复兴.
20. 意大利有些最美丽的古老丝质礼袍,现在仍然在小镇的教堂中使用.例如甘迪诺镇(Gandino ,在Bergamo附近)的圣玛利?阿逊达教堂,就拥有三百五十多件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丝袍,甘迪诺位于河谷中,离通衢大道很远,就连古董商人想找到这个地方都很难,所以从未遭受战火劫掠.
21. 到了14世纪,意大利的丝都在卢卡(Lucca)、威尼斯、翡冷翠和热那亚这些城市里制造,这项技艺靠着穿绫罗绸缎的贵族家庭而兴盛.科莫湖畔的科莫城(Como)是个平静的度假城市,没有什么招牌显示出这里是丝织工业中心,但到1980年代,此地确实年产1,500万条以上的丝质领带和6,000万公尺当今最美丽的丝料.
22. 15世纪,法王路易十一为防止法国的钱财大量流入意大利,去采购昂贵的丝织品,他颁授皇家勋章给都尔城(Tours)的丝工,鼓励他们为法国的丝织业努力.后来,更靠着弗朗西斯一世国王的协助,里昂的丝织业在16世纪开始发达起来,这位国王限制进口丝,吸引意大利的技师到这里定居还允许他们有更大的工作自由,就因为这样,里昂有许多家公司至今仍然保有意大利名字.
23. 法国的丝织业,在初期只一味迎合有钱人多变的品味而生产.到法王路易十四(1643-1715)时有个聪明的财务大臣科尔贝特(Jean-Baptiste Collbert),他制定了产品的标准,并且年年定下新样式,由设计师、织工和制造商合作完成,成了带动流行的滥觞.18世纪艺术家拉萨勒(Philippe de Lasalle)设计的丝织品在法国备受欢迎就是一个例子.这种产销的模式,终于将里昂的丝织技艺提升到能够在今日傲视丝坛的高水平.
24. 1854年,法国养蚕业者经历了重大的灾难,家蚕微粒子病(Pebrine)让阿雷斯地区的蚕死亡过半.专家们在寻找解决方案时,找上了化学家巴斯德协助,历经了3年,巴斯德才发现并控制住两种疾病,同时还找出了某些相关因素,使他在传染病方面也有了重大的发现.尽管巴斯德有这些发现,家蚕微粒子病还是传遍了欧洲和中东.不久,这件事就使他们更需要仰赖来自中国的生丝了.
25. 当欧洲生丝短缺,正仰赖远方的中国时,清朝适为咸丰(1851-1861)及同治 (1862-1874)皇帝执政,正处于和太平天国激战时期,产丝地的江浙两省恰是主要战区,战火波及,外销不易,传奇商人胡雪岩正好大展身手,靠着官府和帮会的协助,大做丝外销生意并促使他的钱庄事业迅速茁壮,也可以说,家蚕微粒子病和太平天国造就了胡雪岩的事业版图快速成长.
26. 18世纪末,法国丝织业欣欣向荣时,里昂有18,000具纺织机在运转,1789年法国大革命带来了苦日子,穿着时髦的时代已告结束,便宜的棉布成为流行的衣料后,对丝的需求自然减低,丝织业这时几乎完全停顿,半数以上的纺织机上空无一物.直到拿破仑上台(1799-1814)之后,把他对奢华事物的喜爱和里昂对丝织品订单的需要结合起来,他下令社会名流必需穿里昂丝,并且替他设在各处的行馆订购大批的丝织品.其它的元首起而效尤,纷纷赶到夸沪丝(Croix Rousse,里昂的一区)为他们的宫廷订购丝织品蚕丝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