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很多高校西迁避战,大多迁到临时首都重庆,西南联大则迁去昆明,为啥不迁去重庆呢?我想知道的是,当时在大多数学校都选择和政府一起去重庆,而且沿途去重庆最方便、能少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7 22:50:17
抗日战争爆发后,很多高校西迁避战,大多迁到临时首都重庆,西南联大则迁去昆明,为啥不迁去重庆呢?我想知道的是,当时在大多数学校都选择和政府一起去重庆,而且沿途去重庆最方便、能少受
抗日战争爆发后,很多高校西迁避战,大多迁到临时首都重庆,西南联大则迁去昆明,为啥不迁去重庆呢?
我想知道的是,当时在大多数学校都选择和政府一起去重庆,而且沿途去重庆最方便、能少受很多苦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去昆明,是客观原因呢还是主观选择,如果是主观选择又是基于什么考虑?如果真的是考虑直接选择远离政治中心而相对更安静的昆明,那只能说决策者太高瞻远瞩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很多高校西迁避战,大多迁到临时首都重庆,西南联大则迁去昆明,为啥不迁去重庆呢?我想知道的是,当时在大多数学校都选择和政府一起去重庆,而且沿途去重庆最方便、能少受
史记: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岳麓山下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师生们于1938年2月搬迁入滇,4月,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历史看,西南联大先在湖南长沙办了校,后因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而搬迁入滇.这和日军入侵有直接的联系;还有一点是,从地图上看,重庆也刚好在长江线上,这时的重庆和长沙的境况是差不多的.云南的地理优势和相对安静,应该说是成了西南联大选择的主因.
从后来取得的教育成效看,这选择很好.
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3343人(1938-1946年). 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9年)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佩云、王汉斌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