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圣俞诗集序译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6:20:45
梅圣俞诗集序译文
梅圣俞诗集序译文
梅圣俞诗集序译文
宋代文论译文三篇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节录)译文
秦慧娟译
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提示:欧阳修提出的“穷而后工”说上溯可联系屈原《九章》、《抽思》中的“发愤以抒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李白的“哀怨起骚人”,杜甫的“文章憎命达”,白居易的“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韩愈的“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欧阳修以后,还有陆游的“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龚自珍“泄天下之拗怒”等等.)
李清照 《论词》译文
秦慧娟译
乐府诗和入乐歌唱的五七言诗同时流行,最兴盛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李八郎这个人,善于唱歌,擅美于天下.当时新及第的进士,在曲江游赏设宴,同榜中有一位名士,事先把李八郎召去,让他更换服装隐瞒真实姓名,衣帽又破又旧,神态凄惨颓丧,与他一同到了宴会的处所.对大家说:“表弟愿意敬陪末座.”众人都不加理睬.等行酒时音乐响起,歌手开始演唱,当时曹元谦、念奴最好.歌唱结束,大家都赞叹叫好.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郎说:“请我表弟唱歌.”大家都嘲笑,也有生气的.等到他转喉发声,唱完一曲,大家都掉下泪来.大家围绕着他下拜行礼,说:“这是李八郎啊.”
(提示:通过叙述“开宴曲江”的故事,作者说明了歌词所具有的歌唱性、音乐美的特点和魅力.)
后来淫靡的音乐一天一天兴盛起来,颓靡的风气日益繁重.已经出现了《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能一一列举.
五代战争频仍,国家四分五裂,歌词等文学创作之事衰落消亡.只有南唐李璟、李煜、冯延巳等君臣崇尚文学艺术,因而所写的"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类的词,虽然语言非常新奇,却是所说的“亡国之音哀以思”啊.
(提示:从二、三段中能够看出李清照对于词之内容的要求.)
等到了本朝,制礼兴乐文治武功齐备,又休养生息了一百多年,开始有屯田员外郎柳永,利用唐宋旧曲改制、翻作新乐调,著作《乐章集》,在社会上得到很大名气.虽然音律和谐,可是词语庸俗低下.接着有张先、宋祁宋庠兄弟、沈唐、元绛、晃端礼等人相继出现,虽然常常有美妙的语句,可是支离破碎不能成为名家.等到了晏殊、欧阳修、苏轼,学识兼通渊博,创作短小的歌词,就好象在大海中舀取一瓢水那样轻而易举,但是都是些句子长短不整齐的诗而已,往往又不协音律.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还分六律,还要分清浊轻重.例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等词牌,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词牌本来押平声韵,也押上去声,还押入声.本来押仄声韵的,如果押上声就和谐,如果押入声,就不能歌唱.王安石、曾巩,文章风骨有似西汉,可是如果作短小的歌词,必然让人笑倒,不能再读下去.
(提示:前四段中李清照叙述了词的发展过程,对许多词坛名家进行了尖锐批评.重点在于提出“协律”,以划分诗和词的界限,强调了词的文体特点.)
由此可知词是不同于诗、文的另外一类文体,只是明了这一点的人很少.后来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出现,才开始知道这一点.可惜晏几道苦于没有铺叙,贺铸苦于缺少典雅庄重.秦观虽然专写情韵风致,而少用典故史实,好象贫家美女,不能说不漂亮美好,然而到底缺乏富贵气象.黄庭坚虽然重视用典故,可是缺点很多,好像美玉有瑕,价值自然就减少了.
(提示:结合对具体词人的批评,李清照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另外一些要求,申明了对词总体特点的看法:协律、高雅、浑成、典重、铺叙、故实.)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译文
秦慧娟译
学诗的人以识见为主:入门要正,取法要高;应以汉、魏、晋、盛唐的作品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后那样的诗人.如果自己就退缩苟且,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肺腑之间,这是因为立志不高的缘故呀.好比行路没有到达目标,可以再加努力;但如果开头起步的地方错了,越跑越远,这就是因为入门不正的缘故.所以说,学习上等的,只能达到中等;学习中等的,就沦为下等了.又说道,见识超过老师,才可以传授;见识与老师一样,就只能够得上老师才德的一半了.工夫要从最好的作品开始学起,而不可从低劣的作品往上学.首先要熟读《楚辞》,早晚讽咏来作为根本;接着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和汉魏五言诗,都必须读熟;再埋头阅读李白、杜甫的诗,好象现在的人研究经学一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在胸中酝酿,时间长了就自然领悟了.这样学习起来,虽然未必达到最高境界,也不失为正路.这就是从头顶上做起,可以说是进到禅宗宗门的极处,可以说是寻求到根本处,可以说是豁然醒悟真谛,可以说单刀直入.
(提示:严羽开宗明义,认为作诗应当从“学盛唐”来入门,指出了不同于“江西”“晚唐”“四灵”“江湖”诸诗派的学诗门径.)
诗的方法有五个方面:体制、格律、气象、兴趣、音节.
(提示:严羽于五方面中最推重“兴趣”.)
诗的风格有九类: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作诗的关键处有三个:起结、句法、字眼.诗总体的风格类型有二种:优游不迫和沉着痛快.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有一种:入神.作诗而能入神,这是最高、最完美了,再没有什么可要求的了!只有李白、杜甫达到了这个境界,其他人达到这个境界的大概很少.
(提示:严羽将诗分为九品,但未作具体描述,后人的解释以陶明(氵+睿)《诗说杂记》卷七的意见为代表.严羽在划分九品以后又进一步将诗的风格分为两个大类.并且认为诗的最高境界是入神,只有盛唐最上乘的作品才能达到.)
禅宗有不同的流派,有大乘和小乘,有南宗和北宗,有正道和邪道;获得佛教正法的人,才能领悟佛理的真谛.如果依据声闻、辟支二乘,都不是正法.论诗如同论禅:汉魏晋和盛唐的诗就是第一义的,大历以来的诗就已降到第二义了.晚唐的诗,就象是学声闻、辟支的结果.学汉魏晋与盛唐的诗,总要在临济宗之下.学大历以来的诗,总要在曹洞宗之下.大概是因为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也在于妙悟.孟浩然的学力与韩愈相差很远,可是他的诗偏偏超出于韩愈之上,唯一的原因就是妙悟罢了.只有“悟”,才是内行,才是本行.可是悟的程度有浅有深,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领悟,有人悟得透彻,有人悟得只是一知半解.汉魏诗人是上乘的,无须假借于“悟”,直抒胸臆就是好诗.从谢灵运到盛唐诸诗人,都悟得透彻;此外虽然也有领悟的人,都不能领会到真谛.我这样的评论不过分,议论也不错误.天下有可以废弃的人,没有可以废弃的言论.诗道也是这样.如果以为不是这样,那么就是诗歌见识得不够广泛,诗歌研究得不够深入.试拿汉魏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晋宋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南北朝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沈佺期、宋之问、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诗人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开元、天宝诸家的诗而深入钻研,再只拿李白、杜甫二公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所有晚唐诸家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本朝苏轼、黄庭坚以下诸家的诗而深入钻研,它们真正的是非都能清楚地显出来.倘使对于这些还没有看出来,就是被邪法外道蒙蔽他的真识,不可救药,终究不能领悟.
(提示:虽然严羽在运用禅宗用语时有很多知识性错误,但他只是以禅喻诗,目的在于提出“妙悟”说.而为了达到“妙悟”之境,又提出“熟参”的具体途径.“熟参”即对前人优秀作品的反复研读.这种读书穷理的学力锻炼是“妙悟”的基础.)
诗要另有一种特殊的才能,这和多读书有学问没有什么关系;诗要另有一种意趣,它是抽象说理所达不到的.可是古人没有不多读书做学问,不多通晓人情物理的.所谓不运用逻辑推理,不把话说尽而有言外之意,才是上等的.诗,是吟咏内心情志的.盛唐的诗人着重在诗的意趣,有如羚羊挂角,没有踪迹可求.所以他们诗歌的高妙处透彻玲珑,难以直接把握,好象空中的音响,形貌的色采,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对这个问题作特别的理解,于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这样的方法来作诗,哪里是不下工夫,却终究不如古人的诗.大概在一唱三叹的婉转悠长的韵味方面,有所欠缺吧.而且他们的作品多致力于使用典实,不讲求神韵情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全篇读完,也不知主旨何在.他们的末流更严重,叫噪怒张,大大违背了忠厚的传统,几乎以谩骂攻讦为诗.诗到了这种地步,可说是一次厄运,可说是一次劫难了.那么近代的诗就没有可取的吗?回答说,有可取的,我取那些合于古人的作品罢了.本朝初期的诗还在沿袭唐人:王禹偁学白居易,杨亿、刘筠学李商隐,盛度学韦应物,欧阳修学韩愈古诗,梅尧臣学唐人平淡的诗风.到了苏轼、黄庭坚,才按照自己的法式来写诗,学唐人的诗风才变了.黄庭坚在字句上更下了很深的工夫,他那套诗法后来很盛行,海内称为江西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等人,唯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又稍稍接近清苦的诗风.江湖派诗人大多仿效这种诗体,一时自称是唐诗的正宗,不知道他们只是进入声闻、辟支的小乘境地,哪里象盛唐诸公达到了大乘正法的境地呢!唉!正法己经很久不传了.唐诗的理论没有大力倡导,唐诗创作的真谛却是明白的.现在既然提倡江西诗派就是诗正宗,那么学诗的人就会认为唐诗不过只是这个样子,这不是诗发展的又一不幸吗!所以我不自量力,从而定下诗的宗旨,而且借禅理来作比喻,推求汉魏以来诗歌的本源,而断然地认定应当以盛唐为法.即使会得罪当世的君子,也是不退避的.
(提示:这一段对“兴趣”的内涵作了明确阐述.在《沧浪诗话》中“兴趣”的同义词还有“兴致”、“意兴”.严羽所谓的“别材”主要体现在“妙悟”上,或者说诗人只有通过“别材”才能达到“妙悟”的境界.严羽所谓的“别趣”和他“兴趣”说的特定含义是相通的.由“别材”而“妙悟”,由“妙悟”而“别趣”,这就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全文已校)
说明:上面是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秦慧娟老师所译教材选录的宋代文论三篇的译文,足以供电大同学参考;在此,我作为本课程主持教师,并当可以代表学习本课程的同学感谢秦老师!个别地方如同学不同意译文观点,也可以提出商榷.韩传达
宋代文论译文三篇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节录)译文
秦慧娟译
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
全部展开
宋代文论译文三篇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节录)译文
秦慧娟译
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提示:欧阳修提出的“穷而后工”说上溯可联系屈原《九章》、《抽思》中的“发愤以抒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李白的“哀怨起骚人”,杜甫的“文章憎命达”,白居易的“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韩愈的“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欧阳修以后,还有陆游的“悲愤积于
宋代文论译文三篇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节录)译文
秦慧娟译
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提示:欧阳修提出的“穷而后工”说上溯可联系屈原《九章》、《抽思》中的“发愤以抒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李白的“哀怨起骚人”,杜甫的“文章憎命达”,白居易的“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韩愈的“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欧阳修以后,还有陆游的“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龚自珍“泄天下之拗怒”等等。)
中而无言始发为诗”,龚自珍“泄天下之拗怒”等等。)
http://cache.baidu.com/c?word=%C3%B7%3B%CA%A5%3B%D3%E1%3B%CA%AB%BC%AF%3B%D0%F2%3B%D2%EB%CE%C4&url=http%3A//www%2Esmrtvu%2Ecom/club/disp%2Easp%3Fowner%3D116%26ID%3D1086&b=0&a=7&user=baidu
收起